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的攝食和停食温度,識別魚的動向

一、攝停食温度

攝食温度:4——32℃、5——32℃、11——32℃、11——32℃、11——32℃、10——32℃、15——35℃最佳攝食温度15——25℃ 15——25℃ 20——28℃ 20——28℃ 20——28℃ 15——30℃ 22——30℃。

停食温度:4℃以下、5℃以下、11℃左右、11℃左右、11℃左右、8℃左右、14℃左右。

從上表可以看出,鯽魚耐低温,鰱魚喜高温,不同魚種適應水温的能力不同,各自都有最佳攝食温度和低温下的停食温度。魚兒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哪兒水温適合它的需要,它就會遊向哪兒(即適温遊動),而不會長期侷限在某一個位置上。

因此,我們垂釣也要隨着魚適温而動,儘量使餌鈎的落點和魚兒的適温遊向相吻合,才能獲得較好的垂釣效果。就淡水魚中的温水性魚類而言,伴隨着它們適温動向的垂釣時間應該是:

1、初春水温較低時,以太陽照到水面後的9——16時為好,底釣水深宜1——2米,午間魚兒上浮時,也可酌情浮釣。

2、4——6月是一年中的黃金釣季,此時氣温宜人,水温魚躍,各種魚胃口大開,應只爭朝夕,全天垂釣。

3、夏季和初秋的白天,氣温常在30℃以上,除了漂鰱子外,以釣深釣陰為佳,抓住“金早晨,銀黃昏”和皎潔的月夜出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遇陰雨或突然降温,魚兒可能從下層轉移到比較涼爽的上層活動,適時調整深度和釣法,效果會更好。

4、9——10月是一年中的又一個黃金釣季,抓住秋高氣爽的有利時機全日垂釣,很可能心想事成。

5、晚秋時節,隨着日照時間減少和寒流入境,氣温水温一天比一天低,魚兒上鈎率下降。此時垂釣與早春有些相似,但魚兒經過夏秋育肥後,已不像剛復甦時腹空,進食不夠積極,餌料的香甜腥味濃一點,才能更好地聚魚上鈎。

6、立冬後,在晴天和温度偏高的日子裏,釣陽岸2——3米深的水邊,仍有耐低温的鯽鯉上鈎;但冬至後氣温水温進一步下降,除魚塘和個別得天獨厚的水體外,自然水域中的魚大都進入冬眠和半冬眠狀態,除非餌鈎甩到它的嘴邊,基本上無魚問津。

以上六點,均指正常晴天、多雲天、陰而不悶天和小雨霏微天而言,若遇中到大雨,五級以上大風、低氣壓、驟冷驟熱和嚴重的人為干擾等不利因素時,則要區別對待,一般不出釣為好。

魚類的攝食和停食温度,識別魚的動向

二、趨氧

魚兒離不開水,也離不開水中的氧。水中的氧主要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體外的空氣中。當氧足時魚兒食慾旺盛,吃得多,長得也快;缺氧時相反,輕則呼吸困難,身體不適,不思食慾,重則出現神經麻痺,身體失去平衡,甚至“浮頭”、“泛塘”,以致大批死亡。正因如此,魚兒趨氧的動向和適温一樣,哪裏含氧量高,它們就會向哪裏遊動。適應魚兒的趨氧動向,我們垂釣時也選擇有利的時機和釣場釣位,採取靈活多變的辦法,才能儘量減少缺氧給垂釣帶來的負面影響。

1、由於温度越高氣壓越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越少,當我們聽到本地區在高空低壓範圍內,有南風暖濕氣流和33℃以上高温的天氣預報時;看到濕雲低暗“山戴帽”,霧霾不散,水管“出汗”,鳥兒、蜻蜓低飛和雷陣雨將臨時;感到胸悶不適、呼吸困難或關節傷疤疼痛時,最好不要出釣,以免僥倖而去,掃興而歸。

2、由於活水流水中水温稍低,水分於上下混合較充分,可減輕缺氧程度,尋找江河流水和湖庫進出水口作釣點,必然比靜水和一潭死水中垂釣效果好。

3、由於風浪擴大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並加速了水體上下對流攪動,使水中溶解氧增加,選擇水闊浪大和頂風、側風處下鈎,當然比小水面和無風處上魚率高。

4、由於水中溶氧量是分層的,通常上層氧足,中層次之,下層經常處於缺氧狀態。在温度高或氣壓低時,浮釣可能好於底釣,尤其是夏天陰雨和突然降温時,魚兒可能向比較涼爽、溶氧量多的上層轉移,此時浮釣優於底釣。

5、由於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白天將水草、藻類的空隙和附近作釣點,比光水面垂釣效果好(但夜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後相反)。

6、由於肥水中往往有殘餘植物、餌料、糞便、雜質,透明底低,並且魚的密度大,魚和浮游動物爭氧,天氣熱、氣壓不正常時,可釣瘦水不可釣肥水。

三、覓食

在適温和富氧的前提下,魚兒生理機能正常,新陳代謝加快,主要動向就是到處找食吃,滿足生長和繁殖的需要。其特點和方式是:

1、不同魚種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性居遊在不同的水層覓食,如鯽、鯉常居下層,草、魴常居中層,鰱、鱅常居上層等。但條件變化時也有例外情況,鯽魚可能到上層覓食,鰱魚可能在下層吞鈎。

2、魚兒覓食的類型有草食性、肉食性、雜食性、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食性多種,它們攝食既受其祖先留下的遺傳性的影響,也受長期偏食某種食物的習慣性和地域性的影響,還受環境和季節的制約,在餌鈎面前常常表現食不對口不吞嚥。

3、魚兒除了在棲息場所和迴游途中攝食外,“一日三遷,早晚溜邊”的傾向特別明顯,即在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由暗變明或由明變暗的光照轉化期間,多數淡水魚會游到岸邊“進早餐”和“進晚餐”,此時正是垂釣的有利時段。

4、魚兒遊動與覓食,有“生命在於運動”的含義,也有珍惜自己體能的反應。飢不擇食時,可能拼命追逐、獲取食物,反之,可能對食物漫不經心、視而不見。它不會為了一點營養價值不高的食物而作活動量過大的遊動,否則,所消耗的能量不能從獲取的食物中得到補償,收支不平衡,就難以維持自己的生存與成長。

5、多數魚類的嗅覺靈敏,味覺分辨力強,視覺較差,對香、甜、酸、臭、腥味反應敏感。白、黃、黑、粉紅等顏色在水中顯而易見。它們通常用嗅覺探測食物源,用視覺確定具體目標,用觸鬚和味覺器官品嚐食物滋味,然後才決定取捨。根據上述情況和特點,我們施釣時,應把餌鈎投向魚兒適温、趨氧、覓食的遊動路線和棲息場所,要在選位、用餌上多下功夫,選擇有利窩點,投入色味俱佳的餌食,準確地掌握提竿時機,才能釣有所獲。

四、繁殖

延續後代,保持自己的物種是一切動物的本能,魚兒也不例外。多數淡水魚中的温水性魚類是冬天孕育,春天產卵。如鯽魚、鯉魚在4——5月份的18——25℃產卵,鯿魚在5——6月產卵,鮎魚、黑魚在5——7月產卵。產卵中魚兒無心攝食,產卵後腹空,需補充養分,食慾很旺盛。有的魚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常在卵和小魚旁邊活動,捕食小動物與別的魚類,很容易釣獲。只要我們抓住時機,看準目標,針對不同魚種用餌,在產窩或附近水域下鈎,一定能得到較好的收穫。

五、避敵

自然界中,絕大多數魚類屬於弱者,經常被人類和其他兇猛動物所獵取或捕食。面對着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嚴酷現實,魚類養成了喜靜怕擾、願隱不露、求安避敵的本能和習性。在遇到藥炸、電打、網捕和大的聲響、震動以及暴風驟雨、冰雹襲擊時,為逃避敵害,其動向往往是游到自以為安全的深潭、溝底、洞穴、石崖、水草、木樁、樹叢中躲藏。因此,在原來的釣位被破壞,無魚問津時,把釣點轉移到上述部位,很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