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不同時節水温魚性對用餌的影響

淺談不同時節水温魚性對用餌的影響。時節是影響水體温度的重要因素,而水温又是影響魚類攝食的重要因素。這種連鎖的反應會使魚類隨水温的高低而使其機體的生理代謝產生變化。

魚類的攝食與生長是隨水温上升而呈正相關。一般在12℃以上攝食生長,以18~23℃時的攝食量最大,生長也最快,水温升至26℃以上,攝食量下降,28℃以上就進入“夏眠”。另外,水體呈味度的高低與時節有着直接的關係,魚類的嗅閾值和味閾值又會因水體呈味度的高低而變化。那麼,垂釣用餌與時節的關係就顯得惟妙惟肖了。

當然,選用魚餌的前提還是要首先確定其垂釣的水域和水體,然後再進行已確定範圍之內的調整。先從不同時節的用餌技巧説起。

淺談不同時節水温魚性對用餌的影響

一、冰釣

冰釣是指當水體表面結冰封凍後,人們在冰面上掘出冰洞後再進行垂釣的一種垂釣方式。

因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冰釣形式一般只出現在我國的北方。冬季是太陽距地面的最遠時節,加上受冰面的阻斷,陽光照射水體的強度和深度均大幅減弱。由於缺少了陽光的照射,水中的大部分植物已不再產生光合作用。水温也隨之下降的很快,冰面下的水温最低可達到4℃度。

水在0℃~4℃之間,熱縮冷脹。水在4℃以上,熱脹冷縮。水在4℃時體積最小,因而4℃時水的密度最大,含氧量也最高。在低温條件下,水體中的有機化合物的分解也變得十分緩慢,從而導致了水體呈味度的降低。因此,魚類在這一時節其嗅閾值可以達到最大,也就是説,在這一時節魚類的嗅覺靈敏度最高。

魚類的嗅覺靈敏度越高,垂釣時所選用的魚餌的呈味度就應該越低,這就是垂釣用餌的規則之一。所以,在冰釣時儘量不打窩或少打窩,釣餌也應該選用純天然或與天然等同的物質原料所製作的魚餌。冰釣常用的釣餌有紅蟲、蚯蚓等,但魚類在冬季並不是不吃素餌,有時用小米等糧食作物打下的窩子會被魚類一掃而光。

二、春秋釣

在春秋兩季垂釣,雖然氣温和水温很接近,但用餌仍有區別。春節的水温由低轉高,水體呈味度也開始回升。魚類的嗅覺則開始進入由靈敏到遲鈍的漸變過程,但其嗅覺依然很靈敏。

所以,在春季垂釣仍需選用呈味度略低的餌料,以營養類原料含量高的魚餌為主。另外,以螞蚱、蟈蟈、蟋蟀等昆蟲為餌釣草魚,在這一時節其效果最佳。因為昆蟲的體液和血液一樣都在魚類的敏閾值範圍之內。

暮春初夏,雨水增多,氣温上升較快且晝夜温差也較大,水體環境變化尤為顯著。隨着水温的回升,魚類的攝食量和耗氧量也會相應增加,水體的呈味度自然也會升高,所以在垂釣時可以提高魚餌的呈味度。

秋季的水温由高轉低,水體呈味度開始回落。魚類的嗅覺也開始由遲鈍走向靈敏,但這種魚類嗅覺的漸變過程很慢,秋季的魚類其嗅覺仍很遲鈍,只有到了深秋,魚類嗅覺的靈敏度才會有明顯的提高。因此,在秋季垂釣,用餌仍需選用呈味度略高的魚餌。

三、伏釣

由於水體温度的關係,夏季是魚類嗅覺最遲鈍的時節,也是魚類嗅閾值最小的時候。如果水温達到18℃以上時,魚類的嗅閾值會比冬季縮小一倍。因此,很多以天然及營養類為原料的魚餌,如以魚粉、蝦粉、肉骨粉和蚯蚓粉以及其他以氨基酸、維生素和蛋白質為原料製作的餌料因其呈味度低,對魚類均不能起到很好的誘食作用。而營養類含量少但呈味度偏高的魚餌,如以各類香精香基來提味的餌料卻能引起魚類的注意。這就是為什麼天熱時用“香”餌及天冷時用“腥”餌的主要原因。

雖説“香”與“腥”是區分餌料氣味或味道的慣用俗語,但真正意義上的區分還是應該是以魚餌呈味度的高低來見解,因為絕大部分“腥”餌其呈味度都接近於天然,而“香”餌大都含有香精成分,其呈味度要比“腥”餌高出幾倍、幾十倍或幾百倍不等,所以單純使用“香”與“腥”從氣味或味道上來區分餌料是不正確的。

水體温度與魚類敏覺的關係也是成反比的,即水體温度越高其魚類的敏覺就越低。因而在伏天垂釣時,如使用紅蟲、蚯蚓等含有血液和體液的活餌,其效果遠不如在早春或晚秋時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