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的實用技巧大全

取活蝦去頭,蝦腦以上部份不要,暫不去殼,摻少量的鹽進行脱水,約十五分鐘後放入冰箱,急凍約十五分鐘後,切成和要裝餌的鈎一樣大小,再用少量的鹽粉和味精混合後裝進冰箱保鮮,垂釣時釣多少拿多少,釣完後剩下的放回急凍,避免浪費,也可以重複使用。

海釣的實用技巧大全

注意

1.蝦切蝦腦後要用清水洗乾淨,因為蝦腦特別容易腐爛發臭。

2.少量的鹽粉摻後的蝦肉,在水下特別發亮。

3.脱水後的蝦肉比較硬,韌度比較大,不容易脱鈎。

4.一定要用活蝦製作

以上辦法提供各釣友參考,我用這樣的方法已經有幾年了,效果也不錯。

魚鈎的各個部位都有各自的名稱和功能

1.釣柄;又稱鈎軸。有防止綁鈎線脱落的作用、鈎柄有圓形、手板形、矛尖形、倒鈎形、鈎形、鋸齒形、圓環形和撞木形等8種。

2.構把,是釣鈎的軸,上端綁線用。

3.前彎、後彎和鈎底的長短大小組成了釣鈎的構形,決定了釣鈎受力的均衡程度。

4.鈎尖、倒刺,魚吃餌時刺入魚嘴並防止上鈎的魚脱鈎。

5.鈎腹有寬窄之分。寬鈎腹的適宜釣嘴大的魚,窄鈎腹的適宜釣嘴小的魚。

1.天氣好過頭

與魚類比較,人魚之間的所謂好天氣定義差別相當之大,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日子,對人類而言確實是個出門釣魚的好天氣,特別是玩磯或筏,試問有誰願意頂着六級風浪或橫風橫雨來作釣,但對魚類而言這鐘豔陽高照的天氣才是最不舒適的環境,因為光線太強無論對掠食者或獵物而言都是難以隱藏自己的時候,這實在是對誰都討不到好處,所以極少立魚願意在這時段內出手,再者,光線充足只會增加體內各器官的負荷,加速虛耗能量實在是與生活原則背道而馳,這時段內大部分的立魚都會躲起來。

2.流水不對

對所有海水魚類而言,流水可説是支配着整個生活節奏,什麼時候該出動,什麼時候要休息,覓食的對象及位置,食物的種類及數量等等之讀息,通通都是*流水來啟動,所以流水就等如魚的生理時鐘,全天候不停的去提示它們應該去做的事情。所以在非合適流水時段,就算有食物出現,一般都難以令它們作出反應,試幻想一下你完全不餓時,就算放幾件頂級安格斯牛柳在面前,都好難讓閣下開口,最多是多看兩眼或聞幾下然後就先贊幾句好香啊,不過等下次餓的時候再算。

3.水温不對

之前講過説水温太高會令魚類降低食慾,但原來水温過低更大件事,因為會令它們死亡!那當然,每種魚的所謂最適温度及能夠接受的水温下限都有所不同。由日本水產實驗室所公佈的研究結果得知,就黑沙立而言,最適温度為水温攝氏18至22度,當低於攝氏12度時就會停止進食,因為冷血動物有時需要藉助環境幫助消化食物,而低於攝氏4度就會死亡。不過小弟對這些數字有些保留,因為經驗得知所謂能接受的冷熱應視乎地區而有所變化,對於生長於赤道附近的人來説,氣温為攝氏20度時已經會冷到感冒,但對生長於南北兩極的人來説,可能就會熱到出汗,主因是適應能力與環境平均值是相關的。日本的黑沙立在12度時停止進食,但香港的黑沙立可能在14度時已停止進食。説完一些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後,就要看看自己控制得到但又易出問題的地方。

選位有問題

在一大堆人為因素中,最能影響收穫的就屬這一欄,以小弟的見解其比重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一般的理解選位只為選中的位置下是否有魚,但這等同抽籤一樣全是運氣,正所謂勝了都不光彩。事實上選位的重點首要為安全性的考慮,再來則為水流,風向,地形等,更高層次的思量是拼魚窨,起魚位置等都要兼顧到,選錯了一個對魚有利但對自己不利的位置,就算下面有很多魚都是白忙,可説是甚為不智。上面説過流水支配着魚的生活,而地形則會影響水流的行徑。在同一流水時段內,其流速及流向均與地形息息相關,更甚的是這些又與誘餌航道扯上關係,亦因此常出現掛萬漏一而全軍盡墨。

誘餌有問題

有些魚都對誘餌的理念同套卡通亞波羅油一王子裏面的夥計差不多:有些粉有些蝦,隨便匯在一起吃得你飽飽就算,反正有魚就打什麼都一樣;但有另一種釣者就完全相反,把成敗的關鍵都歸咎於誘餌上,非但對牌子有所執着,更可能要指定使用某種型號,不論去到那個釣場使用其大會指定配方,心相:這樣都釣不到魚就一定是下面沒魚,跟我的誘餌沒關係。這樣看好象有些道理,但如果是這樣別人為什麼要出那麼多粉,除了想多做點生意外就沒其它原因嗎?撇開牌子不説,每種粉都有不同的比重及粘度,也有些產品則是以視覺效果或氣味為賣點,總之款式多得數不清,要弄成多元化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垂釣條件,須知道即使在同一位置,都會因季節或其它客觀原因而出現不同的狀況,更不要説在不同的位置呢如果真的是有必殺祕方,早就出來了。

釣組有問題

又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不少人因經歷過大咬或斷線等情況後,就有執着於某種釣組或工具上,下意識地認定這釣組的組合為最佳配置,以後無論去到哪裏都必定以它作釣,而不論不幸變成怎樣都會對釣組作出相應的改變,可説是又一個釣不到就一定是下面沒魚,跟我無關]的藉口。須知道自己環境是分分秒秒在變化,即使在同一位置作釣都會因風,浪,流等的變化而改變釣組在水下的型態,最簡單舉個例子:在沒流時即使不在子線上加上任何夾鉛,由於鈎本身的重量釣餌最終都能沉至指定深度,但到行大流時即使在鈎頂加數的夾鉛,都不一定把釣餌維持在預定釣棚內。所以只執迷於某種釣組的話,最終就會變成只能在特定的地點或條件下才能釣到魚,實在很難成為一位全面性的釣手。

操控有問題

這問題就較為複雜及深奧,但對成敗卻有極大的影響!常見的是把釣組拋出後就放好幾手線,隨便打兩勺誘餌在浮波附近就算,任由水流或風向主導整個釣組的方向,等幾分鐘沒魚就收回釣組從新開始。幸運有魚吃餌或沉波就起杆。。。。。。到最後又是一句:等運到!雖説流向風向等不受人力控制,而站位也不是每個都能配合,就正如在高速公路上行車方向是固定的,但車速及行車線總可以自己決定吧!又舉個例:知道7米外右邊點鐘方向有塊暗礁,風向及流向也是由左到右,這些自己環境因素都不能改變,但釣組及釣餌在暗礁的前言或後方經過,經過時以那種手法去晃餌等,就要釣都自行判斷及控制了。緊記一件事:釣組和開車一樣均須要人為操控,否則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未能堅守原則

在釣場上最易犯的錯誤就屬這一點。常見的是在同一位置拋幾次都沒魚訊,馬上就改拋到另一個距離或方向,而所打的誘餌也是跟着浮波到處飛,見到旁人有魚就想盡辦法都遠都把釣組拋向那邊,更甚的是直接站過去分一杯羹。。。。。做齊以上動作都沒有起色就開始大歎自己倒黴;還不止這樣,過會別人在自己放棄的位置上中魚回到家要連人帶釣具用柚子葉從頭到尾洗一次,倒黴。但人家在這種人棄我取的釣位內取到成績,又是否意味着一些什麼呢?須知到立魚比其它魚類小心謹慎得多,即使所有條件適合也不致於會見餌即咬,更何況每天的每段潮水都有異,要等到誘餌飄散至發揮作用成功誘集魚羣,再等它們遊至釣的攻擊範圍內才真正的有機會與之交手,這些都總得要有個過程吧,正所謂坐出租車過去都要時間。學會判別是否有對象魚接近比走來走去更實際,畢竟釣魚就是一個考驗耐性的遊戲。當一切自己或自身的問題都解決了或沒有出現時,是否就能把對象魚成功釣到呢?釣立是那麼簡單就不好玩了,還有兩關要過

雜魚太多

這種情況多數出現於春,夏天的日照時間內,至晚秋及入冬才會有所改善。因目前香港最大宗的所謂雜魚以泥鯭為主,而它們不論成魚或幼魚的活躍期都是在高水温的春夏及初秋,只要水温在攝氏18度以上就會開始進食,在攝氏20度至度間更是其高峯,幾乎任何餌都難逃厄運,搞磯時打勺誘餌即時出現一個黑球或筏釣時用粉包實口餌都避不過等情況,相信大家都試過不少吧!

旁人的影響

人類這所以能征服地球,多少都因能運用智慧解決問題,靈活變通地運用手頭上現有的工具達至預想目的更是所有動物之冠。當垂釣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時,自己就知道該在那種日子出擊,要到什麼水域釣,用那種釣法去釣那種魚等,因大自然總是有一定的規律和節奏。而上述種問題都有解決之道,唯獨是旁人這一關比較無計可施,這裏所域的旁人包括旁邊的人(認識或不認識)及漁民等。當閣下極有章法地布好陣勢,對象魚也如願進入攻擊範圍時,卻突然起出一位與你的作戰策略完全相反的人,誘餌亂打釣組亂飛;還要給他先中魚然後斷線,又或,終於等到合水流,開始有魚吃餌時突然有隻船來放網再打水。

釣友在同樣的海域,以同樣的裝備垂釣,魚獲有時會大有差異,這其中除釣技差異及季節、風向等天氣變化的主客觀原因外,更為重要的是釣位選擇的正確與否。筆者海釣多年,也常與海釣高手切磋,小有心得,撰文供諸釣君商榷。

一、岸釣釣位的選擇

岸釣主要指在大陸架延仲入海而露出的礁堡或臨海沿岸進行垂釣。主要包括:巖崖釣、礁頭釣。其他如灘釣、灣釣及防波堤壩釣等也屬此範疇,在此不一一贅述。

巖崖釣釣位的選擇

其釣法站位多在臨海的巖崖之上。其釣具裝備為多支硬調拋竿,拋線距離大約在五六十米以上。竿頭與海面基本呈45°夾角狀態。魚餌以抗海流衝擊的沙蠶為主。此種釣法在釣位、釣點選擇上,須掌握的最關鍵的一點即找準魚道。因巖崖居高臨下,其視野開闊,憑肉眼即可觀察到。

海魚多柄息、遊弋、覓食於水下暗礁駛海生植物之中以及海流流經的邊緣地域。對此,釣友因居高臨下觀察,可根據海水顏色變化及水下陰影確定釣位。整個海面的海水呈蔚藍色,而部分海水裏深藍或黑藍色,皆可確定為水下暗礁或海生植物生長地域。而海面上所呈現的彎曲寬窄不一的條狀白帶則是海流流經的區域範圍。對此,巖崖釣的釣位選擇應確定在上述所列地域、臨界地域或海流活動的邊緣地帶。這種選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水下暗礁與海生植物生長區域,是海魚棲息活動覓食的主要場所。暗礁之上、海生植物生長底部,多生長與活動着貽貝、牡蠣以及小魚、小蝦、小蟹等多種海生動物,為魚兒覓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二是暗礁之間多溝汊、巖縫與巖洞等,是魚兒躲避天敵的避難場所。加之巖礁長期受海浪衝擊,使周圍水域的溶氧量充足,為魚兒的覓食活躍程度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缺憾:巖崖釣找準釣位收穫頗豐,但易掛底,夾鈎、砣,且選位居高臨下,坡度較大,具有危險性。因此施釣時必須加強安全意識。

礁頭釣釣位的選擇

其站位選擇多在根據潮汐變化而露出海而的巖礁之上。其釣具配備為支硬調海竿。採用淡水手竿式垂直提拉釣法(與海面呈90°直角)。但關鍵的一點是必須認真把握潮汐變化的時間、起落點來進行垂釣。魚餌多采用沙蠶、毛蝦、貝肉等。

此種釣法的釣位選擇是在潮汐回落到二分之一時進行。因潮水的不斷下落,原淹沒於水下的礁石漸漸顯露,形成形態各異的深溝、縫隙。同時,隨着潮水下落,淺水處海魚在潮水退盡前紛紛遊進巖礁之間的深溝、巖洞及縫隙之間棲息、覓食,是施釣者最佳垂釣時機。釣點可選擇在隨潮水下落後顯露礁石間的深溝、巖洞和縫隙之中。

礁頭釣最顯著的特點是人找魚,以深海溝、礁石之間縫隙為主,並且要注重走位,不可如巖崖釣般固守。要做到一處無魚,另尋他處。並隨着潮水的下落,邊釣邊向縱深發展,直達前主潮水下落的最低點。季節最好選擇在秋季。筆者曾採用此種選擇釣位的方法,在大約60米方圓的範圍內,手執一竿獲魚近15千克。

缺憾:此種釣法體力消耗大,安全係數低,因礁面濕滑,需認真觀察腳下地勢。同時,最好穿一雙鞋底帶膠粒的足球鞋,提高防滑能力。

二、礬釣釣位的選擇

礬釣,多指乘船前往遠離岸邊的島嶼及礁羣上施釣。此種釣法要求地理區域需有相應的條件存在,即沿海有島、有礁。再者要有船隻載運

磯釣的釣位選擇大都確定在海流流經的島嶼、礁羣之間。一是此釣位較沿岸水域較深,溝汊較多,浪湧較大。二是少有人前往,魚兒密度大,各種海魚棲息於此躲避風浪並在其中覓食,日覓食缺少畏懼感,有飢不擇食之感覺。各種貝類等魚餌都可充當美味佳餚。其釣法可採用拋竿釣與手竿釣法。拋竿釣可採用巖崖釣法,釣位選擇同理。只是由於水深拋線距離要近得多,釣點也易尋,找準礁縫與海生植物生長處拋釣便可。手竿釣法略同於礁頭釣。但磯釣所處地域大都礁石嵯峨,活動範圍相對小於岸邊礁頭釣。對此,釣友要結合所處站位,選擇礁羣突兀海面,水下呈懸崖般的臨海海汊以及深海溝或兩礁之間的夾縫處等釣位,特別是在礁石突兀的周邊,浪花飛濺,暗流湧動處1半徑米左右,略顯水而平靜處為最佳釣位,下釣必有所獲。筆者於1992年曾乘船前往大連地區西南部海域的財神礁磯釣,按此選位方法,獲魚近40千克。

三、船釣釣位的選擇

船釣是海釣活動中最為愜意、最為刺激的一種釣法。因活動範圍大,釣點選擇面廣,而為廣大釣友所鍾愛。

船釣的釣具多為硬調插節海竿或自制盤線釣組,鈎大線粗,並需配備抄網。釣期應選擇在小潮汐時期。

船釣的釣位選擇因其範田大、定位難,且身處海流之中,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而釣位的選擇加以考慮。

拋錨定位釣的釣位選擇

由於船釣時船隻受海流影響,難以穩定在某一方位,常常在找準釣點後,沒調好釣具,即被海流拖離釣點。對此,需在找準釣點的同時,拋錨定位,以免發生跑位

這種船釣的釣位大都選擇在水下暗礁區域。若知所處海面下是否是礁區,以鉛砣探測是種方法,但需要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另一種方法,是根據海中島嶼的走向、地貌起伏形態來確定。如島嶼呈東西走向,島西為懸崖,自西向東延伸入海,根據這一走向可確定島的南北端基本為深水礁羣區(因地域差異各地區也可能構造不同),在此拋描定位,然後下線施釣必有所獲。

漂流釣釣位的選擇

漂流釣,即不拋錨泊定而隨海流漂釣。這種釣法釣位大都選擇在海中相鄰島嶼之間的海域。因為此處是海流的必經之地,水下大多為深海海溝和暗礁區,魚兒便於躲開湍急的海流藏身於此覓食。船隻隨流渫動,釣點選擇而廣,如釣點恰好選擇於海溝之中,此中常有大魚棲身,必有意外收穫。

養殖筏區釣位的選擇

養殖筏區海域大多遠離海岸,距離在500~3000水以上。筏區內因水質、水深不同養殖扇貝、裙菜、海帶等海產品。因筏區相連的纜繩及養殖繩長期負重加之日夜風吹浪打,筏區定位木樁的年久腐爛,常常形成沉筏區,這就是最好的施釣釣點。、因筏架沉人海中,無形中就形成人造礁區,給海魚提供了棲息覓食的場所,隨着附於筏架上的海生物的繁衍,加之海底雜物的堆積,必使海魚聚集於此。找準沉筏區,下竿必有所獲。

這利沉筏區在各大養殖區均有所見,養殖區年代越久,這種沉筏就越多。並且大都出現在筏區相連接處的外側。

缺憾:船釣以上三種釣法存在必須掌握潮汐、天氣變化的特點。大潮汐,風力在5級以上均不可出海施釣。同時有暈船現象發生,須儘快離船上岸。

綜上所述,海釣釣位的選擇,是長期實踐的結果,但並非統一標準。各地可能因地域差異而有其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