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温變化與垂釣的關係

一、魚的體温

魚類是變温動物,其體温隨水温變化而變化,一般比其所在水温高1——2攝氏度。魚不能象人類那樣通過新陳代謝活動來保持自身温度的恆定,而只能與水温保持相對的穩定(魚的最佳生理代謝温度是15——25攝氏度)。低於4度或高於30度魚兒就停止進食甚至死亡。所以,是水温決定着魚兒的生死存亡。魚能自主的主動尋找適合它生理活動水温區域。

二、水温與水的導温特性

自然水體的温度主要來自太陽的照射和地殼温度的散發,太陽的照射有四季變化與晝夜變化,受水體流動的影響;而地殼散熱是恆定的。

水在4攝氏度時密度最大,高於或低於4攝氏度時密度依次變小、質量變輕。在陽光照射下,淺水增熱快,水温比較高,密度變小,質量變輕,體積增大;而深水增熱慢,密度較大,質量較重,體積縮小,這時會形成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的對流,這就是水的導熱特性。由於水的這一特性,便使不同温度的水層、水域產生了垂直對流或環流運動。

水温變化與垂釣的關係

三、水的導熱特性

根據自然水温的來源以及水的導熱特性,我們將自然水域分同温水域、正分層水域、逆分層水域。

1)同温水域

同温水域是指在此水域的24小時中,水體的上下層温度都是相等的。也就是不分表層、中層、底層。只有四季變化與晝夜變化,沒有分層變化。

水能形成24小時上下同温,是由水的導温特性形成的:白天在陽光照射下,淺水增熱快,深水增熱慢,使淺水區與深水區有了較大的温差,便形成了兩個方向相反的環流。到了夜間,水面失去了陽光照射,水温也會隨之下降,淺水處與岸邊此時降温快,而深水處卻降温慢,水中又形成了兩個相反方向的環流運動,使整個水域水温達到了同温。

魚在水温的這種運動中,不是靜止的,而是隨環流而移動,遊向適合自己生存水温的地方,即水温為15——30攝氏度的水域。所以,我們在釣魚時要特別注意水在環流運動時魚的走向,選擇什麼時候釣淺水,什麼時候釣深水,找到了魚的這個遊向,也就找到了魚羣,這樣選好的釣位方可豐收,否則是難以釣到大量魚的。

但是,這樣的環流怎麼個找法不能説不是個難題,這樣的環流何時才能出現又使釣魚人難以捉摸,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水温的下降與上升處是調温區,也就是涼水與熱水的交匯處。在這種情況下,可行的方法是多打幾個窩,一個窩一個窩的試探,這樣才能找到魚的遊向。

有些釣魚人好守窩,認為魚是四處遊動的,到時候就會游到窩點,這種看法有片面性。不能説死守不是一種釣魚的技巧,但是,這種方法只限於釣者熟悉的水域,曾經經過多次摸索,弄清了魚的走向,也就是説通曉了魚路,用這種方法守魚是有道理的,因為是魚路總會有魚經過。

但是,在初去的、不熟悉的水域,或天氣劇變的水域這種方法就難以奏效了。本人就有過一次典型的經驗教訓,那是幾年前的一天,天氣十分的熱,氣温達36攝氏度,釣友約我去了一個大水塘釣魚,釣友把他上次釣到大魚的釣位讓給了我,並幫我打窩,因為他上次釣魚就是在這個點內。心想我是肯定會釣到魚了。

但是恰恰相反,一個多小時也未見魚吃鈎。釣友選另一個釣點釣魚,比我強些,釣到一條小魚。後來又來了一位釣友,他選下釣位後也是半個小時不上魚。但他沒有死守,而是又選了五個點打窩,結果他找到了魚羣,一上午釣有好幾斤魚。釣友看不行,便又找了個他附近的釣點,結果也釣到了不少魚,我一直死守不動,最後只釣到四條小魚。

釣友很是奇怪,再三解釋他確實在那兒上幾次都釣了不少魚,當然我相信他之所言。但是當我問起他上幾次釣魚時的天氣時,他説那天刮北風,氣温28攝氏度,這時我才明白過來,魚之所以不在此處,此處的氣温不適應它,它只好“移位”到別處適合自身體温的地方去了。而那位釣友多次試驗找到了魚“移位”調温合適的水域,所以收穫較多。看來找魚“移位”調温水域比憑經驗選釣位更為重要,特別是在氣温劇變或不熟悉的水域釣魚的時候。

同温層水體存在於江河小溪等流動的水域,和北方春秋兩季的靜止水域、南方秋季的靜止水域、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春秋與冬季的靜止水域。在同温水體中,魚兒可以不調節體温就全水域立體方位覓食。所以,春、秋兩季是釣魚的黃金季節。而春、夏、秋季的江河小溪是垂釣的黃金水域。

水温變化與垂釣的關係 第2張

2)正分層水域

在盛夏節,太陽直射水錶面長,表面水升温便特別快,密度也就小,重量輕,只有浮在上層,很難下沉;相反,底層水因水的隔離,升温就很慢,水温度低密度大而質量也重,它只好留在水底。這種上熱下涼的水域,就是正分層水域。這種水域上面的水密度小、質量輕;下面的水密度大,質量重,上下無法自由流動、混合,於是就形成了“躍温層”,其特點是:水的深度增加不多,温度下降卻很快,温度梯度比較大。但是,當有大風時,因為風捲起水浪,分層不變温的水也會因水的大幅波動而混合,但是混合的深度也不一,取決於風力的大小和上下水的温差,温差太大的也難以流動混合。

關於正分層水域,魚類專家曾做過試驗測量。正分層水域的上層與下層水的水温相差較大,當表層水温達到22攝氏度時,水面以下5米的水温為21攝氏度,下到10米水温為18攝氏度,下到15米深處時,水温便為9攝氏度,下到20米時水温便成了5攝氏度,下到20米以後就為4攝氏度了。這個水温測量對於我們釣魚者來説很有啟發作用,因為鯽魚的覓食水温為15——30攝氏度之間,15——20攝氏度為最合適。從科學測出的水温看,所謂的“夏釣深”,亦不能深過10米,3至5米為最好。

夏天,北方的水温成為正分層,也就是表熱底涼,魚便移位於涼水處,此時的魚聚集的地方在下層,釣者所選釣位主找涼水區,或深水區。冬季南方靜止水域的水温,因為氣候暖和,有時有如北方的夏季,它的水温處在正分層狀態,上熱下涼,上輕下重,南方春日釣魚應參照北方夏日的方法。南方的夏天仍為正分層,魚兒多聚集在深水底層,在此下鈎,收穫畢豐。

3)逆分層水域

所謂逆分層水域,是與正分層水域相對而言的。正分層是上熱下涼,就是説,在湖泊、水庫的水域在陽光的照射下,表面淺水温度高,水深處難得日照,所以温度低,是夏日的氣温所形成。但是到了冬季,北方的天氣變寒,下層的水温散出慢,表層的氣温散發快,所以便形成了與夏日相反的水層温度,同樣因為水的密度不同,形成不了大的環流運動,保持了上涼下温的水温層,這就叫逆分層水域。

有人做過試驗,逆分層水域的水温温差沒有正分層那麼懸殊,冰面為0攝氏度,下降5米水温上升為2攝氏度,下降到10米,水温為3攝氏度,10米以下到15米水温為4攝氏度,再往下水温不會上升,一直保持4攝氏度。

有人對冰厚20釐米,水深1米的水體加以測量,冰下表層的水為0攝氏度,底層水温為6攝氏度。冬季鯽魚的攝食水温亦不要低於5攝氏度。從這些測量來説,這個暖水層便是魚兒的活動區域,也就是説,在這個水層裏會有魚羣集中,由此聯繫到釣魚選位,從理論上來講,冬天釣魚不能深過10米。

冬季北方的靜止水域為逆分層水體,深水底層較温和,鯽魚、鯉魚仍能覓食,為冰釣愛好者提供了用武之地。

水温變化與垂釣的關係 第3張

四、綜合歸納

1)同温:水温不分層温,深淺都處於同等温度,魚的體温與水温相同,此時魚最為活躍,進食也快,是釣魚的黃金時期。

2)“移位”調温:水温變化時,春、秋、冬季魚向暖水“移位”,夏天,魚向涼水“移位”,所以,春、秋、冬季找魚羣時,先找暖水區,找到暖水區就找到魚羣了,因為此時的魚都向暖水區集中。

3)養魚塘因為水面小,水温升降快。水庫、河流因為面大水深,水温升降慢,但淺水又比深水升降快。要根據氣象、水温來選擇釣場和釣點。

4)小温差天氣,魚比較活躍,非常適合垂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