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路亞作釣的模式形成

休閒垂釣和競技垂釣的目的也許不同,卻同樣都存在着追求完美作釣的企圖心,不管在順境還是逆境時都力求做到進退得宜。作釣模式是釣手垂釣思想能力在整個作釣過程中的體現,唯有先通透其中所有的道理,才可能在賞析別人作釣時,很快揣測出他的想法意圖,辨識出他在攻略方面的思考,以及處理境遇的方式是否具有創意,有無想要突破常規模式的意圖,然後才拮取其中精華的部分吸收。

因為看到了別人在擬餌垂釣中中魚的瀟灑動作,而準備投身入列享受一下其中的樂趣,或者是已經準備好了釣具不知道該從何起步的朋友,在出釣前最好能夠先做好心理準備的工作,而不是毫無把握的憑空想象也許會釣到幾條什麼樣的魚。您可以不妨試着先了解當季水中生物的習性和動態,認識一下手上的各套釣具能夠為自己做些什麼,再觀察一下實際釣場環境的情況,很自然就會產生出想要怎麼釣的想法。

這是正確踏出擬餌垂釣的第一步,也就是所謂的擬餌垂釣的基本心理建設——作釣思維。往後,隨着出釣頻率所積累出的可靠經驗值,讓它幫助你判斷各類境況、訊息的精準度,將錯綜複雜的思緒梳理為系統化——作釣模式。這是進入擬餌世界殿堂的台階,具備這樣的基本心理建設,不僅會在作釣過程中帶來更多的魚獲,更會擁有輕鬆愉快的作釣心情。

淺談路亞作釣的模式形成

當面臨廣闊水域的釣場環境格局時,釣者的思維與所做出的應對方式(也就是在整個作釣過程裏的作釣模式)是受到多方面影響的,比如天氣的變化就會對其有着極大的影響。

在面對水質較為清澈的淺場時,更是充滿了對釣手邏輯概念的考驗,其中的重點是在於揣測標點裏的實際狀況,而不僅是將注意力放在找魚上,至少要能夠判斷得出對象魚為何現身在淺場的基本原因,會不會僅是單純地游過來覓食才與我們偶遇的,還是擔負着固守臨時家園執行待產的任務?然後我們才會打算在什麼時候、什麼位置將它們釣起。這就是職業釣手所謂的作釣戰術(TACTIC),確切地説,它也僅能算是作釣戰略(STRATEGY)中的某一部分。

在競賽場上,越是難以捉摸的嚴峻釣況,越是考驗釣者辨識各種情況和即時應對的能力,越是需要以更科學化的作釣思維來突圍。作釣過程中節奏的進行表現得有條不絮,就是高明的釣手將其知識與經驗,巧妙地將逆境轉化為順境的智慧行為。所以,合乎境況的邏輯思維想必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擬餌垂釣魚法最為引人入勝之處。作釣模式中其實所指的就是STRATEGY這個詞,只是一直都沒機會來做更詳細的釋義。

在國外論述擬餌釣法的學問裏面,在較為進階的部分經常可以看到TACTIC和STRATEGY這兩個英文單詞,翻開英漢字典上的譯釋:TACTIC是戰術、STRATEGY是戰略。倘若從垂釣的邏輯角度切入來説,TACTIC(do the things right)是將垂釣方式做得對,很有按部就班忠誠執行任務的意味;STRATEGY(do the right thing)將整個作釣過程規劃完善,儘可能做到鉅細糜遺的謀略策劃,就好比從南京駕車到北京,STRATEGY是個周善的預定計劃,TACTIC是駕駛員憑着知識、經驗、智慧,去應對路途上任何可能的突發狀況,依照原計劃安全、順利地到達北京。

但要是計劃裏的路線出了差錯,同時駕駛員的知識、能力也有問題的話,恐怕連哪時候能夠開出南京都是個問題。釣手可以因為低迷的境況失望、無奈,但是絕對不能夠讓自己的思想關機,只要心裏面還存有着信心,就隨時都有可能突破所處的困境,這就是作釣模式的作用——拓寬了垂釣的維度。

選擇什麼樣的水域做為擬餌垂釣活動的理想環境,是老手或新手參與這項活動前都要先做好的考量問題。在全國各地的江河、湖泊、海邊、深海……都有着很多的優良釣場,都是選擇擬餌垂釣活動的理想水域。

內地多以湖泊、水庫作為釣場,大都是屬於較為靜態類型的水域,也有很多人喜好在江河、溪流作釣,垂釣者在選擇地點方面的考量,明顯是會有靜態水域和動態水域的不同,但只要耐得住性子去探究其中的道理,仍是不難發現無論是在靜態水域或流動水域裏的魚類,都同樣會是遵循大自然的法則,依照季節、水温、食物源等的變化來作遷徙或停留。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各處水域,在不同的緯度的水體大小都有着若干程度的差異,每個水域受到外在因素影響,期間所產生出的變化的情形,當然是會顯現出各不相同的程度。所以當我們每次面臨陌生的釣場時,除了研究好對象魚的習性之外,認識目前釣場環境和了解釣況,是垂釣前必須先做好的功課,也是形成作釣模式無可替代的第一步驟。

一、日光的照射與釣場的關係

陽光不僅會直接影響水體的温度,日照的質量也會影響光線強度的變化以及我們對於水中生物能見度的高低,但其主要是左右了食物鏈形成。因為浮游植物的能量是來自於陽光,浮游植物是浮游微生物的主要食物,浮游微生物又剛好是小水族的食物,而這些小水族的活動促使餌魚的聚集,餌魚的行蹤吸引掠食魚類的趨近,使得食物鏈產生各種不同的運動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觀察下餌魚在食物鏈裏外的行為,它們有可能是意識到了危機為躲避被掠食而突然的遊開,但它們是不會放棄就食的機會而游到遠處的,而是在附近等危機過後再尋找攝食的機會。掠食性魚類基本上都是會依日照的強弱和角度的不同而變換它們出沒活動的位置,最常見的莫過於陽光充足的時候,特別是做好準備掠食的體型較大的魚,都會先選擇好藏身在掩蔽物體的陰影裏面,或潛游到較深點有障礙結構的水域,為自己尋找個“敵明我暗”的戰略點。

淺談路亞作釣的模式形成 第2張

二、天氣、水温變化的影響:

水温的變化可分為季節性的變化,以及受到天氣影響而出現一日或數日延續性的變化。季節性的水温變化明顯特徵是週期較長,在水情較為靜止的水域如水庫湖泊等,表面上看起來多是呈現較靜止的狀態,所以一般的釣友常會忽略水體本身內部存在的“流動”。

但當水面受到日照而温度上升,或鄰近之注入水系的温差關係所產生的“對流”,而此種對流所起的最大影響就是促使水中食物鏈位置的移動,如温度改變使得某些初級消費者或生產者發生移動,而高其一級的消費者為獲得食物自然產生移動。此種現象在深度較大的水域裏會更為明顯。但由於水域環境、水體結構的變異性,加上各類水族嗜温性的差異,使得這裏面生態活動的複雜度增加,這也是我在北美釣場的深刻印象。

為什麼在釣場上釣手看到鰷魚(minnow)的出現,跟看到鯡魚(shad)和大嘴鱸魚(bass)時所表現的行為,會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其間有着很大差異。所以最好是能夠多利用測試水温的器材,以便掌握出對象魚所好水温的區域,做為自己作釣模式裏某個標點的依據。

在幾百畝的小型人工水庫或是較小、較淺的水域形態裏,水温的變化會較為快速,但會比較單純。這些水域裏不具備水温層、水温塊、水温團等成型的條件,與數萬畝水域受到温度影響的情況明顯會有着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在小型釣場只需觀察水温與魚兒活力的狀況,因為大部分魚類活動的區域,應該都是它們所適合的温度區域。只有作釣於暴冷暴熱的天氣時,才需要更細心觀察數天前的氣象記錄,參考下氣壓、氣温及水温情況再做綜合性考量。

三、風向的影響:

風向在各種水域裏扮演着重要的推手,因為透過風吹拂的質量,便會加速或延宕上述的對流,湖面承受不同或單一風向的吹拂,使得水錶有機物的位置出現移動,成塊狀停滯在水面上飄浮,或是成為條狀在水面上遊動,從而帶動水面下的食物鏈移動變化。

這情況會造成Bass躁動反常的索餌行為,在特定位置、時段出現急促的咬口,也就是行家口中所謂很典型的窗口。風,是我們作釣過程中的伴侶,若是針對我們的魚獲而言,雖然是有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感覺,但仍然掩飾不了釣者心中對風的企盼。

四、對象魚的習性與就餌情況

我們不妨以磯釣撒誘餌來做比方,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單純地將魚給引誘過來,而忽略了在誘餌料裏面摻上些南極蝦的作用,這是讓魚類先吃些適口性的美味食物,藉以激發出接下來強烈索食南極蝦的反應,然後再用南極蝦做為釣鈎上的餌,給予對象魚明確的索餌方向,這與傳統釣打窩的高明之處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這也就是我們在擬餌垂釣時同樣面臨的問題,餌魚在標點裏活動的情況,大抵上都只是個時效極短的臨時狀態,所以對象魚很有可能只會對特定顏色、造型的擬餌有感覺或產生出強烈的索餌意願。而我們的對應方式,如果不是餌魚模式,這就好比倒着望遠鏡來看風景。

相信在任何釣場上釣獲成績的好壞是與釣者對所面臨水域的瞭解程度成正比的。這裏並沒有提到湖泊標點的辨識和技法的論述,純粹以基本原理的方式來做推敲,是希望每個看過這短文的朋友,因此而有更寬闊的作釣思維,增加面對釣場境況時的理念和自信。希望釣手理解後在每次的出釣活動中,都能為自己規劃個完美的作釣模式,為自己拓展出更多的選擇空間。

這次並沒有提到最重要的水體結構和擬餌的選擇,原因不外是作釣模式的形成是各相關因素環環相扣的概括名稱,其中有着許多規律和不規律的變化以及孰輕孰重又無可忽視的細節部分,繼而帶動出與之進行互動的節奏,就像是我們參與賽事活動的每位釣手,同樣都有若干小時的賽程,在賽事規則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要如何去支配這幾個小時,全看每位釣手如何安排輕重緩急的優先次序,這是架構作釣模式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