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童年捉泥鰍的趣事

憶童年捉泥鰍的趣事。我從小不喜歡吃泥鰍,即便放再多的蒜頭和辣椒,那一股泥腥味總是去不掉,但小時候捉過的泥鰍卻不可勝數,回憶起來,覺得十分有趣。

憶童年捉泥鰍的趣事

麥子收完,大人們便趕着老水牛去耕田,鋒利的犁鏵翻卷起一層黑黝黝的泥土,新鮮的泥味兒便直往鼻子裏鑽。這時,冷不丁地,就會有一條泥鰍從泥堆中蹦出來,不停地抖動着身子。更多的時候,泥鰍是被犁鏵攔腰斬為兩斷,它們流着血,卻仍在打着滾兒。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將泥鰍拾到籃子裏去。

真正的捉泥鰍,要等到三伏天。那時,太陽象一團火,烤得人渾身直冒汗。如此熱的天氣,泥鰍也悶得受不了,它們也要出來乘涼呢。等到大人們拿着涼匾或長桶在樹蔭下睡着了,我和堂弟便光着腳丫往秧畝田裏跑。

秧畝田裏的水有二、三寸深,清澈透底,水裏的土鼈蟲和螞蝗在安詳地游來游去。我們小心翼翼地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低下頭在秧棵與秧棵之間仔細搜尋,很容易就能發現一條渾身黃褐色或金黃色的泥鰍正一動不動地停在水中,長長的鬍鬚在輕輕顫動,鰓板有規律地收縮着。我屏住呼吸,悄悄地將兩隻張開的手腕按入水中,對泥鰍形成包圍之勢,再慢慢地合攏,一條活蹦亂跳的泥鰍便被捉了上來。

泥鰍極滑,身子又短,想用手指頭捉住它,很難,只能這樣圍而捕之。倘若動作稍有不慎,泥鰍一個烏龍擺尾,攪起一團泥漿水,就逃之夭夭了。這種捉泥鰍的方法很辛苦,常常弄得一身泥一身水,且收穫不大,遠沒有用耥網子捉泥鰍來得快。

耥網子是將三角形的網兜綁在長竹篙頂端做成的一種簡易工具,一般用來採集螺螄,但用耥網子捉泥鰍,卻也有多快好省之效。扛了耥網子,提上一隻鉛桶,尋一處水漕或機器塘。水漕是雷雨季節將秧畝田裏的水排到河裏的通道,機器塘是抽水機往秧畝田抽水時形成的稍深一點的水塘,水漕或機器塘水深過膝,正是泥鰍消暑納涼的理想場所。你瞧,它們不時將頭探出水面,然後快樂地扎着猛子。我們只需將耥網子放到水邊,向深水處推去,提起耥網子,十幾條肥大的泥鰍便在網子裏蹦跳着、翻滾着,攪得網兜水珠四濺。十幾網子下來,鉛桶裏已是魚滿為患了。

捉來的泥鰍還可以用來張甲魚。買幾盒二號針,用纖細而結實的尼龍線穿過針鼻,在針肚子上打個結,系在尺把長的竹竿或木棍上。在泥鰍的尾鰭處,先插入針的一頭,然後再反向插入針的另一頭。做餌料的泥鰍不能太大,以中小為宜。

在天黑前,劃了小船,沿着河岸,每隔五、六米,插下一竿鈎。放鈎的地方,越安靜越好,水草越多的地方越好。第二天凌晨,天光熹微之時,劃了小船去收鈎。當感到手裏的鈎很有份量,尼龍線被拉得直逼逼的,這意味着水下有獵物了。

沉住氣,慢悠悠地將線收攏,一隻斤把重的甲魚便被拖了上來,它的頸部向外突着,那是被針卡住了脖子。等到所有的鈎全部收上來,收穫的甲魚總有七、八斤了。不過也有漏網之魚,它們將線咬斷了,得以僥倖逃生。當然也有意外之喜,偶爾會張到一條肥大而滑膩的鰻魚。

還有一次,在一處遠離村莊的野河溝裏,魚鈎和尼龍線竟被拖進堤岸的一個拳頭大小的洞穴中,怎麼拖也拖不動。我想,上鈎的不可能是甲魚,也不可能是鰻魚,它們一般不會在堤岸上打洞。

我和堂弟開始挖掘,時不時地還將胳膊探進去想摸個究竟。洞裏到底是什麼神祕的東西呢?一個念頭突然冒出來:會不會是蛇?或者是水獺貓?我們被這個猜測嚇壞了。

不過我們沒有放棄,只是不敢再將胳膊伸到洞裏了。挖了好長時間,最後終於將獵物捉住了,原來是一條大黃鱔!回家用秤一稱,竟有八兩之重。不過,那時甲魚和黃鱔都不算稀罕物,也不值什麼錢,只是為自己解解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