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的食性

我國的淡水資源較為豐富,淡水目標魚種眾多,而不同的魚也有着不一樣的食性,想要成功的釣獲目標魚,應該以其食性為基礎,進行餌料的配製,同時根據作釣時周邊的環境,合理的改善餌料狀態和味型,往往能夠成功抓住魚口,因此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常釣魚類的食性特徵。

淡水魚的食性

1: 魚類的食性

當魚度過了幼年期後,便開始出現明顯的食性分化,不同魚種會具備不同的食性,同時也因此而改變其生活的水層,目前可將魚類的食性大致分為七類:

草食性

代表魚種:草魚、鯿魚、團頭魴等

這類魚主要攝食水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水底的水草、水藻以及河岸邊的蘆葦、被淹沒的莊稼植物等,同時也鮮有會在水面覓食落在水錶的花草種子、嫩樹葉、草籽、浮萍等。

浮游生物食性

代表魚種:鰱魚(白鰱)、鱅魚、餐條等

這類魚主要依靠攝食水錶的浮游生物為主,包含了浮游生物以及浮游植物,此類魚的特點是有較大的嘴,通過大口的吸入表層水面,用鰓過濾浮游生物,濾食特點明顯。此外,還有一些餐條等小雜魚,也是浮游生物食性,在水錶層進行覓食。

淡水魚的食性 第2張

掠食性

代表魚種:狗魚、黑魚、鱖魚、鱤魚、鱸魚、鮎魚等

這類魚主要具備攻擊性,會主動攻擊小魚小蝦進行捕食,魚比較兇猛,且大多為無鱗魚,擁有鋒利的牙齒和較快的遊動速度,體格較為強壯。除了小魚小蝦外,也會捕捉螺肉、貝殼、水生昆蟲、青蛙等食物。往往具備有掠食性的魚類,釣友們常會使用路亞釣法進行作釣,以擬餌模仿餌魚進行垂釣。

底棲生物食性

代表魚種:青魚、鯉魚

這類魚生活在水底層,以水底的水生植物和動物昆蟲為食,如水藻、螺肉、貝殼、小魚、小蝦、蚯蚓等,如青魚不僅僅不是水底動植物,甚至會撥弄淤泥,尋找在淤泥中的貝類、螺類,而鯉魚也具有拱泥的特性。

雜食性

代表魚種:鯽魚、鯉魚、泥鰍、鯿魚、魴魚、羅非等

這類魚不僅僅只有單一的食性,它們常以水生植物以及動物餵食,不是單一的肉食性或草食性,我國大部分的淡水魚都是雜食性魚類,只是在實行上會偏向某一食性,如鯽魚和鯉魚,大多數捕食水藻、水生植物為主,同時也會不是蚯蚓、紅蟲、水錶昆蟲等。這類雜食性的魚類,生存能力強,適應性廣,在我國大部分水域都能存活,且可四季垂釣。

腐屑食性

代表魚種:鯝魚、鯪魚、梭魚、鯔魚等

這類魚主要覓食水底的動植物腐屑,以及淤泥中的動植物屍體,這類魚因食性的特點,所以身體都較為細長,且嘴較小,以便啄食。

人工餌料食性

代表魚種:養殖魚類

這類魚都是養殖魚,長期投放原塘顆粒進行餵養,因此具備人工養殖食性,目前除鱖魚、黑魚等少數魚種以外,大部分淡水魚都已經實現人工餌料養殖,因此在投放原塘顆粒時會出現搶食等情況,目前黑坑投放多為養殖魚,因此具備有人工餌料食性,黑坑中使用原塘顆粒作釣,往往作釣效果明顯。

淡水魚的食性 第3張

2: 食性的變化

魚類的食性並不是一塵不變的,在目前的總結分析來看,魚類食性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響改變:時間、水域、温度。

食性根據時間而改變

四季的更替,同樣發生在魚類的生活圈內,岸邊的植物生長到枯敗,蚊子從產卵到成蟲,螺類的繁衍到過冬,這些都是四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會影響着水中魚類的食物鏈,如夏搖蚊的大量繁殖,使得水中出現大量搖蚊幼蟲(紅蟲),此時大部分雜食性魚類都會改變食性,以捕食搖蚊幼蟲為主,而金秋來臨,植物花籽的灑落和莊稼的掉落,都會給水中帶來豐富的植物食材,此時雜食性魚類更傾向於捕食植物類餌。

食性根據水域而改變

不同的水域環境會早就出不同的小型生態環境,光水面和浮萍塘,同樣的魚種,卻有着不一樣的食性,光水面的水域雜食性魚類往往沒有充足的植物進行覓食,因此浮游生物成為了重要食物來源;而浮萍塘的雜食性魚類,則會選擇食物充足的浮漂進行覓食,因此在夏天總能聽見浮萍塘發出“biabia”的魚類覓食浮漂的聲音。

食性因為温度而改變

四季擁有不同的温度,水温的高低會影響魚類的攝食慾望,較高的温度,讓雜食性魚類更喜歡穀物、植物類的餌食,而逐漸寒冷之後,低氣温使得雜食性魚類需要捕捉蟲類魚餌,因此冬季使用紅蟲蚯蚓等,能夠有更好的魚口。

淡水魚的食性 第4張

以上就是魚類的食性詳細介紹,可以看出不同的對象魚是有不同的食性的,且我國大部分淡水魚都是雜食性魚類,但隨着時間、温度和水域的改變,魚的食性也是會改變的,因此在對象魚食性的大基礎上,根據周邊環境適當調整餌料,才能製作出最適宜當前作釣的釣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