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黑坑釣魚同樣餌料、味型,為什麼漁獲大有差別

有人説,從字面上來看,這種情況似乎只能用運氣來解釋,其實不然。要知道,釣魚是由很多細節組成的,這些細節有的被忽視,有的乾脆看不見。

以前有人曾問過我相似的問題,當時從字面上看同樣沒法找到答案。於是,我和那個提問者反覆交流,得到一個信息:為了防蚊子,他夜釣的時候在身體裸露的部位塗抹了風油精,他搓餌的手上也粘到了風油精。這個不經意的細節很可能就是他被夥伴5:0完勝的直接原因。

在一個黑坑釣魚同樣餌料、味型,為什麼漁獲大有差別

上面案例所展現的細節很明顯,但是釣魚這件事中還有更多不明顯的細節,從這位釣友的提問中得知,兩個人用的是一樣的餌料,給人的感覺是餌料的原因可以排除了,但是我恰恰有懷疑餌料的理由。現在有太多的人迷信餌料的成分和味型,比如有些人熱衷於蒐集配方。我覺得這已經使釣魚走進了一個誤區。切記,餌料的狀態遠比成分重要。哪怕是同樣的餌料,不同的人開出的餌料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而狀態是釣魚的關鍵。

也有人問過我,什麼樣的餌料狀態是最好的?這個問題可難死我了,這是個沒法回答的問題,魚情水情不同,魚餌的狀態也是需要不斷變化的,魚餌的狀態是為魚情服務的,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小魚鬧鈎嚴重的情況下,誰都不會把餌料開得很軟很散,這就是變化。餌料狀態最起碼的底線是要在釣者所垂釣的水層保持合適的時間。這個時間不能太長,太長餌料就是死麪疙瘩,誘魚效果低,又不能太短,太短的話也就沒了“釣”的時間。是這個道理吧?

在一個黑坑釣魚同樣餌料、味型,為什麼漁獲大有差別 第2張

我有一個同伴,我們經常一起玩,他特別討厭釣鯽魚,他最喜歡釣鯉魚,掛上玉米粒可以一天不換餌,所以他釣鯽魚時,兩個小死麪疙瘩往裏一扔就不管了,我則直接從他餌盆裏摳一大塊餌料,加點水就能為我所用。結果,我釣5至10斤,他空軍是常態。我僅僅是把他的餌料加了點水庫裏的水,收穫就大不一樣。可見,哪怕用同樣的餌料,兩個人的魚獲也會差距巨大。

再往細了説,我不是危言聳聽,兩個人用同樣狀態的餌料,搓餌的時候手乾和手濕也會使餌料的狀態出現變化,太多的人忽略了這一細節,打個比方説,假如你的餌料本來就開得已經很稀很軟了,如果手上再有水的話,那麼搓出來的餌團一定是一碰就掉,這麼一點點的水就能讓餌料有這麼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釣魚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樣的餌料是否加了同樣多(比例)的水?即使加了同樣多(比例)的水,開餌時多打幾下、少揉幾下也會影響餌料的狀態;是否反覆擠壓把餌料中的空氣擠壓乾淨等等細節都影響着餌料的使用效果。

從提問中可以看出,你們的調釣是一樣的,但是這個調釣也有些細節值得推敲。調釣一樣,只能説明調目和釣目相同,那麼新的疑問也隨之產生,兩個人用的是同樣的浮標嗎?浮標的浮力不同,在調目和釣目相同的情況下,水下的子線很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想到這個細節了嗎?

在一個黑坑釣魚同樣餌料、味型,為什麼漁獲大有差別 第3張

還有,子線是不是一樣長?釣組是不是一樣的?兩個人用的竿長是否一樣?水深有沒有差距?同伴上魚時標相怎麼樣?是不是自己的整個釣組表達不出來這樣的標相?兩個人是否打了同樣的窩料?是否總量相同,頻率也相同?如果我的上述質疑都不成立,兩個人的魚餌、釣組真的如同克隆似的一模一樣,那麼我們就要從釣位尋找答案了。

在一個黑坑釣魚同樣餌料、味型,為什麼漁獲大有差別 第4張

黑坑確實存在某一點容易出魚的情況,這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拋開這位釣友的同伴運氣好,恰恰坐到了正位這種可能性,釣點的水下也是值得分析的,這就是我前面説的看不見的細節之一。

現在的黑坑,最叫人苦惱的就是釣友的不良習慣造成的臭底子。不過,結伴而去的兩個人通常會相鄰而坐,臭底子的可能不大,但是保不齊水下有什麼別的區別。最可能的是窩料——是不是在你們來之前,你同伴的位置已經有人打了窩子?於是你的同伴撿了個現成的便宜,這很難説。相反的,這位釣友的釣位是不是被人扔了垃圾也不得而知。就算這些猜測都不存在,那麼這位釣友的釣點中是否有廢棄的魚線、殘破的漁網等被魚警覺的東西呢?

在一個黑坑釣魚同樣餌料、味型,為什麼漁獲大有差別 第5張

我承認,釣魚這事有運氣成分,但是釣魚不能靠運氣。以上這些我只是拋磚引玉做了點分析,沒法具體確定原因。這位釣友可以按照我的思路,深挖細節上的不同,繼續尋找原因。

另外,我們在釣魚的時候不必太在意某一次偶然失利,如果同一個釣友多次領先於你,你一時又找不到原因,那就不妨先模仿,包括釣組、調釣、用餌包、換餌的頻率,通通模仿下來,儘量做到每個細節都別無二致,然後在垂釣的過程中尋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