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間傳統釣法之荊竹釣及特色魚菜

所謂“侗不離魚”,説的是侗族人酷愛魚。從養育、觀賞到釣捕可稱情有獨鍾,而美食則是侗人的一大嗜好,甚至是每餐必魚。湘西黔南桂北接壤的山弄(峯叢窪地)裏,聚居着眾多的侗人。這一帶(劍、蟒、八拐等)江河縱橫交錯,銀魚暢遊,山野鋪綠,梯田泛金。稻穀飄香時,水田水塘所養的鯉、卿、草、鯨、鱔等魚,已長大育肥,侗鄉村寨洋溢着魚米之鄉的豐收喜悦。侗鄉,有水就有魚,除天然水域外,人工修造的渠堰、水庫、湖泊都養魚,既有鯉、魷、卿、鰻、蝙、鰓、站、塘角、羅非等常見魚,也有不少山弄地河特有的稀有魚和名貴魚:土魚、劍魚、斑魚、櫛虎、地龍、麻勾婆、黃頭丁等。

侗族民間傳統釣法之荊竹釣及特色魚菜

釣魚,是侗家人喜愛的體育和休閒活動,即使農忙時仍可垂釣。因其釣法不誤農活,也就是説,勞動或休息時都可使用這種最簡單有效的釣具施釣,且省時省力。這就是侗人所説的荊竹釣。一支竹竿,一段麻繩,一枚魚鈎,便可結成釣組,勿需漂、墜。釣竿是1.5一2.5米的荊竹竿,釣線為18一2.8米的麻繩,釣鈎是一根自制的彎針。這就是侗族最原始的傳統釣具。而今的線和鈎,已為當代新型商品漁具所取代:尼龍、碳素線,品牌繁多的釣鈎。惟獨釣竿未換,還是那些輕便、堅韌、好用的荊竹竿。

選好小指粗的細竹,削尖下端(方便插地)然後結釣線。施釣是把成捆的釣竿帶到河庫釣場,將其沿岸邊一一插入泥土中,竿距為3米左右。釣點選在河灣、湖鼓(突位)、淺灘或草叢邊、石堆旁、竹樹下。插竿時要注意角度,以竹竿與水面夾角為45~60度為佳(魚中鈎後不易跑脱),而後則可掛餌垂釣。餌有葷素,葷活餌可用鮮活小鯽、白條、青鯪魚、泥鰍、下下、青蟲等,主釣鮎魚、黑魚、鱖魚、塘角、埃及鮎魚、孟加拉魚等。素餌可用花玉米嫩粒、飯、面、粽子團餌,黃花菜、香蕉、龍眼、荔枝、榴蓮、火龍果等果菜餌,主釣素、雜食性魚類。

荊竹釣最有趣的是魚兒中鈎後的訊號:釣線繃直,竹竿搖晃,或上下或左右,擺動不已。有時竿體振幅很大,釣竿大起大落時,釣手心裏樂開了花。樹竿同時或相繼搖動中魚,也是常事。男女釣手提竿取魚是侗族人笑得最美的時候,荊竹釣以夜釣效果最佳,尤其是少男少女們的月下垂釣,雙雙對對的釣手於月輝下、竹影裏談情説愛,別具一番浪漫色彩。歸家時,可獲歡魚之樂:荊竹釣也可用於溝溪和稻田,釣者多為老人和孩子。他們插好釣竿後,便坐於榕樹下竹叢邊,納涼聊天,或祖孫玩耍,盡享天倫之樂。

“侗不離魚”的重要內容還在於食魚。魚菜做法主要有三:

一是醃酸魚。除內臟、洗淨後將魚放入缸中醃製。即把魚一層層擺放缸內,每層魚上面都要撒放食鹽、香料、料酒、辣椒粉等,每二三層要鋪竹(木)板,然後用石塊壓好,直至滿缸,再用塑料布密封。醃製時間為數月、一年或數年,取食魚香四溢,鮮美無比。

二是火考魚。魚淨膛後,切成片穿在竹籤上,再擦油,撒鹽,加香料,辣椒粉,而後燃起柴火燒烤。烤魚片是野外勞作午餐或野餐的佳餚,香辣可口。

三是嘴吹魚。這是侗族人獨特的烹調發。將500~1000克重的活魚去鱗洗淨,用粗竹籤通順排泄孔,再把細竹管從魚口插入咽部、腹部。以嘴吹氣將內臟排出體外後以水灌之沖刷趕緊(切勿開膛破肚)。而後再灌入食鹽、香料、辣椒粉等調味品,下鍋油炸即成。嘴吹魚色鮮肉嫩、香辣可口,是款待貴賓的侗加名菜,可謂侗餚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