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低温用串鈎釣鯽魚的技巧

我家位於黃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線北岸,洛陽市吉利區,有不少利用丘陵澗溪築壩形成的小型水庫。這些水庫大多北高南低,水沿着王屋山脈蜿蜒流向黃 河。在這些水庫當中,離本人住地只有4公里和9公里的上河水庫和柴河水庫都處在黃河二級支流上,水底平坦,水深1.5~3.5米,水草茂盛,很適合魚類生 長繁育。最近幾年,我和釣友常到這兩座水庫練竿,雖然很少滿載而歸,但也有令人驚喜的收穫場面。

冬季低温用串鈎釣鯽魚的技巧

2012年11月21日,陰間多雲,氣温 6攝氏度~15攝氏度,我在上河水庫中部半島上,將兩支海竿和一支筏竿串鈎甩到水中央。不一會兒,一支竿稍抖動了一下,收線時一尾50克左右的小鯽魚在靠 近鉛墜的鈎上擺動,後面的鈎子有的掛着苲草,有的空鈎,説明串鈎的前端落底,後面的鈎子懸在草上。

重新掛蚯蚓後,我將串鈎甩到原位前方,把另外兩支無魚訊 的竿子收回補餌後,投到有魚無草或草稀的位置。大約過了十分鐘,三支竿子先後出現魚訊,其中一支收線時幾次受阻,像是魚在鈎上掙扎,又像刮斷了水草所致。 可是,拉到岸邊一看,四枚串鈎都有魚,都是個體不到50克的小鯽魚。

魚雖然小,但一次提竿中四尾對我來説還是第一次。隨後,我反覆投鈎收線,頻頻上魚,又 有兩次“一箭雙鵰”的情況。中午收竿時共有50餘尾鯽魚入護。到12月上旬,最低氣温降到-1~-2攝氏度時,在晴天的中午,仍不時有魚中鈎。為什麼在低 温環境下還有魚攝食呢?經分析,筆者認為以下兩個因素起着主導作用。

針對魚情配器

筆 者使用的串鈎都是自己綁制的,通常每個釣組四枚鈎,型號大小相同,鈎距25釐米。為了讓不同個體的魚對號入座,有時候串鈎有大有小,大魚吃大鈎,小魚吃小 鈎,釣大不棄小。入冬後用這樣的釣組,小鈎上魚率比大鈎多,這是低温條件下魚的新陳代謝放緩,機體發僵,開口較小造成的。

一般來説,低温 時節使用的鈎子應比水温高時小1~2號,釣組的前鈎子線長8~10釐米,後面的鈎子子線依次延長,力爭四枚鈎子入水後都能落底,以利底棲魚上鈎。釣線應力 求細而軟,子線要比主線細,儘量確保一鈎掛底後其他鈎子仍可收回;竿子的長度也應相近,以便竿子斜插岸上後,竿梢基本能處於一個水平線上,便於觀察竿梢和 風線的動態。這樣因魚配器,不僅能主攻鯽魚、鯉魚,遇到較大的魚中鈎時,也不會發生意外。

釣法隨機應變

秋末冬初氣温較低,萬物蕭條,陸上光影噪音干擾較少,水中雜物下沉,能見度較高,魚類相對安靜,少吃懶動。我們垂釣時也不能像春、夏、秋季那樣大膽,而是應隨着環境和魚情的變化改變釣法,具體方法如下:

1. 投鈎佈陣,因地制宜。在岸邊淺、中間深的“鍋底型”釣場施釣,我們應使用拋竿遠投釣深,水温略高時酌情用手竿釣邊;在水底較平坦、草多,灘塗多的釣場,我 們應先分散投鈎找魚,後集中釣魚羣,點面結合,儘量將鈎餌甩到溝、坑起伏處和水草間隙處;若在山間狹長釣場施釣,則着重釣小水灣、主河道瓶頸處、緩流處, 以及深淺結合的位置。拋鈎後應使串鈎呈一字型橫跨水道,往往能截獲更多游魚和底棲魚類。

2.誘魚上鈎,動靜結合。投鈎入水後,我們可通過提拉撩逗刺激魚的感官。由於水温較低,魚較安靜,因此引逗動作不能過大、過快、過猛,我們只需前後左右緩緩拉動即可,不宜快提快落,否則膽小的鯽魚會受驚而去。

若用手竿施釣,輕微上下引逗即可;若用拋竿釣,5~10分鐘無魚訊時,釣者可緩緩地搖輪收線兩三圈,讓死餌變活。

3. 判斷魚訊,及時提竿。鑑於低温條件下鯽魚攝食動作小而輕,一些不足50克的小鯽魚吃鈎反應在浮標上僅僅是半目到1目的升降。因此,凡點、託、拉、移、頓等 輕微動作都不能放過。使用串鈎時,遇竿梢顫抖或風線抖動、向下耷拉等情況,釣者都要揚竿收線。小鯽魚中鈎後吐不出來,又無力掙扎,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4.由於小鯽魚中鈎時往往拉不響鈴鐺,收線時又容易纏到彈簧上,所以筆者用串鈎釣鯽魚時一般不用鈴鐺,只要集中注意力盯住竿梢和風線的動作就不會錯失提竿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