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釣時根據魚類習性尋找魚層的技巧

近年來。秋末冬初的天氣變得温暖,晝夜温差偏大,這直接影響到魚類的活動、覓食和水位的深淺變化。魚類是變温動物,體温隨水温的變化而變化,趨温性又促使魚類追温活動。為了適應晝夜不同的水温,魚類不得不在不同深度得水域頻繁移動,尋找適合自身體温的水域,以求生存。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可一場接一場的秋雨過後,氣温沒下降多少,氣壓卻明顯降低了。筆者家中魚池中的魚,自“立夏”就沒出現過浮頭的現象,晚秋卻多次出現浮頭,即便下雨也得不到緩解,這就是氣壓低導致水體缺氧所致。

冬季野釣時根據魚類習性尋找魚層的技巧

晚秋後,一路南下的西伯利亞寒潮與副熱帶高壓暖濕氣流相遇導致雨水增多,但後者勢頭強勁,壓倒入侵的寒潮,因此降温是不明顯的,魚還不會進入深水區。所以,此時釣者出釣應選擇溝、汊、灣、灘等水位較淺、有稀疏水草的地方,以及含氧量高的流動水域為釣點。“非常”時期,釣深與釣淺的魚獲量有着明顯的差異。

2011年10月25日,我和三位釣友在雞關峪水庫釣魚,按照釣魚的“老黃曆”,他們三人將釣位選在3.5米深的水域,我卻把釣位選在他們對岸深1.5米左右的淺水處,最終釣獲1斤以上的鯉魚17條,最大的3.5千克;大鯽魚30多尾,總重30多千克。而他們三人只收獲兩三千克小魚,其中最大的也沒超過0.5千克。11月15日,還是雞關峪水庫,當天陰有小雨,氣壓偏低,氣温卻較高,我用4.5米手竿,配1號主線、0.6號子線,綁2號金袖鈎,配1號棗核形細長尾浮標,釣水深1.8米的位置。一天下來,我一共釣獲48尾鯽魚、3條千克重的鯉魚、外加3尾白鰷、1尾翹嘴和20多尾麥穗魚。

這就是晚秋高温釣淺水的顯著效果。尤其是10點以後,氣温大幅升高,淺水區常常出現鰱鱅魚羣和大個體的鯉魚、草魚,釣獲2.5千克以上大魚的概率便大了起來。

在秋末,如果氣温保持高位運行,或遇陰雨低壓天氣,往往會出現魚口很小或離底截口的情況。此時,釣者要根據魚情的變化隨時調整浮標的大小和釣法。釣底無口時,就要及時釣離底,但不能釣得太高,可從離底5釐米處開始釣,魚一般會在離底5~30釐米之間的區域活動。

初冬季節,若氣温、水温降幅不大,釣者可在山區向陽避風的小型水庫釣水深1.5米左右的淺水區,不僅能釣鰱鱅魚,還可以夜釣。但要注意的是,晚間水温會有所降低,要釣得深一些,餌料的味道要比白天時稍微濃一點,最好使用“肉夾饃”釣餌,即在餌料裏面加入部分紅蟲,鯉魚、草魚和大鯽魚都喜歡。如果遇到強冷空氣入侵,就不能在淺水處選擇釣點了。

在小水域垂釣,即便到了12月份,最低氣温降至-3~-5攝氏度時,2米左右的淺水處仍有魚咬鈎。這主要是空氣導熱快,而水體導熱慢所引起的。一般來説,水温要降至和氣温基本一致,至少需要40個小時的時間,而野外的水庫所需時間更長,這就為我們降温後釣魚留下了充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