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釣水庫應該用辯證的方法去垂釣

垂釣活動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因素相結合的一個過程。人的主觀因素是指人們在施釣過程中對施釣方法的應用、所釣魚種的觀察和認識、以及對天氣、風向、氣温的把握等等;客觀因素是指所釣水域水的(流動與靜、水面大小)、深與淺、水質(肥瘦)、魚覓食習性、地形、地質結構、天氣變化等等。秋季是個釣魚的好時節,釣魚愛好者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時間段好好的爽一把。秋季在水庫垂釣要用辯證的方法去垂釣。

秋季釣水庫應該用辯證的方法去垂釣

客觀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的,並且是千變萬化,不斷髮展的;因此,主觀必須服從客觀才能有好的釣績。也就是説人的主觀意志緊隨這些難以察覺到的千變萬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主要矛盾,去偽存真,採取相應的對策,應對這些變化,垂釣才以制勝,這也是垂釣活動的魅力與生命力之所在。

魚類都有它自身的生物鐘,對天氣變化,季節變化,水質的變化十分敏感。深秋已到,嚴冬將臨,魚類受自身生物鐘的調節,拼命進食,養膘增肥,儲存能量,以越過寒冷的冬季。有經驗的釣手深知,大魚也在此季節離開水庫較深的水域,紛紛遊至近岸或較淺而食物較豐富的水域覓食。

因而,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規律,只要我們善於撲捉、細心觀察、反覆實踐,就一定會找出它的規律,利用這一規律,而釣好魚。

釣近與釣遠

所謂近與遠,就是指施釣者在施釣過程中選擇釣點的近與遠。釣諺曰:“七分釣位,三分釣餌。”俗語曰:“選好釣點,就是施釣成功的一半。”從此,看出了選擇釣位的重要性。深秋季節,天氣漸漸變冷,水較深、較大的水庫亦釣近,而小型水庫水位較淺時可釣遠;原因是深水區域的水水温相對高些,而水淺水域的水温相對低一點,趨温性很強的魚兒就會選擇水温較高的水底棲息、覓食、嬉戲。而近與遠是一組矛盾,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已成不變的。

施釣過程中,你會經常看到同一水庫、同一時間、相鄰不遠的位置有些釣手釣遠效果好,而有些釣手釣近釣績好;釣同一魚種,有些釣手底浮釣效果很好,而有的釣手一條也釣不到;有時兩人浮漂相距幾公分,就只咬一人的餌,另一人始終沒有動作。因而,這很可能與水底地形有關係,釣到魚道就會頻頻中魚,而不是魚道魚就很難咬鈎了。根據季節、氣壓、風向、水温施釣近遠只是相對的,但不是絕對的,更不是固定不變的。

所以,深秋季節釣近效果不好可釣遠,釣遠效果不佳可釣近;晝夜之中,中午、寂靜之時亦釣近,天涼温度下降時可釣遠。不管你選擇近與遠,都要隨機應變,在實踐中尋找真理。

釣靜與釣動

動與靜也是相互對立的一組矛盾。所謂釣“動”就是在施釣過程中,通過上下、左右、前後移動浮漂來使靜態餌變成動態餌誘魚咬鈎的一種方法,不要小看這小小的一動,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覓食兇猛的或喜愛活餌的魚類,可能以為是自己喜愛吃的小型魚類便快速咬鈎。靜,一是指施釣者靜心、靜音,動作輕盈,不發出大的聲響;

二是施釣時,提竿掛餌和拋竿輕,遛魚抄魚輕,不驚動魚羣,也不驚擾魚窩。在釣場你看到那些大聲説話沒完沒了、動作擲地有聲的釣魚人很少釣多魚。俗話説:“秋釣安靜”。這是由季節性魚情決定的,也是施釣所必須的;因為秋季是一年之中魚覓食範圍大,也是最為近岸的季節。魚兒生性膽小,尤其是大魚,當遇到大的響聲後會迅速潛藏與深水之中或雜草水底有障礙物之旁,長時間不會去覓食。在施釣中,你若提竿早、斷線、或提魚時機不對造成跑魚,會出現長時間魚不咬鈎現象,大大影響釣獲量。

實踐證明,保持釣場安靜是必要的,而當魚不咬鈎時,適當、適度“動”,也是施釣所需要。這就是施釣中靜中求動,以動誘靜,動靜結合,才能達到動、靜這對矛盾和諧統一;才奏出了動與靜中的垂釣和諧樂章。

釣深與釣淺

俗話説:“尋尋覓覓,走釣三秋。”一年四季中最屬秋季魚活動範圍最大,也是魚覓食離岸最近的時候;魚羣散,不集中;所以,要多走走換換釣點尋找魚羣。施釣中選擇釣點時,水深、水淺對獲魚量有一定影響,而秋釣深淺又有什麼規律呢?從詞義上來講,深與淺是一組對立的矛盾,實踐中深與淺又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既是穩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近未必淺,遠未必一定要釣深。

釣諺曰:“春釣淺、夏釣蔭,秋釣潭。”這裏“潭”是指水深的地方;意思是指秋釣選位找水深之處;這是因為,趨温性強的魚兒,對水温十分敏感,到了夜晚是氣温下降時,有點寒冷時,魚兒很可能就會游到水温相對高點的深水覓食、棲息,這是常理。秋釣一個晝夜最好是,近找深水,遠釣淺水;中午、早晨釣淺水,下午、夜晚釣深水。深也不要過度,一般手竿釣3~5米為宜,水過深很可能缺乏魚類所需餌料生長條件;

水過淺,魚兒膽小也不敢在此棲息、停留,遇到一點聲響就會迅速遊至深水匿藏。到了深秋我多年的經驗是淺中找深,深中找淺;施釣水深一般在3~5米為宜,選擇水中水草、樹樁、雜物旁,施釣水深在1.5~2.5米,效果也會不錯。

因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釣深與釣淺隨着水温、氣壓的變化也應隨之相應的變化;不可一成不變,認死理,循規守舊;要在施釣中善於應變,不斷尋覓,把握規律,才能釣獲豐收。

釣大與釣小

施釣中,釣大與釣小是一組難解的方程式。一是用大鈎好還是小鈎好?二是釣大魚好還是釣小魚好?既想用小鈎釣魚,可釣到大魚又很可能因為鈎不牢或造成斷線而魚跑;想用大鈎釣大魚,可又長時間無魚咬鈎,有時一天會當“空軍司令”,也就是一條也釣不到,這個問題令許多釣手頭疼、難解。

任何問題我們都要辯證的去看,你要體會釣魚中的樂趣,釣釣小魚又何妨,頻頻提竿,連連中魚,心情愜意、舒暢,這也達到了垂釣的目的,快樂而健康,釣一個好心情;而有備而來,就是對着大魚去的,天天死守,享受寂寞,一旦中個大魚,也一掃守候的煩惱,看看戰利品,心裏也樂開了花。深秋施釣是釣大魚的好時候,每到一座水庫,細心觀察,詢問;就是看看有大魚在水面上跳躍的地方,問問釣友和當地農民有沒有大魚可釣;只要有就的選好釣點,布好窩,用大鈎粗線,耐心守候,必有所獲。

釣走與釣守

走與守既是相互對立的關係,有是相對的。所謂走,不是施釣時走着釣,拖釣,而是在長時間無魚咬鈎的情況下,可走換一個釣位,俗話説:“挪挪窩,釣得多。”所謂走也是你對上一個施釣環節、行為的再認識、再判斷、再思索,也是不斷地問問自己在什麼環節出了問題,是釣位?還是魚餌?

因而,走也是你垂釣經驗的積累,技術在你頭腦中反應、檢驗的一個過程;也是你大腦對施釣認識後再修正、再選擇的體現;還是你施釣由被動轉主動的一次新的決策。走是主動找魚釣,守時被動釣;守時琢磨走,走後還得守,沒有永久的走,只有穩定的守。

長期施釣實踐證明,守釣是一種方法,而走釣也是一種釣法,走不要過於頻繁,守也不要那麼執着、固執;應注意靈活多變,以釣到魚為原則。深秋季節,你在施釣之時,不妨開闢一個沒有人釣過的新釣位,守釣一段時間,看看有沒有魚咬鈎;走釣一下各進水口不同的位置,找找水中的每個樹樁旁,戳戳舊草與新草窩,也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誘與釣

誘與釣,實際是誘餌與釣餌的關係,兩者目的不同、作用不同、功效不同。誘就是施釣者通過使用手段,將魚引入隨從自己的的意願,其目的是通過窩餌在水中散發的氣味,使魚聚攏過來,留住它,在此覓食。

釣餌通過在水中散發出具有針對性的氣味,使魚過來咬鈎。這組矛盾中,誘餌是垂釣的基礎,釣餌是垂釣的關鍵,釣餌通過窩餌而其作用。但在施釣中,如布窩餌味道超過釣餌,那麼釣餌就失去作用;倘若誘餌不把魚引誘過來,再好的釣餌也不起作用。因而,誘餌味要少淡一點,數量多一點;釣餌要精,要有很強地針對性;沒有萬能的釣餌,也沒有奇效的釣餌。長期施釣,要在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索、去創新;才有成效。

深秋之時,釣大魚布窩餌要重,並做到上魚時不布窩,不上魚時勤續窩,但量一次不要太大。有些鬧小魚的水庫不易使用布窩餌,施釣時,搓大餌到釣點十多次,效果就很好。正確地認識誘與釣的關係,可避免使垂釣活動走向片面性、極端性、系統性,豐富你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終使你走向研究釣的技術,釣的藝術,使你的釣技有質的飛躍,量的昇華。

垂釣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科學。你在施釣過程中,正確地處理以上這些矛盾,利用垂釣的這些內在的規律,把握這些規律,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勢必產生一個質的飛躍,哪能釣不到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