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的種類和習性

釣魚作為國內近年來興起的一項興趣愛好,其隊伍正在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釣魚人蔘與其中,而想要釣好魚,釣得滿意,勢必要先了解我們所要面對的魚類,知曉魚的生活習性,方能順應其習性而針對性作釣。

淡水魚的種類和習性

1:常釣對象魚的種類

魚必然是要生活在水中的,站在科學的角度,可以通過魚生活的水温帶進行分類,將我國常作釣的魚類分為三類:温水魚類、冷水魚類和熱帶魚類。

温水性魚類:主要包括鯽魚、鯉魚、青魚、草魚、鯿魚、鰱魚、鱅魚、黑魚、鱖魚、鮎魚、翹嘴、黃顙魚等,這是在我國分佈最廣的魚類。

冷水性魚類:主要包括狗魚、哲羅鮭、石頭魚、鱘魚、雅魚、裂腹魚、青海湖螺鯉、細鱗魚、五道黑、梭鱸、柳根魚等魚類,它們主要生活在我國的東北地區。

熱帶魚類:在我國主要包括可釣的羅非魚、鯪魚等,它們主要生活在我國南方。

温水性魚類適宜生活在水温為15~35℃的環境中,當水温超出該範圍後,魚類活性大大降低,出現攝食慾望降低、活動量減少等情況,作釣的難度加大,但個別魚種會有差異。

冷水性魚類適宜生活在水温為7~20℃的環境中,當水温超過30℃可能會出現死亡情況,一般在作釣冷水魚,應儘量避免使用手直接觸摸,人的體温會對魚造成輕微灼燒,減小了魚放流後存活的可能性。

熱帶性魚類適宜生活在水温為25~35℃的環境中,當水温低於18℃便會出現攝食慾望降低,當低於10℃時可能會出現死亡情況。因此常見的熱帶魚種如羅非、鯪魚都普遍存在於我國南方,北方很少遇見。

淡水魚的種類和習性 第2張

2:淡水魚的習性

棲息水層不同

不同的魚種都會由較為固定的棲息水層,常見的鯽鯉就是典型的底層魚類,作釣應該以低調為主,而特殊環境下(如冬季晴天時、夏季悶熱時)會有所上浮;鰱鱅魚類為典型的水體上層魚類,主要靠捕食水錶的浮游生物為生,因此以釣浮為主;草魚、青魚等大體型魚類生性警覺,屬於中下層魚種;而鮎魚、黃顙魚、鱸魚等屬於底棲魚類,並且喜歡在有亂石、礁石、倒樹等具有洞穴藏身的地點,棲息的水層為水底結構層。

逐暖性

我國的常見淡水魚大多數具備逐暖性,尤其是温水魚,當水温較低時,魚會逐漸向水温較高的區域遊動,這一點在黑魚身上尤為明顯,黑魚會有在淺灘曬水的習性。根據這一習性,可總結為春秋兩季尋找背風向陽地點作釣,早晚温差大宜選擇深水區作釣。

淡水魚的種類和習性 第3張

洄游性

洄游不僅僅體現在產卵時期,對於淡水魚而言,還體現在“適温洄游”、“索餌洄游”,魚類會根據氣温和水温變化,在深水和淺水,向陽和背陰等處洄游穿梭,同時浮游生物的遷移和水邊植物和莊稼的更迭,也會趨勢魚類進行洄游。一般我們將水域中魚往返的路徑稱之為魚道。

逐波性

在有風浪的情況下,不同的魚種會呈現不同的改變,如黑魚在風浪天會選擇躲進水草、蘆葦區域,而吃浮游生物的魚類則會往下風口移動,風浪帶來充足餌食的同時,也會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因此根據逐波性選擇上風口還是下風口往往成為釣魚人爭論的話題。

集羣性

大部分的淡水魚都會由集羣性特點,該特性在雜食性魚類身上明顯,往往它們會聚集在一起形成魚窩,但是並不是所有魚都具備這樣的習性,黑魚、鮎魚等攻擊性魚類,也有着強烈的領地意識,因此他們不具備集羣性。

淡水魚的種類和習性 第4張

趨氧趨靜性

作釣淡水魚時,往往水中的溶氧量是重要的參照條件,很多餘都喜歡在氧濃度高的地方,此處往往餌食也較為豐富,所以進水口、落差的流水帶等都是很多魚類的聚集地。

趨光性

大家都知道海捕時,夜晚會點亮船上的燈,這樣會聚集魚羣,很多淡水魚也是如此,在夜釣時,部分魚類會抄有亮光的區域活動,並且 不同顏色的光線,對於魚類有着不一樣的吸引力。

以上就是很多淡水魚的習性,而不同的淡水魚類其習性有細小的差別,主要會受到周邊的環境因素影響,尤其是氣温和水温,是影響野釣的一個重要參數。掌握魚類的生活習性,能夠精準的改變釣技,往往是釣技更深一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