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的條件反射對垂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細心一點的釣魚人會發現,當我們到放養塘釣魚時,有時候會看到塘主定時定點地向水中拋灑餌料的時候,魚類聽到餌料入水聲後不是逃避而是蜂擁而至前來搶食,這就是長期以來水聲與食物同時出現所引起的魚類的條件反射行為,魚類只要聽到水聲馬上就會聯想到食物。

魚類的條件反射對垂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我們在垂釣過程中會發現,魚類覓食時常出現兩種現象:

第一,當你在一個新釣點垂釣的時候,初次垂釣的效果可能會不好,但當你連續幾次在同一釣點垂釣以後,你就會感到魚的密度明顯增加,進而有一種越釣越多,越釣越好釣的感覺。

第二,當你在老釣點垂釣時,隨着垂釣次數的增多,你會逐漸感覺到魚兒越釣越少,越少越難釣,以至於你會發現窩子邊仍有很多魚星,可魚就是不進窩

其實,這兩種現象都是魚類的兩種條件反射,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種現象。當我們在新釣點第一次打窩子的時候,魚類對打窩子的水聲以及餌料的形狀、顏色、氣味、口味等還不熟悉,因此會躲避

之後,它們會對餌料進行觀察、辨別,並試探性地品嚐,特別是鯽魚、鯉魚這些膽小、謹慎的魚類,它們並不是見餌就搶,而是在多次試探性嘗試後,感覺沒有危險才開始覓食,這些我們在相關的釣魚視頻中能夠看到。

所以,在新釣點釣魚的時候,魚的上鈎率最初是較低的。之後,隨着垂釣次數的增加,魚類在多次吃到同一種餌料,感覺沒有危險以後,或者看到同類在爭搶餌料時沒出現危險時,它們的警惕性才會逐步降低。逐漸地,它們再聽到打窩子的水聲,再看到某一種餌料或聞到該餌料的味道時,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就會大膽覓食甚至搶食,從而增加我們的釣獲量。

我們再來分析第二種現象。當你長期在某釣點垂釣或多人同在一片水域垂釣時,隨着垂釣過程中發生的掛傷魚、跑魚以及放生次數的增加,魚類就會將這種餌料的狀態、氣味與危險聯繫在一起併產生短期記憶,從而產生躲避行為。

久而久之,魚羣甚至會對你垂釣的釣點避而遠之,我們習慣稱之為“爛窩”。此時,魚類已經產生了新的條件反射,從而使我們的釣獲量下降甚至“空軍”。

我們之所以探討魚類的條件反射及其對垂釣的影響,主要是為有的放矢地研究相應的對策。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垂釣體會,提出以下幾點對策供釣友參考。

1.另闢蹊徑

在進行了減少跑魚、傷魚次數的努力之後,如果你的老釣點依然成了“爛窩”,那麼不要戀戰,你應該果斷放棄老釣點,另闢蹊徑開闢新釣點,哪怕只是相距幾米,情況也會有所改變。

筆者喜愛野釣,到一個新地方喜歡留意釣位周圍的環境,那些岸邊有被人踩踏過的痕跡的老窩子我一般不釣。一般來説,這些釣點首先魚的密度低,二是老釣點即使魚的密度可以,但由於常有人釣,魚也多被釣“滑”了,因此我大多會遠離它而開闢新窩。

2.更換餌料

前面説了,魚類對餌料的色澤、狀態、氣味有短時的記憶。當你用以前的餌料發現窩子裏沒口而窩邊冒魚星時,很可能是魚被釣“滑”了,它們對你常用的餌料已經有了戒備,這時你就要更換餌料味型(非季節性的更換),從餌料的顏色、形狀、味型等多方面進行更換,以淡化魚的反射行為。

魚類的條件反射對垂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第2張

3.“圍點打援”

若使用的是傳統釣法,釣餌不要放在窩子中心,應該圍着窩子的邊緣下竿,具體離多遠,要視當天的魚情而定。因為當魚被“精”時,敢進窩覓食的往往都是小魚,稍大點的魚只敢在窩子外邊轉悠,撿拾散落的餌料,因此讓釣餌離開誘餌區,圍着窩子釣,上魚的概率要稍大一些。但由於釣點中大多是滑魚,吃餌多是快吸快吐,因此釣靈空竿率會很高,筆者建議稍微釣鈍一點,過濾一些小訊號抓實口,上鈎率要高很多。

4.走釣

隨着釣魚人的不斷增多,水中的餌料也是五花八門。當大家都不上魚時,説明魚已經被釣滑了,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到水邊就不宜打窩子了,而是應該持竿“追星”釣,但由於魚羣已經有很高的警惕性,所以鈎、線、浮標應以細小靈敏為宜,以提高隱蔽性;另外不宜頻繁提鈎引魚,以防驚嚇魚羣;餌料最好用活餌,以增強誘惑力。

5.重返老窩

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因信號的重複刺激而發生的反應,當這種刺激長時間停止後,這種反應也將慢慢淡化或消失。當老釣點很長時間沒人垂釣,魚類不再受到危險信號的重複刺激時,它們將逐步淡化反射行為,恢復天生的覓食習性。

此時你重返舊地,會發現情況大有改觀。至於相隔時間的長短,這與魚的密度和個體大小有關,魚密度越大,相隔的時間就越短,因為在食源一定的情況下,密度大的魚羣,個體的飢餓程度就大;而魚的個體越小,相隔時間則越短,因為相對來説,個體小的魚膽子大;反之則越長。在無人垂釣的情況下,一般相隔20-30天左右可以重釣老窩。

魚類的條件反射貫穿於我們垂釣的整個過程,從前期的大膽接受餌料到後期的拒絕餌料,魚類的條件反射無時不在,即使你開闢新釣點,這個過程也會重複發生。所以,我們要不斷探索應對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佔據主動,釣出好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