海水温度和鹽度對海釣的影響

長期的海釣實踐告訴我,水作為魚的生命載體,內容相當多元,遠不止水色和水流那麼簡單,比如水的温度和水的鹽度就或多或少地影響着魚兒的生活習性,所以有必要進行了解,以指導我們的海釣實踐。

海水温度和鹽度對海釣的影響

一、水温。水温對魚來説,感受是切身的,熱還是冷,舒適還是難受,它都能直接而快速的感受到。所以,魚的進食與生存都與水温息息相關,就跟人類對氣候冷暖的感受反應一樣,冷了懶得動彈,熱了煩躁食慾差等等。水温適宜,魚顯得生龍活虎,精神抖擻,吃的也歡;而水温過冷或過熱,魚即使飢腸轆轆也懶於張口。網箱養殖在炎熱的夏季都是早晚投食,因為白天過於炎熱,魚煩躁不安沉於水底,此時餵食容易造成浪費。目前,生活在近海一帶的魚類大都適應能力較強,比如黃鰭鯛和黑鰭鯛以及鱸魚等,均可在2℃-35℃的水温範圍內存活。但是,存活與進食一碼歸一碼,就像棕熊冬眠期間可以不進食,但並不影響其存活一樣。從近海常見的魚種來看,其生存的水温範圍較廣,當多數只在22℃-28℃水温範圍內較為活躍,吃食慾望高,食量大,且生長也快。而低於或高於這個範圍,吃食的慾望便降低,甚至死亡。因此,水温高低,魚活躍度高低,釣獲量大小,這些因素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邏輯關係。那麼如何掌握水温呢?我們不可能每次出釣都帶着水温計,且帶了水温計到了釣場臨時測試基本屬於無用功。這裏有一個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估量”,即參照氣温來估量水温。水的温度與太陽的熱能相關,而水既能儲存熱能,也能散發熱能。夏季,氣温高於水温,因為水的比熱比空氣大。而冬季水温比氣温高,因為在夏天吸收的熱能在冬天開始釋放。炎熱季節,氣温比水温高8℃-10℃,而嚴寒季節水温比氣温高3℃-5℃左右。這種估量基本概括了水的面積和深淺不同形成的温度差。福建沿海在正常氣候下,水温對於大多數魚類都是適宜的,但在極端氣候以及氣候轉折時期,水温的變化對魚兒的活動就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比如,春季剛剛來臨時,憋了一個冬天的釣友都按捺不住釣癮,躍躍欲試。但此時氣温和水温都還未上去,如果出釣,期望值和結果是背離的。還有,秋末季節,冷空氣不斷南下,容易集中爆發氣温驟降現象,有時一天中氣温驟降10℃左右,魚兒本來的舒適環境突然被改變,一時無法適應,咬口就少。水温與太陽的關係很大,要避開水温過高或過低的問題,就要避開或利用陽光。夏季白天炙烤過於炎熱,水温過高,可以利用晚上時間夜釣,或去遠海深水垂釣;冬季最寒冷的時節,在連續的豔陽天之後,淺海區回暖較快,特別是潮間帶有大片灘塗的海域最理想。霞浦、連江、佛壇等地有許多釣場就處於成片灘塗海域,退潮後灘塗裸露,吸收了大量熱能,在冬季有陽光的日子漁獲的數量明顯比其他地方多。

二、鹽度。海水鹽度是指海水中溶解固體與海水重量之比。正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鹽度對於海魚而言關乎生存,不可或缺。即使一些兩棲魚類,也不可能一下從鹹到淡,一般有個過渡和適應過程,轉換太快魚兒容易產生不適甚至死亡。適宜的鹽度對海魚來説,等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舒適,愜意,覓食的積極性也高,反之則病歪歪的無精打采。海水的平均鹽度是千分之三十五,也即每千克水中有35克鹽。這是綜合世界所有海、洋的含鹽量做出的平均值,而各個海區因所處位置不同海水的鹽度是有差異的。外海影響鹽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和海水的蒸發等,近海沿岸主要受合川徑流(淡水入海)的影響。淺表海面的鹽度受洋流影響變化較多,海底的鹽度則變化較小。因為洋流的存在,會調節海水鹽度使其處於均衡狀態。福建省處於北緯20度線上,蒸發值高於降水量,鹽度相應較高;而緯度較高的地區,温度較低,降水量高於蒸發量,含鹽度較低。筆者在北方的大連嘗過海鮮,覺得比福建的海鮮味道更鮮更濃,是否與鹽度有關還不堵得而知。不過同一種魚類生長於鹹淡交匯處的要比生長於鹽度較高海域的鮮美,這倒有不少口碑。近海常見魚類大多屬於廣鹽性魚類,可在較廣的鹽度範圍內生存,比如黃鰭鯛就能適應千分之五到四十三的鹽度。這些魚類受海水鹽度變化的影響不大;也有少部分狹鹽性魚類,適應的鹽度範圍較窄,對鹽度的變化十分敏感。狹鹽性魚大多是深海魚,深海含鹽度高且鹽度變化小。根據鹽度對魚類的影響,出海垂釣要注意氣候和降水兩個因素。臨時的降雨對海釣基本不會造成什麼影響,甚至照樣豐收。但連續的大雨,特別是連續幾天幾百毫升的暴雨,改變了海水的性質後,就不一樣了,此時出釣收效甚微。而在夏季,大量海水蒸發,鹽度升高,對魚的生存也會造成影響。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看,一種是鹽度變化後魚的食物不適應了。比如廣鹽性魚類,適應鹽度較廣,但其畢竟以追蹤食物為生存手段,它的食物不適應鹽度變化離開了,那麼它也不會在原地逗留。我留意過這樣的情況,用活明蝦垂釣,這種蝦一般在半鹹半淡的海水中人工養殖,但放到自然海域由於鹽度較高會很快死亡。另一種是魚本身不適應。比如要求鹽度較高的真鯛、赤棕以及魷魚等,在海水鹽度變低後很難釣獲。還有,春天儘管陰雨綿綿,這種毛毛細雨對大海來説,只是滄海一粟,影響的是“皮毛”,並未“傷筋動骨”,完全可以忽略不計。這也提示我們,看問題要多角度來看,只看一面永遠找不到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