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海釣釣棚的設定與海魚泳層的關係

關於海釣中的釣棚的設定與海魚泳層的關係,筆者經過多年的反覆實踐,檢驗,至今雖然還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總算還是有了一點發現並小有心得,對此特撰拙文,以期為熱愛海釣的諸位釣友做一參考,如有不當還望指正。

一、海魚的泳層是釣棚設定的重要前提

海釣中最大的樂趣是中魚快樂,獲魚的成就感,只有當魚兒吻鈎的瞬間,這種樂趣才會與之俱來。但這種樂趣的產生必須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有正確的釣棚設定。

淺析海釣釣棚的設定與海魚泳層的關係

因為, 魚能否被釣到,完全取決於魚對垂釣者主動行為的本能或反射反應。釣魚技術實質上是垂釣者和魚之間恰到好處的相互作用。就海釣而言,能否獲魚的前提無非是要準確地判斷出所釣對象魚的覓食泳層,無非是對施釣的對象魚的泳層而採取的釣組匹配和及時對對象魚泳層變化做出正確的判斷,來達到中魚的目的。

説到釣棚的設定,必然要説到海魚的泳層,浩淼蒼海,碧波萬頃,形態各異的各種海魚,其種類不下千種,大到重達數噸的鯊魚,小到僅有幾釐米的小丑魚,它們都有着自己生存棲息的領地與空間。這種空間包括了海洋環境、温度、溶氧量等,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有自己的活動泳層。例如生活在中上層海域的旗魚、藍點馬鮫、鱸魚;生活在中層海域的黃姑魚、鯧魚、帶魚;活動棲息在巖礁區的黑鯛、黑鮶、六線魚等;以及活動在底層的尖吻黃蓋鰈、星鰻、蝦虎魚等,都有着適應自己生活的區域,只有在掌握和了解了不同海魚生活習性,特別是施釣的對象魚的泳層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地去設定施釣釣棚。這樣就不會用釣黑鮶的釣棚去施釣藍點馬鮫;用浮釣的釣棚去釣六線和蝦虎魚了。

海釣中的海魚泳層是“內容”,釣棚僅僅是“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釣棚的設定必須要以海魚的泳層或者叫做海魚的覓食層為根據。

那麼,什麼是釣棚呢?其實説白了,那就是在實施海釣過程中為所釣對象魚而設定的整個釣組的長度。即從放出的主線到連接施釣匹配組合包括釣鈎在內的整個長度正好是所釣魚種的遊弋覓食的泳層。也就是説這個釣組的長度最末端(或中間系鈎掛餌部分)的釣組上的釣餌恰好是處在了覓食海魚所能方便“看到”,或便於吃到嘴裏的這個層面上。這個釣組的長度,便稱為釣棚,而不是有的釣友理解的是從海面放線到海底線的長度。

釣棚的位置設定應該是與海魚所處的泳層正好吻合的,更不是把整個釣組固定在一個不變的位置或層面上脱離了海魚泳層上去施釣的。這是海釣施釣過程中的大忌。因為海魚的泳層.(或叫覓食層)才是決定釣棚的高低(長短)的前提。當然,在實施海釣中,也有誤打誤撞釣上了魚的。但這只是偶然現象,而不是必然存在。只有客觀的分析了海魚的泳層,才能設定出準確的釣棚,也只有在找準了海魚泳層的基礎上,並有針對性去實施釣組的長度,才能真正體味到海釣的樂趣所在。

如船釣黑鮶的釣組匹配:主線前端栓大號轉環別針――扣緊於天平中軸上圓孔內――下中軸圓孔接線長80——100釐米副線(秋季需加長至1.2米)――再接帶20釐米系線的鉛墜。天平前端栓線8字環內接長100釐米的帶鈎子線。也可以在8字環內同時栓一長一短兩支釣鈎。這其中80——100釐米的副線加20釐米墜系就確定了釣棚的層面。由於黑鮶的覓食層通常在離底20——50釐米的“空間”遊弋,釣組抵底後,由於海流的作用和釣者的主動作用,使帶釣餌的子線有一個自然“上揚”的層面,這個層面恰好也就是黑鮶的覓食層。

二、正確的釣棚設定是海釣的重要環節

海釣釣棚的設定按以上所述是由海魚的泳層來決定的,這是“客觀存在”。但事物總是變化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變化。

淺析海釣釣棚的設定與海魚泳層的關係 第2張

這裏所説的內因是魚兒的泳層,外因則是釣棚的設定的正確與否,它會直接反映出施釣中實際結果。以海釣活動釣取黑鮶這一低層魚為例,正常情況下,黑鮶的泳層大多保持在距離海底30-50釐米之間的“高度”遊弋。按正常施釣,其釣棚的設定基本上都是保持在這一“高度”上的。但海魚的泳層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着潮流的強弱、水流的變化、周圍環境的改變等而改變。

如2004年10月下旬,筆者帶着朋友老唐的澳大利亞“洋女婿”戴維和幾個釣友在大連市區南部的“星海灣”船釣。此段時間正是養殖區收穫扇貝的季節。開始時,將釣棚按正常情況設定於20餘米水深處施釣,雖然也有黑鮶中鈎,但數量與個體卻難見往日之“繁榮”。後轉移到中排筏區,(此處水深25米),將釣棚設定在五米左右處,立時便有黑鮶瘋狂吞鈎。並且多有釣組之上“滿載而歸”。從未釣過海魚的“洋女婿”戴維,按照筆者的“指示精神”,在不到三個小時的施釣時間裏,就釣滿了釣箱,足足有十餘千克。之所以黑鮶改變泳層,是因為在收穫扇貝的季節裏,隨帶養殖網箱撒落到海里很多的小型甲殼類食物,黑鮶為裹腹而上升至靠近水面養殖網箱處的四五米水深左右覓食,而改變了正常泳層。周邊環境的變化而引起泳層的變化,釣棚也要相應地有所變化。

同時,潮流的變化、強弱也會引起海魚的泳層變化。11月中旬,筆者同另外兩個釣友前往大連旅順南部“鮑魚肚”海域施釣黑鮶。上午“迴流水”時按正常釣棚設定施釣,雖然釣獲還算可以,但少有“大傢伙”問津。因為按照正常情況,此段時間正是大黑鮶洄游階段。下午2時左右,“東流水”開始湧動,筆者在放線過程中已感覺到有魚撞線,但按正常釣棚設定,卻不見有魚吻鈎。

筆者突發奇想,將原有釣棚27米慢慢回線上提,每隔半米左右處做一停留觀察,當繞線輪電子數字顯示23.7米時,突然竿體一個大彎,瞬間便有了大魚中鈎的感覺,急回收鈎線領至水面,便見雙鈎之上有兩尾超過500克的黑鮶在奮力掙扎。摘魚後,仍將釣餌設定在23.7米,還沒有上下提拉逗魚,便又是竿頭一振,又有大魚中鈎。不到一個小時,便中大黑鮶22尾。之所以此處黑鮶改變泳層,是因為 “東流水開始湧動時,原本平靜海底捲起了大量的“食物”上揚,激發了大黑鮶的覓食“熱情”,而大黑鮶本身體壯力強,具有抗海流能力,故能在此泳層停留覓食。而小黑鮶體弱根本“站不住”,上鈎的也必然是大黑鮶。

另外,根據海流的強弱來隨時調整子線的長度也是正確設定釣棚的明智選擇。因為,施釣黑鮶、六線魚等多是水下障礙物較多的釣點。如暗礁、沉船等。流大時,強勁的海流在正常流速下突遇水下暗礁等障礙,必然受阻會產生上升水流。如仍採用長子線施釣,釣餌帶動釣棚必然上揚,難以找準海魚的正確泳層。流小時,採用長子線則可以通過緩緩流動的慢流使釣餌自然擺動在覓食層。“流大子線短,流小子線長”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説,釣柵的設定雖然有着一定的模式,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程式化”,要及時根據周邊環境因素的變化而改變,隨時正確地調整釣棚,這是實施海釣的重要環節。

綜上所述,對於海釣釣棚的設定,僅僅是筆者就大連地區的海釣實踐中的一點心得體會,因地域差異,各地區的海釣釣棚的設定也必有差異。撰此拙文,無非是拋磚引玉共同探討,以儘快提高我國的海釣運動的整體水平才是筆者的撰文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