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近期留意到浮游磯釣中出現很多新名字,而對於新手來説,難免產生不必要的迷惑和誤解.浮游磯釣一般情況下就是讓整個釣組隨波逐流,而忽視了掌握魚的習性,觀察和理解釣點環境等等基本的理念.控線在浮游磯釣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裏重點重複和提醒下大家,主要是調整釣組姿態提高效率的。

浮游磯釣是以浮漂帶動墜鈎(常見的是浮漂浮力大於墜﹑鈎﹑餌重力之和),使鈎餌懸浮並固定於水體的預定深度,在水下與目標魚的泳層相平(釣棚),加上打入誘餌(打窩)的配合,在風浪、潮流、湧浪的衝擊或人為作用力的干預下(控線),鈎餌呈規律性運動狀態,誘騙、逗魚就餌上鈎。

浮游磯釣中有待探討的東西很多,很多大師級人物的釣法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也應該自我思考,吸取、總結知識和經驗,在實踐中摸索甚至尋找拓展適合自己的釣法。這裏簡單探討下釣組釣線問題和控線技巧

一套釣組應該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目標魚的大小和磯釣環境來搭配:

1、線輪,其中瀉力很重要,一般小於線鈎拉力

2、磯釣竿,號數軟硬不同,一定要掌握手中竿子的彈力

3、主線,一般帶有顏色的浮水線,視覺上容易觀察狀態

4、子線,選用號數比主線小1——2號的無色碳線

5、阿波,水中,中通式啊波對於初學者比較容易掌握吧,外掛式更利於減小風阻和快速更換等

6、咬鉛,初學者很難理解這個小咬鉛的作用,這裏強調一下,咬鉛的位置非常重要

7、鈎,磯釣中一般選擇脆質千又鈎

整個釣組需要合理搭配,釣者根據自己的釣技恰當的掌控它,才能發揮一定的威力!

釣餌先行之重要性

[釣餌先行]是一種阿波釣法的基本理念,甚麼是[釣餌先行]?在一股單一方向流動的水流中(即由面層至底層水流均向同一方向流動,這種情況出現在大部份磯釣環境下),假設這股水流由右至左流動,右方我們稱之為[流頭]而左方我們稱之為[流尾],當我們將一勺南極蝦誘餌打在右方[流頭],這些南極蝦誘餌將受水流帶動由右方飄落於左方[流尾],那樣是否釣餌因為有釣組牽制便不會由流頭飄往流尾?

非也,只不過如果不加以控制,釣組將在水中不能伸展及不能呈現[釣餌先行]的狀況,即是不能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由右[流頭]至左[流尾],順次序為——母線,丹錐/浮標,子線,魚鈎/釣餌的狀態。為何[釣餌先行]是重要的?因為根據魚類覓食生態,大部份魚類均是逆流而覓食的,[釣餌先行]將會令魚類覓食時最先遇到釣組中的釣餌而非其它,這種[釣餌先行]狀態由水流將釣餌輕輕推送往魚類口中較像無受釣組牽制之誘餌所以較不會令魚類覓食時產生不自然感及戒心,也令魚類覓食時拉動丹錐/浮標時阻力較低,如何產生[釣餌先行]之狀態?

釣組打斜之重要性

[釣組打斜]同樣是阿波釣法的一種基礎理念,甚麼是[釣組打斜]?[釣組打斜]是一種釣組在水中呈現的釣組狀態,釣組在水中將呈現一種由上而下,由流頭至流尾,產生一種順序——丹錐/浮標,子線,釣餌/釣鈎的適度打斜狀態,為何[釣組打斜]是重要的?有三種説法,第一種是因為視覺關係,有人認為魚類因為逆流而覓食,如果釣組未能向流尾方向打斜甚至向流頭方向打斜,魚類吃餌時將會看見子線而放棄索餌。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作者對這説法的絕對性較為存疑,因為經常聽見人説在釣場用2號子線魚看見子線不吃餌,當轉用較幼子線例如1.7號或1.5號子線時魚看不見子線便立刻就餌了,我覺得難道魚類就會分辦子線的粗幼或者更與邏輯脱離的是魚只看見2號子線而不能看見1。5號子線?如果兩者都看見又為何吃餌?其實一條2號子線如果按照比例,就如一條船纜似的大麻繩放在我們的面前,就算換上一條爬山繩(1號子線),我們又豈會看不到?

個人認為魚類是能夠看得見子線的,不過它不會知道這是甚麼(因為未經其它感官接觸),而且它們的視力是可以察覺子線存在但又未能準確分辦2號與1號子線的分別,它是由其它感官去知道子線的危險性的。我比較偏向另外兩種説法,甚麼是另外兩種説法?

第一種是魚類側線的感應,一幅適度打斜的釣組在水中被水流推動時所產生的振動波較少,如果網友有閲讀本網同仁Kz君所寫的魚類生態文章,便會發覺魚類側線是十分敏感的,一條釣線經水流沖刷的振動波它是感覺得到的,既然側線敏感而它又憑側線可察覺子線存在,為何它又吃餌?那是因為記憶,粗的子線產生的振動波與魚網產生的振動波相若,如果魚類生活在捕魚頻繁的區域它們的記憶一定有這種代表危險的振動波的記憶,這也説明了一些區域多人捕魚而少人作釣的區域魚類也會挑線的原因。

至於第二種説法個人最為認同,那是因為魚類覓食生態的問題,魚類覓食時是採用吸入的形式的,它會靠近食物然後張開口將海水連同食物吸入口腔,如何最有效率?那就是逆着流魚頭向着流頭方向而吸,這樣便可以藉助水流將食物推向口腔。

那樣為何[釣組打斜]對這種覓食方式有幫助?第一,打斜將會令魚咀首先接觸釣餌,而水流又會將釣餌推向魚咀,第二,在吸入釣餌時各位不要忘記釣餌是有子線連着的,如果釣組能向流尾打斜將會令釣餌較易吸入,如果釣組不是打斜魚咀便要產生較大吸力才能將釣餌吸入,更甚的是吸入時必須要將吸力加大至可以將子線弄彎才能吸入,甚至餌未吸入咀部已踫到咀部,這種必需額外的吸力要求是很多魚類均會察覺的,這樣會令魚類產生戒心而拒絕索餌。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2張

這種説法某程度上也解釋了較幼子線比較容易令魚索餌的原因,因為較易吸入!但各位網友可以想想如果釣組能適度打斜,子線粗幼又是否首要索餌條件呢?請各位網友能自我思考,尋找自己的想法……。

一、重量張線: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3張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母線的重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讓母線離開水面,減低水面張力對母線的影響,同時因為母線離開水面時受到地心吸力的影響,母線重量將會集中於丹錐上作為支點,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無風或非常和緩的風,海面浪湧不大,水流由腳邊帶出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晃誘配合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故此釣手要不時將釣竿緩緩放下,同時間釋出母線,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釣組角度也會下降,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這種方法是磯釣中尤其是港內磯釣中一種最常用的技巧,可惜的是,香港磯釣運動日趨蓬勃,但近年眼中所見香港非常少釣手會如此使用張線技巧,大部份釣手就算是無風的情況下都是將釣竿垂低貼近水面任由釣組飄浮,殊為可惜。

二、竿先張線(竿梢)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4張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竿先的彈性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將釣竿伸出與水流方向儘量保持垂直90度——120度之間,打開線杯,利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及竿先的彈性輕輕拉緊釣組,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風流同向或風流平行異向,和緩至清勁的風,海面浪湧大中小均可,但因為竿先要能夠與流帶保持90——120度,所以只適用於磯際或磯石的咀位而水流非常接近磯際地由腳邊帶出或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或橫過(視乎釣竿長度)或者流速較慢而直接擦過本礁的本流釣場。

晃誘配合

用手指輕按線杯制線時,竿先將微微彎曲,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例如大部份的G牌磯竿),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同時間釋出母線,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釣組角度也會下降,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如果環境配合,這是控制性最高而又殺傷力最大的張線技巧,因為除了基本丹錐下沉的魚訊外,掌握得好的釣手也可適時減低滯線或餘線運用丹錐脈釣法(直感)同時把握魚訊,也可隨時透過手法控制丹錐乘流性及丹錐殘存浮力(如何辦到?有機會再談)。香港很多釣手都主攻磯際至近場,所以如果遇到合適條件時一定要嘗試。

三、風力張線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5張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風力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提起釣竿,讓部份母線離開水面,竿先必須視乎風速及風向作出適度的提升及指向合適的方向,這時母線將被風吹成一個弧形而向丹錐方向作出拉扯,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風流平行異向之時,吹和緩至清勁的風,海面浪湧影響不大,水流方向平行於岸際或於磯石的咀位時由左後方或右後方帶出。

晃誘配合

釣竿提起時停止出線,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或者甚至被母線拖拉至下風位反向而行,故此釣手要不時作出道系修正並同時將釣竿放下,也同一時間釋出母線,這時丹錐乘流性將會再度發揮而繼續向前流動,釣組角度也會下降,之後再將釣竿上揚產生張線,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這種方法是各種張線方法中最難掌握的,因為如果釣手控制不佳(有時卻是刻意的),往往令整副釣組向後走,又或者令整副釣組飄離正確水流軌跡,所以釣手採用這種方法是要勤於作出道系修正及將釣組飄浮軌跡的誤差計算在內,方能於採取張線技術之同時將釣組送往標點。但因為香港很多磯釣釣點都是必須於有風有流的情況下魚羣活性才比較高或者才有魚羣結集,故此釣手必須要掌握這種張線技巧否則於大部份惡劣環境下根本不能發揮阿波釣法的威力,否則便會像香港有些釣手一樣未到必要時卻採用竿先插水式,任由釣組隨意飄流,中魚猶如摸彩。

四、反撥潮(炒白位)張線: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6張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反撥潮(炒白位)的力量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需要做的姿勢及技巧是利用釣竿,將母線放於炒白位的外沿,利用炒白位力量向四周散發的特性拉緊母線,從而令處於潮目(夾流位)或離岸流的丹錐及丹錐下釣組拉緊,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風不是重點,重點是釣座必須有反撥潮(炒白位)帶出,而反撥潮形成的衝目流與外圍的離岸流相交形成潮目,便是一等一的釣位。

晃誘配合

釣竿保持指向反撥潮外沿,注意母線離開水面的長度,離水太多會受風之影響,離水太少則母線會受磯際浪湧之影響,此時與竿先張線技巧一樣用手指按線杯制線時,竿先將微微彎曲,如果是一支竿先設計優良將會較容易感覺釣組拉緊的情況,丹錐乘流速度將減慢,而釣組將向流尾方向打斜,如果一直持續保持這種姿勢,丹錐將停止流動而釣組將上揚得太高,故此釣手要不時將手指於線杯放開,同時間釋出母線,這時丹錐將繼續向前流動,釣組角度也會下降,之後再將手指按杯制線產生張線,這種丹錐減慢流動/釣餌上揚,丹錐正常流動/釣餌下沉的狀況將會對魚兒有莫大吸引力。

備註

這種方法是標準潮目及離岸流狙擊手法的必要技巧,如果環境符合通常都是一個極佳

五、母線張線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7張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母線的乘流性(或水阻)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需要做的技巧是利起釣竿竿先的彈性左右舞動(在日本這種技巧叫“尖彈晃”),讓母線離開水面,然後蛇形地擺放於流頭,利用水面張力及阻力對母線的影響,從而大幅減慢丹錐上母線乘流性藉此減慢丹錐乘流速度,達到拉緊釣組及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清勁至強烈的風,海面浪湧中至大浪,水錶流向飄忽不定

晃誘配合

採用這種方法釣手對釣組的控制度很低,所以根本沒有相關晃誘配合。

備註

這種方法是香港磯釣中很多釣手教導新手的一種方法,還美其名為“圈竿圈線”,但這種張線技巧根本與真正的[圈竿圈線]技術發明者台灣的李嘉亮先生所發明的技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李嘉亮先生所發明的圈竿圈線是一種活化丹錐(尤其是藻餌釣中長標釣法)乘流性的一種突破性概念,釣手需要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掌握

而這種“尖彈晃”,只是一種將線蛇形擺放在水上任其自由飄流的一種簡單道系修正/張線技術,所以如果再有釣手講及圈竿圈線技巧,請先弄清楚是否就是李嘉亮先生所發明之圈竿圈線技術,以免矇混了讀者,也曲解了原創者的理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補購回前百多期過期但不過時的釣魚人雜誌細看其中玄妙)。説回這種尖彈晃技術,本人覺得對釣組的操控性太少,如非必要,並不推薦使用。反而於道系修正技巧中用來修改或延長丹錐軌跡時較有用也較常用到。

六、拉扯張線: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直接拉扯母線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只需要將釣竿拉往心目中方向,從而將浮波拉後而因為浮波下釣組乃枳饔?釣組將作出伸展及打斜。

環境配合

無風無流的情況下,或者釣手想刻意將釣餌大幅度上揚時採用

晃誘配合

採用拉動停止,拉動——停止的節奏,令釣餌產生上揚——下沉,上揚——下沉的節奏。

備註

這種方法在磯釣中主要是針對一些波平如鏡的黑鯛內灣位釣場時使用,釣手通常是將釣組遠投,然後不停按節奏慢慢拉往腳邊,從而激發起黑鯛的食慾,但如果釣場無風無流,魚的活性將會降低,採用這種技巧將是無辦法中之辦法

七、丹錐張線

海釣釣組釣線的分析及控線的探討 第8張

基本技巧

這是利用多一顆不同乘流性的丹錐去產生拉緊釣組的作用,釣手需要做的只是配上多一顆乘流性較低的丹錐,藉以從後方俠徘胺降牡ぷ?從而遲緩了丹錐的乘流速度,達到拉緊釣組及打斜釣組的功效。

環境配合

任何情況。但釣場最好有起碼之流速。

晃誘配合

沒有絕對方法,因為釣手是採用器具去幫助張線,但其實某些情況下釣手仍然要採用上述六種張線技巧去輔助,屆時釣手便需要用到相關之晃誘技巧。

備註

這種方法嚴格上來説是一種屬於關西的釣法多於屬於德島縣的釣法(雖然早從日本釣手若鬆敬竿先生的年代已帶出雙丹錐概念,但阿波釣法張線技巧是一種技術,而從關西方面成熟發展的二段釣組卻從器材方面出發去解決問題,這樣張線技巧就變成主要環繞着器材配合而非單單操控手法

當然二段或雙丹錐釣法的操控也是一種絕高的技巧(例如我的隊友Team Isomer - Alvis就是一個專研二段及雙丹錐釣組的釣手,他對雙丹錐釣組的運用就有一些是我並沒有深入涉獵的),所以雙丹錐釣法是需要另立課題作出討論的,故此請恕本人因為未能涉獵各種技術,不能作出太深入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