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釣位選擇的基本問題探討

千百年的垂釣歷史,給後人實踐總結出很多關於釣位選擇的寶貴經驗,由此形成了許多關於如何選釣位的諺語,非常精彩,如“春釣灘,夏釣潭,秋釣蔭,冬釣陽”、“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釣魚釣頂風,順風必落空”,等等等等,書籍、報刊、網絡上也有很多關於選擇釣位的好文章,這給我們野釣選擇釣位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作用,也給我們學習選擇釣位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捷徑。

學習這些知識,關鍵是要弄清其原理,搞清楚這麼多知識到底在教給我們什麼,融會貫通,靈活運用,綜合運用這些知識針對某時某日某水域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而不要去死記、生搬硬套這些諺語。找尋規律、靈活運用至關重要,拘泥於一二條諺語、三二個他人的經驗去選擇釣位是不夠的,也有礙於垂釣經驗的深化提高。

其實即使掌握了比較多的選釣位知識,有了較豐富的實際經驗,也不能保證我們每次都能選準釣位的,富有經驗的野釣高手也不能保證每次選擇的釣位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畢竟水下情形是我們看不到、感知不到的,釣位是基於我們的觀察與推斷,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儘可能地避免失誤,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獲得滿意的收穫。所以要想多釣魚、釣好魚,選釣位是慎之又慎的事,應該多加分析研究。有幾個問題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

一、圍繞核心因素分析水情魚情是關鍵

要想把魚釣好,重要的是盡力試圖理解魚的行為。動物是有共性的,應該先從動物的共性分析魚的行為,既把魚比對我們常見的動物去分析理解它,也可把自己想象成一條魚,去推測魚會在哪裏、想幹什麼。水温、溶氧、食物分佈、安全感是理解魚行為的基本元素、核心因素。

魚作為變温動物,體温很接近體外水温,體外水温很大程度上決定魚的體温,因而具有明顯的趨温性。15~25度是我們常釣的鯽鯉草鯿青等魚類最樂於接受的水温,索餌最為積極,尤以20多度最為適宜,以此往兩個方面推移,魚的活力和攝食積極性都是越來越低的。

水温所影響的又不僅僅是所釣對象魚的本身,而且影響水中動植物(主要是指魚的覓食對象,微生物、小蝦小蟲、水草等)的繁衍和分佈,即魚的食物分佈。所以水温因素是全年釣魚首先要關注的問題。

水温主要取決於氣温,隨氣温而變,又滯後於氣温的變化,這是我們先要注意的問題,不可以氣温去衡量水温,要注意這種變化的滯後性。其次,水温深受水的深度的影響,陽光的照射與氣温會使水錶與水底存在一個梯度的變化,垂釣底層魚就很需要注意水深選擇。

然後,風浪加速上下水對流、外部水的流入、沙砂底地下水的滲入、岸邊地形和植被的遮擋作用、水底和岸坡的地質吸收太陽能的能力等等,都成為影響底層水温不可忽視的因素。

根據季節和天氣變化選擇垂釣水深、陽光向背、釣點遠近、釣時早晚,這就是許多諺語要告訴我們的知識。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詳加考量,作為我們選釣點的重要依據。外出釣魚,一般要按季節和天氣首先確定,是釣深點好、還是釣淺點好、大概多深為好,然後在這一範圍內再考慮其它條件精選釣位。

野釣釣位選擇的基本問題探討

含氧量是所有動物生存的重要保障,充足的溶氧是魚兒追逐的生存之所,是魚兒活躍度的決定性因素,因而魚類具有明顯的趨氧性。這個因素在盛夏時節更為緊要,而其它季節表現得就相對不明顯。

盛夏釣魚這是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因為氣温高會使空氣密度變稀,夏季相對濕度大又減少了空氣含氧量,水温高又使水溶氧能力降低,這三座大山都使盛夏水體中氧氣含量明顯減少,從而嚴重影響魚的活性。

諺語所講要釣頂風、釣流水、不釣雷雨前、不釣悶熱將雨天、不釣中午釣早晚,就是這個原因。白天魚愛躲在水草間,水草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含氧更高些;晚上魚會從水草間轉移到亮水面,因為晚上水草光合作用停止,反而吸收氧氣。雨前雨後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均與含氧變化有關。魚喜頂風位、喜流水、喜風浪等行為都與此有關。

野生水域一般食物是短缺的,魚兒生存競爭壓力山大,食物分佈情況是選擇釣位的重要一環,即使某水域食物不算缺乏,魚的本能也會使魚很喜歡聚到更易找到食物的地方,魚類的趨食性是特別明顯的,甚至可以説是找釣位最主要、最直接的考量目標。

因為一般情況下,只要魚願開口就餌,水温、溶氧量條件應該是比較滿足的,魚會自然聚集到食物豐富的地方覓食,通過觀察研究水域哪個地方食物多,最容易找到魚之所在,這是我們釣魚找釣位最便捷、往往又是最有效的方法。

老釣位,魚兒總會常來轉轉;百姓種地把雜草、玉米杆、地瓜藤等東西扔棄到水裏,會引得魚兒蜂捅而至;投餌機前、雞鴨豬牛糞拋棄之地,魚兒會如守金山;風浪把水面雜物、微生物刮向一岸、一角,魚兒就會跟蹤而來;

水草、樹樁、亂石等地方微生物繁衍多,小魚小蝦多,魚兒就會留戀忘返;溝坎、回灣、泥底、碎石底自然沉積的食物多,魚兒就會以此為家。諸多情形,都給我們選擇釣位的提供了有力線索。

水中生存競爭也很殘酷,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外部還有人、禽、動物虎視眈眈,安全感也是魚選擇所處位置的重要本能。小蟲小蝦喜躲障礙物多的地方,小魚為躲大魚攻擊也喜躲障礙物多的地方,而尋找食物的魚自然就喜愛來到障礙物多的地方;

蛟龍入海、魚藏深水,釣遠點比釣近點的魚就大點,這是我們常遇到的現象;水混釣近,水清釣遠,清澈的水域我們常會逆光作釣,避免驚魚;水草、沉樹、雜物周圍、橋涵、石塊旁邊、深一點的溝溝坎坎、僻靜之地,自然成為魚經常活動之所,也就是我們的理想釣點。

開春到初夏還有一個有別於其它季節的因素,魚類此時需要產籽繁殖後代,需要尋找附着物,草、枝、石塊等物,這是魚兒的產牀,此時在這些地方是很容易找到魚的。

用上述幾個基本因素去分析每一條諺語,都能得到和印證其道理,那我們就用不着去死背這些諺語,更不可生搬硬套這些諺語。一個好的釣位,可能在幾個方面有綜合的優勢而形成,也可能是某一個方面優勢特別突出而形成,我們只有理解並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對具體水域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測準魚之所在。

二、重在多方瞭解、現場觀察、實地測試

到了一個陌生水域,我們多半是根據四周岸邊的地貌特徵來推測水下的大致地形地貌,根據上下游、岸邊地勢來判斷水的相對深淺,由此來確定釣位,很多情況下我們可能能做對,但因水底情況目不可視,這樣做又很容易失誤,比如水底有的地方有溝坎,有的地方有淹沒的草地、樹樁,而我們靠眼睛是看不出來的。

並且魚是有羣體行為的動物,某一處可能釣上的魚都偏大,而另一處可能釣上的魚都偏小。最有效的方法,是找承包人、本地人或常在此處釣魚的釣友詢問了解。當已經有釣友在釣魚了,可以不急着下竿,過去看看他們釣點的深淺、上魚的情況,多問問他們近期各處的出魚情況,從而能對該水域情況得到一個大致的整體的判斷。

注重現場觀察,有水草、蘆葦、荷花、淹沒的莊稼等植物的區域是我們優先應考慮的。人類活動的痕跡,岸邊種有果樹、莊稼地,水中扔有雜物,洗菜淘米之所,養雞餵豬之地,也是我們不可輕易放過的位置。

魚類活動的跡象,水色的差別,魚星,魚浪,也是我們找到魚的線索。抽出一把長一點的竿、裝上浮漂、加個重墜,在附近各處測測深淺,前後左右多方測試,從而能判斷水下坡度緩急、平坦程度、溝坎位置,由此可以確定垂釣哪個點位是比較好的。 

野釣釣位選擇的基本問題探討 第2張

三、懂得辯證分析,按照釣法確定釣位、釣點

釣魚所要達成的目標是最終的魚獲,而非釣點來魚的多少,存魚最多的位置並非就是釣獲最多的位置。不同的釣法有不同的特點和適用範圍,根據釣法選擇釣位、釣點時就有所差異。一處淺灘不適合手竿釣時,可能正是使用海竿的最佳之所;

一片深水釣遠處不合適時,也許正好適合近岸作釣;水草比較密集中間的草洞、蘆葦蒲草的近根處,用長竿短線七星漂能釣得很爽,而換上台釣就會斷線失鈎而收穫寥寥,反不如在草外緣或旁邊的亮水區做窩垂釣;底部不乾淨,爛草、水棉花、小雜草多、或於泥厚,魚多也不好釣,倒不如到旁邊找個乾淨些的底,即使來魚少些,釣獲反而能多些;

障礙物多的地方落魚多是不錯,但老掛底斷鈎斷線,折騰來折騰去還會驚窩魚逃,就不如稍稍離開點,反而效果好。釣魚過程中很多人都忽視了這種辯證的思考,只要認為哪個地方有魚,就不管其它條件好壞,忙碌折騰半天,收穫也不見好。

這裏尤其值得一談的是釣頂風還是順風的問題,並非以一句“釣魚釣頂風,順風必落空”諺語可以簡單判斷釣位的。輕風徐徐,對拋竿影響不大時,頂風位氧氣足、食物多,確實魚多些,釣獲會比較理想,但當風更大一點,則拋竿不出,無法作釣,或拋竿不準,難以成窩聚魚,風浪起伏,觀漂困難,難以抓住魚口信號,還不如找個順風避風或順側風、風的影響小的位置,就是魚的密度小了點,但有了其它更有利條件,收穫也會更好。

早上一般風小,太陽出來一段時間後,空氣對流加強,風會變大,如果魚的密度大,聚魚快,可以先釣頂風岸,等風大了再換釣位到順風位置,但如魚的密度小,成窩慢,就不如直接選個順風釣位,免得受了累、浪費了窩料,還釣不到魚。

野釣釣位選擇的基本問題探討 第3張

釣位選擇還與每個釣魚人的習慣和追求不一樣有關。還以風向為例,我們釣魚季節以春天到初秋這段時間為最長,且是早上就出釣的時候多,此時盛行南風、東風、東南風,如釣頂風,則需坐北朝南或坐西向東,若是晴天就要面向太陽,觀漂會更難,對眼睛損害更大。

太陽當面曬,人也更遭罪,看重漁獲的釣友會願意承受這些難處,而許多休閒娛樂圖舒服的釣友會願選擇到南岸背陽光作釣。順風釣魚就應該留意氣壓的高低、釣點是否通風、溶氧是否達到魚的攝食條件,否則就白辛苦一天了。其它一些問題也須如此辯證考慮。另外,存在安全隱患、很不方便操作的釣位是我們應該儘量迴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