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庫湖泊垂釣魚不吃鈎可適當調整竿長

若想在野釣的過程中收穫理想的漁獲,我推薦的辦法是視釣況及時調整魚竿長度。不過,調整竿長的最大障礙還是窩子。大多數釣友都有這樣的習慣,到水邊後第一件事就是打窩子,然後再做其他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節約時間,缺點是束縛人,比如在不咬鈎的時候,釣魚人往往因釣點內投入大量窩料而捨不得放棄,這樣的釣點守之無用,棄之可惜,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

在水庫湖泊垂釣魚不吃鈎可適當調整竿長

一般來説,手竿釣水庫,長竿效果更好,於是為了多釣魚,大家的竿子一個比一個長,實在掄不動就乾脆把釣台架在水裏,反正誰釣的遠誰就有優勢。“軍備競賽”就這麼開始了。無魚問鈎時,人們變着法把自己的釣組拋投的更遠,卻從來沒有人想過釣近岸,實際上,這個時候我們恰恰不該忽略近岸。

正所謂,用出人意料的思維去調整,收穫往往也是出人意料的。我們不妨用短竿試試,但前提是水深要適當,環境要滿足對象魚的安全需求。

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時機調整竿長呢?

第一,看別人的上魚情況。當別人都在用長竿子上魚時,我們就沒必要守着短竿不放了。

第二,長期無魚咬鈎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有重點的探尋不同的水深和環境,哪怕是盲目搜索也比死守一點要好得多,我的一位釣友深諳此事,遇到魚兒久不咬鈎的情況就拎着竿子滿河岸轉悠,一會兒直拋,一會兒斜拋,不久就有了收穫,有時甚至收穫頗豐,他的經驗就是沒經驗,感覺哪裏有魚就前前後後拋幾竿。

第三,根據水邊的一些蛛絲馬跡去調整,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魚在水下活動也會留下痕跡,釣魚人根據連續的幾個水花,幾株被拱動的水草,乃至於幾個水泡等細微的跡象打破空軍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日三遷,早晚釣邊。”是一句古老的釣魚諺語,講的是早晚時段要釣近岸,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理解為在不同的時間要選擇不同長度的魚竿施釣,該過程實際上就是調整的過程,用同一支竿,同一副釣組從春釣到秋,從南釣到北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要釣魚,我們必須學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