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是這樣誘魚和留魚的

味道在某種介質中擴散靠的是介質的流動,比如説在空氣中,酒店的香味在下風處很容易聞到,但上風處要聞到就難了,同樣道理,餌料的味道在水中的傳播也是一樣。這個理論運用到誘魚上的道理是:下水層流動的方向如果正對着魚的藏身之所,在水流的上方拋入誘餌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反之就不會有積極的效果。比如迎風垂釣,下水層的水流流向深水區,近岸的窩點中誘餌的味道就很容易將藏在裏面深水的魚引向岸邊。

野釣是這樣誘魚和留魚的

魚誘進了窩還存在一個是否留得住魚的問題,如果誘餌只見其味不見其型,進窩的魚找不到可食之物,魚很快就會離開的。比如傳統釣的酒泡小米,誘魚的物質是酒,留魚的物質是能夠讓魚可以吃到但又不容易吃完吃飽的小米,如果僅僅用酒是不會留住魚的;再比如懸墜釣的拋竿誘魚,誘魚的物質是飄浮在水中的粉末氣味,留魚的東西是一竿竿拋進水中並沉落水底的餌料殘渣。這一道理告訴我們,誘餌的成分除了要有溶散快的粉末外,還要有一定的碎屑、顆粒物等成分,它們之間應該根據所釣魚種的大小合理調整粉末、碎屑和顆粒物之間的比例。

野釣是這樣誘魚和留魚的 第2張

誘餌的量也是一個問題,水底如果沉集大量的碎屑或顆粒等可食之物,魚有很多東西可以吃,勢必會影響魚的上鈎率,而如果誘餌很少,我們很長時間又不及時拋竿補窩,進窩的魚吃完窩餌再也找不到東西可吃也會很快鳥獸散。有經驗的釣手會根據上魚的情況隨時調整拋竿或補窩的頻率,當鈎餌到底很快有口,信號準確、中魚率很高時説明窩中的魚密度合適,當鈎餌到底後,浮標半天沒有動靜,一般情況説明誘魚不足,應該加強誘魚,當浮標信號很多且雜亂無章,揚竿經常空竿,有時候還經常鈎掛魚體時説明窩中魚的密度過大並出現亂口,要減少誘餌的投入和降低誘餌的化散。

野釣是這樣誘魚和留魚的 第3張

在打窩的初始階段,為了儘快將魚誘進窩中,釣大體型魚時利用打窩器或手拋餌將一些容易化散的餌料拋入釣點更有利於使窩點中的餌達到一定數量,有利於餌的味道盡快擴散,然後再結合找底一竿竿將餌料拋入釣點,當窩中進魚後就不需要再使用手拋餌或打窩器做窩了,只要掌握好打竿的頻率就足以使窩中形成持續不斷的味道和源源不斷的殘餌,相反如果在釣況正常的情況下突然利用手拋餌或打窩器拋入大量的餌料,有時會使魚變的挑口或停口。有的釣友長時間釣不上魚就不斷的將大量餌料拋入釣點,在這些人的認識上彷彿只要釣不上魚就説明窩中沒有魚,應該補窩誘魚,其實釣不上魚的原因很多,有時候窩中餌料過多也是不上魚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