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內有魚星,但不開口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簡單説説窩內有魚星,但不開口的原因及應對方法。要解釋這個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窩內有魚星,但不開口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一、魚星的形成原因和形態

首先是要了解魚星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形態。

在大多數釣友的認知裏,魚星是魚呼吸或攝食時吞吐的氣泡,俗稱魚泡。這種説法不能講完全錯誤,但最起碼是有失偏頗的。我們看到的魚星,特別是成片成團的聚集狀氣泡,其實大多是魚類攝食時攪動窩點下方的塘泥雜質,將原本封閉在水底虛泥及腐質雜物裏的空氣釋放出來,混雜了吐出的氣泡,上升到水面形成的大小夾雜的魚星狀物。

真正的魚星,應該是指魚類呼吸或攝食時產生的零散氣泡。正常狀態下,無論是野生水域還是養殖水域,甚至是庭院、魚池或水族箱水體,魚類在不受驚撓的常態下,很少會有魚星產生。不論是鯉魚、鯽魚還是其它魚種,只有在受到外界驚嚇或刺激的應激反應時才會有吐出氣泡的現象,這一點,喜歡養魚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

我們在野外水域釣魚,最常見鯉魚星,大小不等的碎沫狀氣泡緩慢移動,這是由鯉魚的生活和攝食習慣造成的。鯉魚是底棲魚類,上脣突出。攝食時埋頭拱食河底的植物碎屑、小魚蝦、螺蚌和動物、昆蟲屍體等,這種攝食習慣決定了鯉魚遊經的路徑必然會留下大小不等的團狀氣泡,拱食時有,遊開時消失,這一特性也為我們追星釣鯉提供了依據。

除了鯉魚,常見的魚種如鯽魚、草魚、鯿魚等,除了打窩後可以見到聚集狀氣泡,也就是所謂的魚星外,其它時候很少能見到吐星。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平時在開闊水域,非打窩處位置,有沒有見過大團的草魚星和鯽魚星。

常見的魚星往往會因為釣場環境,特別是河底、塘底的狀態而呈現不同的形態。沙土、硬質底流水河,河底雜質不多,底泥中包含的空氣相對較少,魚拱食窩料時很少見團狀魚星,鯽魚星多為零散氣泡,黃豆大小,零星升上水面。鯉、草星雖然也是團狀,但體量相對較小,氣泡大小也較平均,與池塘裏有很區別。

肥水池塘,多年的水草塘,放釣的黑坑等,水底多雜物,腐爛草葉草莖,虛底或淤泥底。這種水域打窩後魚進窩吃食,攪動水底的虛泥雜質,常見片狀大小不等的細碎星子同時冒上來,如果有大個體鯉、草等進了窩子,窩點裏更是翻江倒海,大團魚星夾雜着腐敗雜質物飄上水面,讓人以為有成千上萬條魚聚集在窩子裏。

窩內有魚星,但不開口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第2張

二、不開口的原因

説完魚星的成因和基本狀況,再來説説為什麼光見冒魚星,卻不見吃口上魚。這種現象主要是發生在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天氣狀況不佳,窩料的氣味雖將魚引過來,但魚吃食慾望差或燥動,見星不見口。

二是過於嚴重的虛底或淤泥底,魚進窩吃食時攪動的水流形成霧底,魚看不到餌的位置或不願到底吃食。

三是老塘、爛塘裏的滑口魚,黑坑、競技池裏的回鍋老魚,千錘百煉的老革命,吃窩不吃餌。

四是漂、線、鈎的搭配,餌料的狀態和味型出了問題。

窩內有魚星,但不開口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第3張

三、解決辦法

針對以上幾點情況,我們可以相應地作出一些調整,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窩點裏有魚星,説明窩子附近肯定有魚被窩料吸引過來,也就是説,魚是有一定吃食慾望的,方法對路,多少總能釣上一些。

調整的思路主要從下列幾個方面着手:

一是器的調整,對線組的粗細,漂的吃鉛量,鈎墜的大小進行調整,儘量做到小、輕、靈,降低魚的警覺心,放大吃口信號。

二是餌的調整,改變餌料的狀態和味型,搓餌改拉餌,大餌改小餌,硬餌改軟餌,密實餌改膨鬆餌,目的是提高適口性。在餌料的味型上,傳統釣應該嘗試由素改葷,由葷改腥。台釣則應考慮一下不同味型的餌料和添加劑,在特定的條件下,對口小藥和味型添加劑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是技的調整,技的調整是根本。要在守和逗之間掌握好平衡。有星無口,我們要學會根據魚星的形態判斷分析魚層,並結合釣點的基本狀況,來確定是逗還是守。以鯽為例,如果是老塘滑魚,塘底不時見大團魚星,最好以守為主,引逗動作宜輕宜緩。如果水下不斷有單星冒上來,釣底無口,那一定是半水吐的星子。魚尋味而來,因水底腐敗物變質產生有毒氣體,且含氧量低,不敢下底吃食,都聚集在窩點上方,燥動而吐出大量散星,又或是因升温等原因魚層上浮,此時釣浮,或頻繁引逗,將鈎餌置於魚層中間,一定會有吃口。

有時窩中無口,刻意將鈎餌拋於窩點旁邊稍遠的地方,釣遛窩邊的魚,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有朋友問窩內有星無口的解決方法,囉嗦幾句,説得不全面,希望能有所幫助。

釣魚人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商業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