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海流流向與海釣釣點的關係

近幾年來海釣休閒項目在我國釣魚界迅速發展,以其海洋的廣袤、深邃、神祕和釣感刺激並富有挑戰性而激發出廣大釣友,包括內陸釣友的極大熱情。與此同時,釣友們對海釣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引起關注。以前的海釣文章多側重於在海釣的實踐中某魚種的釣法和如何選位,如何用餌以及潮汐、季節的掌握等等。而大多忽略了海釣在施釣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或者叫“大前提”,即就是海釣中海流流向與釣點的關係。這就是之所以為什麼同處一個釣位,同在一條船上,同樣的釣具、同樣的釣餌、釣獲量、釣獲個體卻相差很大的原因。

筆者多年從事海釣活動,近些年來特別注重在海釣實踐中刻意海流流向與釣點的關係。反覆實踐,檢驗,至今雖然還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總算還是有了一點發現並小有心得,對此特撰拙文,以期為熱愛海釣的諸位釣友做一參考,如有不當還望指正。

一、潮流流向間的變化關係

蒼茫大海,浩瀚無垠。其潮汐的漲、落變化更是“暮去朝來淘不盡,遂令滄海變桑田。”白天海水漲落為潮,夜間海水漲落為汐,其每晝夜海水兩次漲落,即人們所説的“半日潮”。

淺談海流流向與海釣釣點的關係

我國有着近兩萬公里的海岸線,瀕臨南海的廣東、廣西,地處東海的浙江、福建,位於黃海中南部的青島和黃海東北部的大連,渤海邊的秦皇島、天津等。這些地區的潮汐變化除時間上有所差別外,基本上都是半日潮。同時,在潮流的流向上,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海底地貌等不同,各海域也各有差異。

以大連沿海海域為例,大連南部黃海海域漲潮多以海水西南流向為主,落潮則為東北流向。而黃海東部的莊河和黃海北部的長山列島以格仙島為界,以東海域,則變化為漲潮東北流、落潮西南流。同時,在潮汐漲落的海水流向上,不管從哪一方位開始,基本上都以一個圓周的形式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比如,漲潮時海水流向為東北流向,經過短暫的時間(大約1.5個小時),海水流向便會轉為北流,然後是西北流→西流→西南流→南流→東南流→東流→再回到東北流,周而復始,俗稱“推磨流”。只是在大潮汐時期與小潮汐時期,海水的流速、強弱不同:大潮汐海流的強度較大、流速較快;小潮汐時海流的強度較小,流速緩慢。

以黃渤海分界線的旅順老鐵山海域為例,大潮汐時期,其海面下 1米處的海流流速可達每小時7海里以上(1海里等於1852米)。而小潮汐時,每小時還不到3海里。這裏只是對潮汐大小不同而流速不同的區別,但其海水的流向卻是沒有大的“方向路線”上的差異。對此,準確掌握潮汐變化間的海水流向間的不同,並對其海流流向加以很好的利用,應該是釣友在實施海釣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潮流流向與釣點的關係

大海的潮汐漲落作為亙古不變的“規律” (時間上略有差異),一直為廣大沿海釣友所熟悉,並對潮流的變化時段也多有掌握。抓住潮汐變化的有利時段出釣,常常會有制勝的把握。

凡經歷過海釣的釣友都有這樣一個體會:當海面風平浪靜,海流平穩,釣線“站”得“筆直”時,海魚的覓食“熱情”都不是很高,甚至還有“不開口”的情況,這裏除了有海魚的生物鐘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此時段的海水相對處於“靜止”階段,使海魚泳層周邊的海水溶氧量很低,如同淡水魚缺氧狀態;而當海流大幅湧動,周邊的海水大面積流動翻騰,形成縱向與橫向及“上升水流”,其海水溶氧量大幅提高,同時帶動了周邊及海底浮游生物、甲殼類動物的出現時,必然會激發出海魚的覓食熱情。這是為什麼有經驗的釣友一直注重潮汐變化時段的海流變化,及時施釣的主要原因。

自上個世紀的80年代開始,筆者除在後期玩過一段“浮游磯釣”外,基本上放棄了岸釣、堤壩釣、磯釣而專司船釣(也是因為近海無大魚的緣故)。風裏浪去二十餘載,除偶爾實施拖釣外,大多時仍以沉底釣為主,所釣釣點也多為水下暗礁、溝塹或障礙區。

對此,對水下釣點的判斷常常會因海流流向的不同有所誤差。那時船釣多在“三山島”海域(大連港外8海里處孤島),水下釣點因釣得次數多了,也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菜園子”,每次出海都能“手拿把掐”拎上幾尾“重量級”的大魚。如島東一處水下30米左右的一“卡巖疆”,便是大魚經常出沒的釣點。小潮汐時,用拋錨定位釣法,且因流水平穩,下鈎基本上都能準確直達該水下礁根底部的巖洞區“拿魚”。

淺談海流流向與海釣釣點的關係 第2張

而在大潮汐時期,因拋錨起錨流水活動不便,更因此耗費不少力氣,則採取看準海水流向“順流飄釣”。利用流水將釣組慢慢“流到”那一“卡巖礁”下,一樣也有大魚中鈎。此法惟一的缺憾是常常會因收線不及,鈎墜卡入水下暗礁之中而損失一套釣組。這是利用流水“飄船”施釣。在海面多有障礙的海域,利用流水流向,照樣也可以“拿魚”。

前幾年的一個深秋,筆者帶幾個“學生”前往大連“星海灣”筏區船釣。上午9時左右,“掐準”漲潮“西流水”時段,將釣船泊於一熟知釣點的東邊球筏上拴牢,下鈎後利用“西流”慢慢放出釣組。此處水深35米,放線抵底後被“流水”打斜在37米左右。然後慢慢在“西流”中緩緩放出釣組,當放線至繞線輪電子數字顯示為43米處,頓覺手中釣竿一震,立刻揚竿刺魚已有魚中鈎,再略一放線,立刻又是竿體一抖,又有魚中鈎,快速收回釣線,只見釣組之上已然有兩尾超過500克的黑鮶出水。依次再放線沉底,緩放釣組又是剛到43米處,又是釣竿一震,剎鈎又中一尾近千克的黑鮶。在我身旁施釣的“徒弟”老唐不明就裏.只是埋怨釣點不好。

為徹底讓他明白怎麼利用“流水”的流向與釣點之間的關係,我倆調換了位置,然後同時放線抵底,只是這次我讓釣組又稍稍比先前“飄遠”了兩米左右,當繞線輪顯示為45米左右時,立刻便有魚中鈎,老唐那裏依然不見“半根魚毛”。至此,我將其中的“奧祕”告知於他。果然,他第二鈎當釣組放出43米處,果然有大魚中鈎,使他恍然大悟。所以説,在正常的情況下,只要釣點正確,釣組匹配得當,流水不是很大的前提下,一般釣友都會釣到魚。

而在流水轉換變化時,仍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是難有收穫的。因為海流流向的變化,原釣點已難以同正常情況相比,且不在控制之中。如原釣點恰好在釣船的下方,因流水湧動,放出釣線必然會被流水打斜,此時釣組抵底後根本不在原釣點位置而偏離,能釣上魚來那才是怪了。此時,只有將?自船位置“頂流”後移後,利用流水將打斜的釣組慢慢飄到原釣點,才能有機會中魚。

三、利用潮流流向的施釣方法

正確地掌握潮流流向與釣點的關係和實施海釣活動應着重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淺談海流流向與海釣釣點的關係 第3張

1)飄流釣(又稱放流釣)

是海釣活動中的船釣一種釣法,多在海面上無障礙,海底下多暗礁的海域進行。

具體的施釣方法為:在確定釣點的情況下,以水下釣點為基點 (或GPS定位或目測“三點一線”定位),利用海流的作用,先將釣船駛到潮流流向的“上風”處,即如“東流”則將釣船先定位於釣點的西邊,然後放線抵底,通過釣船被流水的“推行”,使水下釣組慢慢靠近直至正確到達釣點中魚。如已飄離釣點,需將釣船重新駛回原處,再次“放流”。一般情況下,這種“飄流”釣法都會有不錯的收穫。但前提是必須熟知釣點,並且是在風速不大於海流流速的情況下。

2)定位釣

多在海面多障礙的海域進行。如養殖筏區內、魚排密集處。

具體的施釣方法:離原釣點5—10米處的海面將船泊定(仍在“上風”),視流水的大小慢慢放出釣組“逼近”釣點。如釣點在西,又恰逢“西流”水,需將船泊停於釣點東面,放出釣組後,通過慢慢放線的方式“找魚”,一般情況下,此法大多會有較好的釣獲。

充分利用和掌握好海流流向與釣點之間的關係,是海釣的“真諦”和“基本功”之一。當然,這句話好像説得“大”了點,但筆者是想強調海釣中要充分利用和掌握潮汐流向變化與釣點關係,並引起熱衷海釣的釣友關注。這也是我親歷後的經驗。但因地域不同,各地的海釣情況必然也略有差異,撰此拙文,僅供海釣愛好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