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竿垂釣如何判斷魚咬鈎

用海竿垂釣時,如何判斷魚咬鈎呢?也許會有人説,這有什麼可探討的呢,一動就提竿嘛。這當然也能釣起來一些魚,但是如果不瞭解魚兒咬鈎的習慣,每動就提,有可能出現提竿過早過晚,或提竿不當,喪失一些上魚的機會。因此,瞭解一些魚咬鈎的習慣及海竿擺動時的各種“語言”,大有好處。

海竿垂釣如何判斷魚咬鈎

用海竿垂釣時,魚的大小和種類不同,氣壓水温的不同等等,魚咬鈎的反應大有區別,應予以分別對待。釣友們常説:提竿無模式,貴在隨機應變。下面就是用海竿垂釣時經常遇到的一些情況,就個人的看法簡介如後。

海竿尖單點頭。就是竿尖往下閃動一下,馬上又恢復正常,不再擺動。此大多為過路的魚,在遊動中身體碰線或壓線;或是遊動中的魚見到釣餌叼一口就過去了,當它發現是食物時,還會回過頭來作第二次咬鈎。所以第一次見到竿尖閃動,可以不理睬,但應引起注意,作立即提竿的準備,待竿尖出現第二次擺動時,即迅速提竿。

白條咬鈎最典型的動作就是“哐啷”一口,竿尖閃動一下當然,它也有不守規矩的時候。如果是春秋季節水温低,或氣壓低。水中缺氧,或魚兒已吃飽無食慾等,它會出現“含食”的情況,只將釣餌含在口中,竿尖的表現只是輕輕一點而且必須是比較軟的海竿,才能將這種微弱的信息反應出來。

對海竿“一次點頭”,即使是在一些老釣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小動注意觀察,大動立即提竿”。究竟如何提,一定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去判斷。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竿尖點頭,一定是魚之所為,有些新釣手不管三七二十一,見動就提,有時真能釣上魚來。不過這是最難判斷的事,如果是竿尖連續不斷地點頭顫抖,或是大彎腰,這些都可以説是沒有商量的:迅速提竿。還有一種反應:不見竿動,只見原來繃緊的線突然軟塌,這應判斷為魚咬鈎,就是魚咬鈎後,叼着餌往回遊,這時由於鈎線已經鬆塌,提竿的力量應相對加大。

魚咬鈎後竿尖擺動的大小,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輕重不同的反應,在這裏列出幾種不同的差別。

大小魚咬鈎,其反應有明顯的區別。大魚咬鈎時,竿尖的擺動深沉有力,節奏慢,即使是一次點頭,竿尖下彎的速度慢而有力,如一條4千克重的大魚,一般來説它不會亂竄,只是以巨大的力量墜着線。

小魚咬鈎拉竿時,快速短促輕飄,好像誰將釣線彈了一下,瞬間又恢復正常,還有一種反應,就是竿尖微微地顫動,給人明顯的一種小魚拉不動餌料的感覺。當然,以上這些表現,也不是小魚的“專利”,有時大魚也可能出現這種與它體重極不般配的非“正規”動作,這就要靠釣手的經驗和識別能力。有時寧錯提白費餌料和氣力,也不要漏掉大魚。

魚的種類不同,咬鈎的反應也不一樣。

鰱魚吃食,開始是輕嘬輕喝,手竿漂子的反應是忽上忽下的點動,而這些小動作用海竿垂釣時,反應不出來,如果用硬餌飛鈎釣鰱時,一定是鰱魚叼着餌或被鈎子掛住了,這時它會逃竄,反應是海竿被拉得大彎腰。所以釣鰱魚時,魚咬鈎非常好判斷。鯉魚咬鈎也是非常有力,尤其是鯉魚拉竿沉重有力,但速 度不快。有些500克左右的小鯉魚,拉竿迅猛,但無後力。用海竿釣草魚,開始它拱食、嘬食那些微小的動作看不出來,能看到的就是草魚兇猛的拉竿動作。一些肉食性魚類咬鈎,動作都比較粗野,如黃鑽(鱤)、狗魚、黑魚等咬鈎動作大。

季節不同,魚咬鈎拉竿的力量不一樣。

夏季水温高,魚兒食慾旺盛,表現為搶食快,拉竿有力。當春秋季節水温低時,魚兒行動遲緩,見到釣餌後,它也有反應,但不是大口吸吞,而是隻拱不咬,只食不咽,即使是大魚攝食,也宛如小魚鬧漂。所以春秋垂釣,盯漂要牢,動作要快。

天氣濕悶氣壓低,水中缺氧,魚兒會出現厭食,拉竿無力。

魚兒對氧的需求,也和人一樣,一刻也不能離開,一般淡水魚要求每升水含氧量應在3毫克以上,鰱鱅草魚等對氧的要求還要高一些。當水中含氧量達不到這個標準時,魚兒是不願進食,即使勉強咬鈎,力量也很輕。

此外,關於竿尖擺動的幅度,與海竿的粗細軟硬有關,與支竿的方法也有關係。

另有一個與之相關的事,就是提竿的輕和重的問題。這在釣友中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海竿釣線長 提竿用力宜大一些。可也有人認為魚已咬鈎抻線,其本身就表現為一種力量,如再用力提竿,可能將魚嘴鈎豁,或竿折線斷。總的來説,提竿的輕重,不應從某種模式出發,要根據現場情況,按實際需要,去確定提竿的力度,例如釣線短,線繃得又比較緊,或海竿較硬,或魚已將竿拉成大彎等,在這樣的一些情況下,提竿適當的輕一些是可取的。遇到與上述相反的情況時,加大一些提竿的力量,也是必要的。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