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石鰈魚的習性及遠投釣法的介紹

海釣石鰈魚的習性及遠投釣法的介紹。石鰈魚,別稱為石鱂子或沙板,鰈科,比目屬。體形卵圓扁平。側線較直、明顯、前部微突起。頭小,略扁。吻短,齒細,上下頜各一行。眼睛集中於身體右側。有眼一面被深褐色或灰褐色櫛鱗,體表及鰭上分佈着小型暗色斑點,背鰭內緣排列弧線狀石骨斑數枚。為迷惑天敵﹑自我保護和成功獵食,體色可隨棲息環境不同而發生適應性變化。腹色純白,由小圓鱗覆蓋,常見體長15——30釐米,體重100——400克。

海釣石鰈魚的習性及遠投釣法的介紹

廣泛分佈於我國四大海域,是北方沿海地區春、秋和冬季主釣對象魚。因其對棲息地地質環境﹑水質和水温要求相對嚴格,故污染嚴重的河流入海口等海灘難覓蹤跡。石鰈魚中鈎後會彎曲身體,因而阻力增加,手感沉重異常,是釣魚人夢寐以求的高檔魚種。

一、釣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垂釣石鰈魚,宜使用海竿遠投,一組4支釣竿足以。如施釣者體能充沛,操作技術嫻熟,也可適當增加釣具的數量,但前提需要交通便利,以方便攜帶沉重的裝備。

竿長視釣位環境而定,灘釣、堤壩釣釣位地勢平坦開闊,使用 4.20米或4.50米長竿為最好。磯釣和懸崖釣釣位狹窄不便,建議使用3.6米短竿。因釣場海底系沙質地質,無錨鈎塞墜之慮,只要能保證投距,符合快速回線起魚的拉力,釣竿負荷號數無特別規定。

繞線輪可配置旋壓式繞線輪或齒槽式手撥輪,要求蓄線杯槽寬而淺,蓄線量要大,出線流暢收線省勁。在確保抗拉強度的基礎上,主線的線徑越細越好,能有效地延長拋投距離。主線的前端要連接一段8米左右的頭線,線徑應大於主線,以滿足拋投瞬間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確保釣組不至於因“放鞭”而一去不復返。

墜繩長約1.2米,等距離設置釣鈎共3至5枚。腦線的線徑粗一點無妨,可防止扭曲損傷,避免慘遭切線而功虧一簣。至於釣鈎,可選用“長海”系列307號軟條釣鈎,變形後可修復再利用,不但可節約更換釣鈎時間,還能有效地節省釣鈎的損耗。

二、釣點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石鰈魚屬典型底棲海洋魚類,終生潛伏於泥沙之中,無大羣集結長距離遷徙習性,僅在深淺水域之間做適温性洄游。水質潔淨的細沙灘﹑淤泥灘,分佈密度相對集中。其中,尤以沙灘與礁羣接壤地帶,暗礁環抱的小片泥沙地,大面積沙灘包圍的孤礁周邊,和帶狀礁巖間隙的沙質地帶為首先。只要選準上述類型的釣點,很少會遭遇勞而無功。

選擇釣點時如能登高俯視最妙,水色清亮的區域是泥沙灘塗,而暗礁上由於長滿了海藻,遠望其色調明顯要幽暗許多,黑白分明,一目瞭然。“洞穴坑窪,釣魚最佳”。在海水浴場和蛤蜊養殖灘塗等大面積沙質海灣,釣點選擇要找準地勢低窪的海溝和鍋底狀的深坑,此類地形不但魚羣密度極高,且魚的單尾個體也較大,改寫釣獲之紀錄常出於此地。

海釣石鰈魚的習性及遠投釣法的介紹 第2張

三、季節

釣魚識節氣,釣獲有保證

石鰈魚習性喜寒畏熱,春、秋和冬季海水温度較低時,出沒於近海淺水區,夏季酷熱難耐,因無法適應温熱的水温,魚羣短距離洄游至深水區避暑。

以大連海域為例,春季4月和5月,春暖花開,萬物競生,石鰈魚在近岸淺水區育肥,攝食強度達到最高。這一時期所釣獲的石鰈魚,皆一冬齡以上的成魚,體大肥壯。秋季及初冬的10月至12月,石鰈魚從避暑勝地返回,是垂釣的又一個“黃金季節”。不過有一點需要清楚,秋季和初冬的石鰈魚個體普遍偏小,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大量釣捕實在可惜。

新春1月至3月,數九寒天,飛雪飄舞,草木枯黃,魚龍遠遁。如果降温過程平緩,水温波動不劇烈,即使是皚皚白雪過後同樣也有得釣,只不過中鈎的頻率不如春秋兩季罷了。“入九”後海水温度將持續降低,魚羣慵懶少動,獵食行為不積極,垂釣者應有心理準備。而此時釣竿林立,銀絲如縷的釣場釣客稀少,只有“發燒”級釣友還在堅守陣地,雖然寒風刺骨,但那寬鬆的釣場,清靜的心境卻實在是別有情趣。

四、潮汐

釣魚不懂潮,純粹瞎胡鬧

海釣對潮汐﹑風向有一定的要求,違背自然規律雖不至於顆粒無收,但釣獲總量肯定要大打折扣。“潮起風動,潮動魚動”,多數海洋魚類攝食行為主要集中在起流階段,枯潮及高潮位魚羣不思飲食。相比之下,石鰈魚的食性卻無忌口一説,它們的攝食強度差異不大,只要有餌食進入獵食範圍,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所以,垂釣石鰈魚不必墨守陳規,要結合潮水的落差而變換戰場。

漲潮來水階段,魚羣隨潮水湧向岸邊,釣位在高潮線上即可輕鬆對付。退潮水去灘幹,魚羣跟着向海裏撤退,原釣位鞭長莫及,守株待兔無疑錯失良機。垂釣者只有適時換位跟進,在低潮臨界線選點作釣,方能精準地擊中它們藏身的“洞天福地”,得手的機率比起先前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風向風力,大連南部海域強南風海浪滾滾,水質混濁不堪,釣石鰈“渾水摸魚”可沒門,絕對不適宜勉強出釣。而北風、偏北風則不同,海面上波平浪輕,水質清澈見底,營養鹽豐富,魚羣食慾大增,是出釣不可多得的好天氣。

海釣石鰈魚的習性及遠投釣法的介紹 第3張

五、釣餌

捨不得香(腥)餌,釣不滿魚簍

石鰈魚屬雜食性魚類,喜食沙蠶類、蝦肉、軟體類和小活魚。紅沙蠶中的巖蟲,青沙蠶中的巢沙蠶,還有紅蜈蚣和青蜈蚣,是使用最多的“萬能餌”。實踐經驗證明,垂釣石鰈魚一味迷信使用活沙蠶並非“靈丹妙藥”,明智之舉。

總結原因,活沙蠶鮮腥多體液,不耐海蟹、海星等底棲生物蠶食,頻繁收線換餌不但會徒增工作量,關鍵還會驚跑窩點內準備攝食釣餌的魚羣,後果將得不償失。而鹽漬餌則不同,腥味濃重,戀鈎性強,能長時間堅守重要崗位,集誘魚效果特別好,還可以重複使用,一餌可釣多尾魚而不下崗。

使用鹽漬沙蠶最好是現場醃製,長時間保存的陳餌氧化嚴重,色澤暗淡發黑,腥味揮發殆盡,質硬難嚥不足以刺激魚羣的胃口。石鰈魚的口裂很小,餌條餌塊過於粗大不利於其吞食,應選用鹹巖蟲尾端,一二年生的巢沙蠶,或醃製半乾的海蜈蚣,能夠有效提高釣獲量。

六、釣技

釣技要對頭,不然會空簍

海竿遠投底釣石鰈魚,釣組採用底墜串鈎,墜繩上連接2至3枚釣鈎。墜繩略長,子線縮短、線徑稍粗、質地偏硬甚至可以綁上5枚釣鈎,且相互之間還不纏繞。釣組入水後,應適度拉緊主線,使之與海平面形成一定夾角,架好釣竿等待魚兒問津釣鈎。要儘可能地使串鈎貼近海底,避免釣組上部釣鈎因與海牀所形成夾角過大而懸空,影響中魚的機率。

雖然墜繩加長不利於拋投,主線鬆弛觀察漁訊困難,但由於一次可有倍數釣獲入賬,因而還是受到部分釣友的格外青睞。石鰈魚獵食小心謹慎,有先叼起餌食觀察,確認無危險才進食的習性,一旦吞餌,極少能吐鈎逃生。表現於竿梢的訊號先為輕微抖動或鈴聲不明顯,爾後逐漸加重,直至主線回線塌腰。“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第一次魚訊不宜急於提竿刺魚,要待其幾次報警以後,揚竿必有所獲。

“一石二鳥”,“連中三元”屢見不鮮

如季節、潮水合適,釣組落點百發百中,釣點內魚羣競相爭搶餌鈎,有時串鈎全部中魚,可謂彈無虛發。多鈎釣組不適合在深冬季節實施,否則只能是白白浪費釣餌,得不償失。春季垂釣石鰈魚,會出現訊號標準卻沒斬獲的異常現象,而釣餌還會變得殘缺不全,那多半是小河豚在盜餌。秋季垂釣石鰈魚,反映在竿梢上的訊號常常雜亂無章,作為副業收入,有蝦虎魚、鯒魚、六線魚、梭魚和小黑鯛等底棲及近底層魚類上鈎,也總比閒等着看海要好過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