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冬季野釣,對天氣的要求比較多,因為冬季的水温實在是太低了,而這種低温,又不能保持在一個相對恆定的範圍,經常晴三天,陰兩天,時不時再來個降雪、降雨,寒潮、等極端氣象,如此反覆若干次;對釣魚人來説,氣象多極端,倒不是什麼大事,只要不是出現《後天》那種超低温,釣魚人都能受得了,但問題的關鍵是,魚能不能受得了,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為魚受不了,就説明沒有魚口,沒有魚口,那就説明這次出釣,就是白費功夫了。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魚很少有被凍死的,多數都是被因水質不好,被污染致死的,要麼就是被熱死的,那麼所謂的魚受不了這個説法,是怎麼個意思呢?魚是變温動物,直接點説,就是魚沒有調節體温的器官,可能有些釣友不太理解,調節體温有什麼意義,但凡生物,都需要將自身的體內温度和環境温度匹配 ,這個匹配的過程,就是體温調節的過程,如人的汗腺、狗的舌頭、貓的腳掌這些器官就是體温調節器官,為什麼生物要做體温調節呢?因為生物都有皮膚,在皮膚、皮毛、外殼的包裹下,只要生物的肌體是活體狀態,就會散熱,當温度升高的一定幅度,如果體內的温度不能下降,體內的血液會沸騰,最終導致臟器衰竭,這種現象,大到鯨魚,小到蚊蟻,都是如此。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2張

魚是沒有這種體温調節器官的,那麼魚怎麼調節體温呢?就是通過新陳代謝來調節體温,説白了,就是吃喝拉撒動,不停的吃,以此來增加體內的脂肪,來做到保持温度不下降,然後排泄糞便、運動等行為,來消耗脂肪,脂肪少了,保温效果就差了;那麼一旦遇到温度極低的時候,對魚來説,最好的辦法,就是能不動就不動,這樣脂肪的消耗降到最低,能最大化的保持低温不流失,而水温較高時,魚羣則會躲入水温較冷的深水區,然後也是儘可能維持一個低幅度的活動量,來適應周遭温度,這就是為什麼氣温高或低時,魚口總是不好,這是一個生理現象。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3張

那麼就算是冬天,一天的氣温,也不是恆定的,晝夜温差也很明顯,那麼對魚來説,這就牽扯到另一個概念,就是區間温度適應性的問題,往往一到寒流、暖流等促使氣温驟降、驟升的氣象時,也就是氣温變化短時期內升降幅度超過10~15度的時候,往往也是魚口很糟糕的時候,這是因為,魚為了適應區間温度變化,一旦温差升降幅超過10~15度左右,魚就會重新調節自身新陳代謝的速度,當然,主要是調整消耗速度,來適應這種温度變化,具體適應的週期,是24~48小時左右,如果在適應期間,温度升降差繼續變化,那麼適應週期會繼續延長,一直到能適應為止;釐清這些問題,那麼,我們在冬季野釣時,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不釣寒流中、寒流後

寒流到來之前,是垂釣的好時機,這是經過無數釣友驗證的,這是因為,每當寒流來臨之前,魚能通過水底温度的微妙變化,會提前預知,為了補充降温過程中,體內消耗的脂肪,但凡有進食能力的冬魚,都會想盡一切辦法進食,這個時候的魚口,是最好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冬魚,進食慾望最強烈,只要餌料中富含動物蛋白,別管是蟲腥還是內臟腥,只要不是藻腥、豆腥,都能吸引冬魚開口進食,在這裏要提一個常識;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在分子結構上比較相似,但是,植物蛋白缺乏免疫球蛋白、賴氨酸等成分,同時,因為動物蛋白的分子式比較接近動物的蛋白分子式,所以在吸收時,動物蛋白相對於植物蛋白而言,更容易吸收,而且相對而言,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營養更好,所以使用腥味料時,動物蛋白的腥味料,比植物蛋白的腥味料,更容易發窩。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4張

那麼,在選擇出釣的日期時,就要選擇寒流前,避開寒流來臨時,以及寒流結束後,結合上文的分析,就知道,寒流來臨的時候,屬於水温急劇下降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魚一方面需要避寒取暖,另一方面,正在調解新陳代謝,來適應水温的急劇變化,而寒流過後,水温會又會有一個回升的過程,而魚羣則需要繼續適應這種温度變化,一直要到寒流過後2~3天以後,氣温、水温開始穩定之後,魚的體温調節才算是穩定,那麼這個時候出釣,往往漁獲都會不錯,因為這個時期,魚已經消耗了大量的脂肪,就算已經停口的草魚、鯉魚,甚至都會有機會被釣上。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5張

釣深有講究,釣點最深不應超過4米

在冬釣時,有一句老話,叫做冬釣深,其實意思就是,冬季水温低,那麼水越深,氣温越冷,那麼水底的温度就相對越高,當然,這個觀點所在的年代,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在提出這個觀點的時代,台釣尚不流行,主要還是以傳統釣法為主,在那個時期,釣深3米已經是很深了,所以有這個説法並不奇怪,但是現在台釣、磯釣都廣泛應用在冬釣中,釣深遠不止3~4米,甚至十幾米的深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真的釣深放這麼深,除了廣西、雲貴等省份特殊地形,正常情況下,釣深超過4米以上,幾乎就沒什麼魚口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6張

這是因為,水深在3.5~4米左右,不管氣温多低(只要不是零下50~60度),水温始終都會恆定在3~5度左右,這是個物理現象,不多做解釋,那麼就算水深是5~6米,水温也還是這個區間,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那麼為什麼超過這個區間,就沒什麼魚了呢?是因為超過4米以上的水深,水中的溶氧就會下降到極低的一個數值,而水深3.5~4米,以及4米以下,溶解氧的數值,會斷崖式下降,近乎於無了,所以正常情況下,釣深3.5~4米,對魚來説,就是一個分界線,如果只有單獨的一條魚,那麼在4米以下,就算溶解氧稀缺,但是還能存活,如果是魚羣,在4米以下的水深,水底的溶氧,是不夠的,那麼自然也是不適合下竿的。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7張

釣點有草,不釣明草

冬釣選釣位,首選有草,因為水草就説水底有水草根系,能起到遮風的作用,那麼相應的,草叢中的水域,水温都會相對高一些,是有非常大的機率,藏着魚羣的,但是,選草叢的時候,也不是有草就能下竿,而是要選擇挨着明草邊的暗草區域下竿;而這種選擇,也是有講究的;

因為水域中如果有明草,別管是杆莖類的蘆葦、水燭,還是水花生一類的藤類水草,只要露出水面,那麼該水域水深大約也就是1~1.2米左右,最深不可能超過1.5米,再深,杆莖類水草就會受水流沖刷斷開,而不會露出水面,水花生這類的藤類水草,根本就無法在什麼深的水中露出水面,水草都是成叢生長,扣掉水下的根系,扣掉水面上的莖葉,留給魚羣的空間也就是40~60釐米左右,既不適合躲藏,也缺乏足夠的空間,就算有魚羣,也多是小魚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挑選呢?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8張

挑選水面露出少許草茬,大部分暗草的位置作為釣點,如果全是暗草,這不太好讓我們判斷大致水深是多少,如果水面上稀稀拉拉的露出少許草茬,但是肉眼又隱約可見水下有不少水草,那説明水深至少在2.5米以上,那麼這個水深,不管是遮風效果、水温舒適性、溶解氧的比例、食物來源等主觀方面因素,都是非常適合魚羣躲避,甚至有較大的可能,躲藏着大魚的,選擇這樣的位置作為釣點,漁獲是非常有保障的。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9張

封冰的水域,不釣陌生的釣點

在北方,一過11月,水面就陸陸續續開始封冰,到了小雪前後,基本上水面就差不多都封冰了,但是能不能上冰,這就不一定了,但是在挑選釣位的時候,就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釣熟不釣生;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個説法呢?這裏的熟,有兩層意思,第一,是經常去的釣點,因為經常去的釣點,我們比較熟悉,水深、流速、水質等特徵,我們都很清楚,就算封冰,也不影響我們下杆選釣點;第二,就是魚情我們熟悉,哪種魚比較多,魚的體型大小,餌料的偏好等等,不需要我們額外試口。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10張

那麼到了陌生的釣點,除了沒有以上兩個優勢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劣勢,就是安全性沒有保障,因為不知道水情,那麼到底適不適合開冰洞,安全性夠不夠,因為不知道水面下的情況,這些都是問題,而冰釣是需要鑿孔的,動靜很是不小,如果不知魚情、不知水情,貿貿然鑿個孔,沒魚給口,基本上很難判斷,到底是釣點選錯,還是餌料不對,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空軍的風險,就大大增加了。

冬季野釣想要不白跑,這幾種情況,都不建議出釣 第11張

總結語

冬釣對釣魚人來説,漁獲的多寡,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不空軍,能上魚,這是我們對冬釣最起碼的期望,因為冬釣更多是為了過過癮,畢竟,寒冬臘月的,冒着嚴寒在户外野釣,不是熱愛釣魚,鬼才懶得出門受凍,我們只要按照上述四個選擇,同時,我們搞明白魚、氣温、水温之間的關係,那麼至少不空軍,有漁獲,這對我們釣魚人而言,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