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黑魚是烏鱧的俗稱,別稱烏魚、財魚、蛇魚等,為鱧科鱧屬淡水魚類,我國各大水系均有分佈,生性兇猛,繁殖力強,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水域中其他所有魚類,還能在陸地上滑行,下面一起來看一看黑魚的生活習性吧!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一、營底棲性

黑魚為營底棲性魚類,分佈於熱帶的非洲及亞洲等的淡水流域,在我國各地的淡水江河、湖泊、溝塘、池沼中均產,通常棲息於水草叢生、底泥細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遍佈於湖泊、江河、水庫、池塘等水域內,時常潛於水體的底層,以擺動其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2張

二、適應性強

黑魚對水體中環境因子的變化適應性強,尤其對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水體缺氧時可將頭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即使在少水和無水的潮濕地帶也能生存相當長時間,當温度範圍為10℃到15℃時黑魚能離開水面存活達3到4天之久。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3張

三、適温廣泛

黑魚的生存水温為0~41℃,最適水温為16~30℃,當春季水温達到8℃以上時常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夏令季節活動於水體的上層,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時遊動緩慢,常潛伏於水深處,冬季水温接近0℃時則蟄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動。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4張

四、善於跳躍

黑魚具有很強的跳躍能力,當天氣悶熱、下雨漲水時往往會躍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衝擊時也會激起魚躍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餌料不足時亦會向他池轉移,轉移時其身體似蛇形緩緩向前移動,遷移到其他水域尋找食物。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5張

五、肉食性魚

黑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且較為貪食,捕食對象隨魚體大小而異,體長3釐米以下的苗種主食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體長3~8釐米以下的苗種以水生昆蟲的幼蟲、蝌蚪、小蝦、仔魚等為食,體長20釐米以上的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如鯽魚、餐條、赤眼鱒、泥鰍及各種幼魚)和青蛙為捕食對象。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6張

六、捕食習性

黑魚的遊動速度較為緩慢,捕食一般不追趕獵物,而是隱藏於水草或其他隱蔽物附近並高度注視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有魚類等適口活餌遊經附近時便迅速出擊一舉捕獲,其食量大小與水温有密切的關係,夏季水温高時相當貪食,攝食量大,當水温低於12℃時即停止攝食。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7張

七、生性貪食

黑魚生性貪食,攝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體長一半左右的活餌,胃的最大容量可達其體重的60%上下,據解剖一條500克重的黑魚在較短時間內吞食10釐米長的草魚種8尾,同時黑魚還有自相殘殺的習性,能吞食體長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類個體。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8張

八、繁殖習性

黑魚的產卵季節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異,在華南地區為4月中旬至9月中旬,以5、6月最盛,華中地區為5~7月,以6月較為集中,繁殖水温為18~30℃,最適水温為20~25℃,能在池塘、河溝及水庫等水域內自然繁殖,產卵場一般分佈在水草茂盛的淺水區,懷卵量、產卵量與親體個體大小有關。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9張

九、營巢產卵

黑魚的產卵方式是營造巢類型,產卵前性成熟的雌雄親魚成對地遊動在產卵場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營築略呈環形、直徑約0.5~1米、漂浮於水面的魚巢,巢築成後在風平浪靜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魚相互追逐、發情,然後雌魚將卵產於巢上。

黑魚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第10張

十、護幼習性

黑魚有着護幼的習性,產卵後一對親魚或僅雄魚潛伏於魚巢中或巢的附近守護魚卵,不讓別的魚類或蛙類靠近,剛孵出的仔魚側卧於水面輕輕浮動,親魚則守護於仔魚下方,隨着仔魚的發育,親魚的防禦活動更為強烈,直至幼苗至40~50毫米時才開始分散營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