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鯽魚的五大技術要點

在常見的淡水魚中,鯽魚分佈廣泛,數量眾多,生命力強, 各種水體都冇它的蹤跡,是主要的垂釣魚種之一。另外,由於 鯽魚非常文靜、膽小,而且比較機警,因而也是比較難釣的一種魚鯽魚一年四季都可以釣。春夏、秋二季,有風有浪時比平風無浪時好釣,尤其二三級風時最佳。要是細雨濛濛的天氣更愛咬鈎;臨近黃昏,咬鈎可以達到瘋狂的程度。

垂釣鯽魚的五大技術要點

1、釣具

選用5-6米的中長竿或7-8米的長竿(均為軟調竿釣線宜用0.2~0.3毫米的尼龍線,或0.15~0.25毫米的強力線,風線不宜太長。

魚鈎宜選用鈎條細、鈎門窄的小號鈎(因鯽魚嘴小),一般多用無錫鶴嘴型、袖型、伊勢尼型和丸型,春冬季可用119~120,319~320,919~920,519~520,或小號挪威鈎,夏秋季可適當加大一個號數。拴鈎方式為墜下鈎,單鈎、雙鈎均可,但 最好用雙鈎、上下鈎組合方式,以增加上魚的機會。也有人使用鈎、墜一體的朝天鈎,靈敏度高,釣獲率也較高。但由於買來的朝天鈎大都鈎把短,釣小鯽魚尚可,而釣大鯽魚就不行了,因鈎尖到線尖的距離較小,大魚吃餌時很容易碰線而被嚇跑。

浮漂宜選用目標明顯、靈敏度高的蜈蚣漂(淺水釣或多點 釣),或細尾風漂(深水釣或定點釣鉛墜宜小而重,但墜重應略小於浮漂的浮力,這樣使餌鈎剛好立於水底,而不是躺於水底,這時只要魚一咬鈎,浮漂就會立即反應。漂鈎墜的選配, 還應隨機應變。水較淺(1米左右)時,可用小漂、小墜和小 鈎;當水較深(2米左右)時,則應改用大漂,鈎與墜也應相應大一點,以保證餌鈎很快下沉到水底。

腦線的長度要合適,以5~9釐米為宜。過長,鯽魚咬鈎 動作輕,浮漂反應不夠靈敏;過短,墜、鈎距離太近,魚兒發現異物,便不敢貿然吃餌,即便吞鈎入口,一旦察覺異物存在,也免不了吐鈎而去。

2、餌食

誘餌以炒香的蠶豆粉、黃豆粉、豆餅、菜子餅、麥麩、麝香米、酒泡碎米、花生粉、米飯、混合飼料等為佳。

釣餌以紅蚯蚓和紅蟲最佳。也可用蛆、小蝦、紅薯粒、麪糰等。(誘餌與釣餌的製作和使用方法,在第五章中已有介紹,這裏不再贅述)

3、釣位

岸邊水草、葦塘的邊緣和縫隙;天然水域的溝漢與灣道處;細小的支流;養魚塘的餵食點和“隹窩”(塘主為清塘起見專門挖的坑)、進水口處;湖泊的草場;江河的港口、碼頭附近; 河岸的曲折、突兀部位,絕頭溝、拐角處;島嶼周圍;以及大小河流的匯合處、進出水口等處,都屜魚兒的集聚、棲息、嬉戲和 覓食的場所。

4、打窩

鯽魚屬變温性動物,其活動與採食跟季節和氣候密不可分,因此打窩時,窩點的選擇應區別對待,靈活處理、不可千篇一律。

窩點的距離,應根據水面的大小、水的深淺時定。水面大時宜遠不宜近;水面小時,宜近不宜遠。春季宜打在近岸淺水區;夏季宜打在蔭涼且相對較深的水域;秋季早晚宜打在較遠、較深的水域,中午前後打在較遠的水域;冬季則應打在背風向陽的較深水域。窩點的數量根據水域的大小和魚的密度來決定。如水面大、魚的密度小,就要多打幾個窩;若是水面小、魚密, 則可少打幾個窩。

餌團的大小沒有統一的標準,小如乒乓球,太如拳頭。投餌的方式,近岸可直接用手撒,遠岸則必須藉助釣具用打窩器撒。儘量做到準確、無聲響,投餌要適量。水面寬、水較深賞多投些;水面小、水較淺, 則宜少投些,然後再補窩。

當然,在打窩之前,還須用釣鈎試探一下水底狀況(包括 水的深淺、水底有無暗草等雜物),只有水底清亮無雜物,方能在此投餌打窩。打完窩子不要忘記做記號。

5、浮漂反應和提竿時機

鯽魚吃餌比較穩重,總是先用口嘗一嘗味道,合乎口味時,才把餌鈎咬進嘴裏。浮漂反應先是上下點動,幅度很小, 只有幾毫米,此時不可提竿因魚此時還只足試餌、探餌,並未吞餌。當它感到餌味可口時,咬住餌鈎,隨即抬頭、平身,這時浮漂的反應則是上浮,亦即送漂送的高度一般在1~15 釐米之間,魚越大,送的相對越高,爾後停止不動。不論是小送漂還是大送漂,都是拎鈎的最好時機。

鯽魚咬鈎,浮漂反應的特徵除“送漂”外,還有“領漂”和 “黑漂'。領漂的特徵是:送漂之後浮漂不是停止不動,而是呈斜傾狀態,但漂頂並不沒入水中、這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明大鯽魚上鈎了 ,傾斜度越大,浮動越決,魚也越大,應及時拎鈎;另外一種情況是是魚從水的中、下層截鈎或者是魚多搶食時出現的狀態,也應不失時機地拎鈎。黑漂也稱悶漂,就是漂沉下去後不再復出,是拎鈎的最佳時機。黑漂不單是鯽魚咬鈎的徵兆,鯉魚、鮎魚、黑魚、草魚等咬鈎,都常常表現為黑漂,所以黑漂時提竿,釣上來的,有時卻不是鯽魚,從浮漂反應到拎鈎刺魚,提魚出水這整個過程,時問極短,只有短短的二秒鐘:所以準確判斷魚汛,及時提竿拎魚,成為 至關重要的環,既不能早又不能晚,必須是恰到火候才行, 提早魚兒尚未吞鈎入口;提遲了,魚兒吐鈎而上,都必定是空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