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垂釣大鯽魚要找準釣位選擇正確出釣時間

一、掌握大鯽魚的行蹤

夏季垂釣大鯽魚要找準釣位選擇正確出釣時間

掌握好大鯽魚的行蹤,是釣取它的重要環節。通常在雨季到來時,水庫放水閘旁或涵洞旁、橋墩回水處,這些地方常是大鯽魚羣集之處。此外,水域中的水花生、水葫蘆、菱角秧和浮萍處,也常會聽到“啪噠、啪噠”聲響,或有浮萍被拱起及見到魚嘴貼近表層水面吸氧,這些均是鯽魚的行蹤。若釣底窩,餌鈎尚未沉到水底,半路就被魚攔截,浮漂緩動或橫卧不動,遇此情一般多是大鯽魚所為。在漂相上,送漂速度越慢,鯽魚的個體就越大。在打底窩後觀察魚星時,若呈現很多小氣泡,當看到密匝匝的氣泡中有較大氣泡出現,較大氣泡多是大鯽魚進窩的跡象。

當你發現水生植物處發出啪噠啪噠聲響或拱起浮萍等情況時,説明鯽魚都在表層攝食。因為這些地方浮游生物比較集中,大鯽魚樂意在此遊玩和覓食,在窩底不可能釣到它。要想釣到這些大鯽魚,必須實施釣浮戰術,將餌鈎上移至距水面15~40釐米處,通過不時引逗,大鯽魚見到有美味呈現,就會產生品嚐的慾望。夏季有時打底窩,可釣上來的都是小雜魚或瓜子鯽,卻釣不到一尾像樣的鯽魚。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原來你雖打了窩子,但誘餌不合大鯽魚單一的口味,於是就出現前面所述情況,轉移到上層覓食了

二、注意出釣時間及垂釣技

鯽魚對水温變化十分敏感,夏季最好利用早晚時段出釣,此時的水温比較適宜,鯽魚多在底層覓食。當底層温度開始上升時,一般上午10時後到下午4時,它會本能地上浮於水域上層覓食。不過,此時鯽魚食慾減弱,最理想採取浮釣法方可見效。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風對釣鯽魚的影響。在有風有浪的水域垂釣,比風平浪靜釣點上魚快,且鯽魚個體較大。如果再下點濛濛細雨,臨近黃昏時分,鯽魚咬鈎機率可達到近似瘋狂的程度,幾乎是投下餌鈎就有魚咬鈎。在吞鈎高峯時,往往是1分鐘可釣2尾魚。若是雙鈎長腦線,主線齊竿長,其效果更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在風吹浪湧的水域中,溶氧量充足,下小雨天氣,魚兒誤認為夜間來臨,從而加速攝食頻率,這樣的時機務必要抓住,千萬不能放過。似以西南風3—4級為妥,因為風力過小不能形成浪,風若過大既不好拋餌鈎又會形成較大浪湧,不易看清漂訊。

在垂釣中要注意觀漂,以便把握最佳提竿時機,這就要注意察看漂相。通常緩送漂,即浮漂向上升2—3小格,通常多是大鯽魚所為,此時提竿十拿九穩獲魚。急送漂,甚至可把立式漂送至呈卧式狀,這往往是咬死鈎的特點,大小鯽魚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在送

漂之後,拽着漂就逃竄,又出現領漂,在這種情況下很少跑魚,就是提竿遲了也無關緊要。悶漂,也稱黑漂,即是浮漂下沉之後不再復出,多是鯉魚和鮎魚所為,偶爾也有鯽魚黑漂。若用30~50釐米長腦線時,無論是何種魚上鈎,從來未見過送漂的現象,一律均是呈下沉態勢,故鯽、鯉、鮎、草魚等上鈎很難區分。快速送漂且抖動,這多是小雜魚所為,特別是蚯蚓餌,這種現象極為常見,煩得釣手們無可奈何,只好改用素餌,或葷素相兼餌。無論是出現緩送漂、急送漂,還是出現黑漂時時,都要不失時機地提竿,在魚吞餌尚未吐出之瞬間,將魚鈎通過提竿動作深刺掛牢。這實際上是釣魚全過程中最難掌握的一環,特別是在收費釣魚的養魚塘,經過多次脱鈎的魚尤其較難掌握。在魚被釣滑的情況下,咬鈎謹慎而輕微,常常只能拉出一點魚嘴的細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