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釣中魚口變化與應變

一、多點打窩搞偵查

秋季野釣中魚口變化與應變

由於水温變化,魚的活動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聚羣而遊,尋找它適合活動的水温區,其活動範圍相對縮小在一定水域內;二是水温複雜多變,魚在水中也頻繁移位。所以,先要偵查到魚羣在什麼地方活動。首先憑自己多年的釣魚經驗,經過對風向、陽光朝向、岸邊地形、水的深淺、水面上魚的活動情況等進行觀察分析,選擇出垂釣水域。爾後,在這個水域內再選擇最佳釣點多打幾個窩。一定注意,深水區、淺水區、遠處、近處,特別是有水草、石堆、沙坑的地方都要打窩,做到全面偵查。過半個小時左右,逐個窩子釣一遍,只要窩裏有魚,很快就上鈎,説明魚羣被偵查到了,就要在這一點上守住,一直釣下去,並要適時補窩,留住魚羣,其他窩子暫時不管,待有空閒時再去查看一遍,如果沒有魚就要果斷棄掉。要是發現幾個窩都上魚,就要輪換着釣。

二、配製好餌料,調動魚的“胃口”

一進入深秋,以前釣魚效果不錯的玉米粒、顆粒餌、玉米麪窩頭等“粗糧”,對魚就沒了吸引力。這時,就得給它製作對路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大餐”,從而調動魚的“胃口”,引誘它總想吃一點。現介紹幾種我地常用且經濟實惠、效果明顯的誘餌和釣餌:

誘餌一:主料用炒出香味的豆餅粕、麥麩,副料為適量顆粒餌或魚粉、麴酒。粘合劑是用開水燙過的玉米麪。將其全部放在一起攪拌,能握成團就行。

誘餌二:丹東地區有一種“三合一”雞飼料,主要成分是粉碎了的玉米,添加有麥麩和魚粉。買回後將其炒熟,在放適量麴酒、香油,粘合劑用麪粉,將其摻和在一起攪拌握成團即可。

以上兩種誘餌使用時,注意不要粘度太大,以能握成團拋出去不散開為最佳。每個窩子可集中一點拋投雞蛋小大的糰子2~3個,落入水中約在半小時左右霧化開,由點形成面,誘魚效果最佳。

釣餌一:主料玉米麪,少量麪粉,副料適量生雞蛋、白糖、香油、麴酒。先用開水將玉米麪、白麪放在一起燙一下,再做成窩頭上鍋蒸熟。出鍋後將副料放入搓揉而成。

釣餌二:主料玉米麪,少量炒熟黃豆粉,副料適量蠶蛹、香甜餅乾粉(鯽魚、鯉魚商品餌也行)、麴酒。將主料放在一起用開水燙一下,上鍋蒸熟,將其他副料(蠶蛹去皮)摻和在一起搓揉而成。

三、改進釣具,以適應魚的“吸食”

魚在覓食旺季,非常活躍,搶“吞”食物。隨着水温變冷,魚也“笨拙”起來,吃食動作小,基本上是“吸”食。如果再用粗線、大鈎、體積大的餌料,它不易吸入,故必須做相應的改進。

主線可以粗一些,旦腦線一定要細而軟,一般用0.15~0.165毫米直徑的尼龍線,4號或5號鈎,採取台釣組合;餌料通常為黃豆粒大小,便於魚吸入口中。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非常適合鯽魚咬鈎,而且也便於鯉、草、花鰱等魚吸食。

四、堅持“兩個為主”的釣法

由於魚“吸”食,咬鈎動作小,信號反應不明顯,這就給釣法上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是堅持“兩個為主”。

一是好竿與手竿相比,應堅持以釣手竿為主。因為釣海竿沒有相應設備不易打窩,摸不準魚羣在哪裏,拋進入釣餌釣餌又少,很難把魚誘來,有時等候一天,鈴鐺不響一下。手竿垂釣只要多點打窩偵查到了魚羣,就掌握了主動權,就能有把握釣到魚。而且在這個季節魚是經常靠近岸邊的,更能發揮手竿威力。

二是幾根手竿同時垂釣與手把一根竿垂釣相比,應堅持手把竿為主。在一個釣點上採取“一字形”、“斜線行”或“扇形”依次擺開幾根手竿垂釣。這種釣法,由於魚咬鈎動作小,反應耽誤了釣魚。因此,應手把竿、眼盯漂、聚精會神來垂釣。這個季節,鯽魚咬鈎是漂顫動幾下上浮或下沉一點;鯉魚咬鈎,特別是大鯉魚咬鈎漂是輕輕下沉幾下;草魚咬鈎漂尖迅速下沉。應抓住這些實際迅速提竿,必能中魚。在風浪較大時,只要漂有異常反應,就應立即提竿,一般都能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