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讀競技釣混養比賽的技巧

釣混養比賽難,它到底難在哪裏呢?其實是由於混養魚種相對多,魚體大小不一等等原因造成的。這裏面就牽扯到線組的搭配,用餌,用標等一系列問題。要參加一場釣混比賽,首先必須弄清楚池子裏有些什麼魚種?各魚種所佔的比例是多少?各魚種的大小和大小的比例。

弄清楚這些問題後就要決定自己要攻擊的目標,一般來説是攻擊池子裏密度大的魚種,然後就此魚種的大小比例來決定線 組的粗細、鈎子、浮漂的選擇,餌料味型的定位。釣混不可能鯉、草、鯽、鰱通殺,大小魚兼釣。

一、如何做好釣混養的方方面面

對於混養,經過幾年的浮浮沉沉,在很多時候它都成為我取得好成績的絆腳石。但隨着不斷的總結,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越來越愛釣混養(有挑戰性啊)。真的是:想説愛你不容易,想説恨你更不容易。

以下就我個人對釣混養技術方面的理解作些不成熟的歸納對於混養,經過幾年的浮浮沉沉,在很多時候它都成為我取得好成績的絆腳石。但隨着不斷的總結,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越來越愛釣混養(有挑戰性啊)。真的是:想説愛你不容易,想説恨你更不容易!以下就我個人對釣混養技術方面的理解作些不成熟的歸納。

1、首先,餌料的味型和狀態要找準:

各位釣友知道,餌料的味型錯了意味着什麼,要麼浮漂沒有動作,要麼動作綿綿無力,只是偶爾釣一條或者掛一下魚。如果魚的密度不大的話,乾脆沒動作,直接抬滑竿——這是餌料的味型不對的表現了。

過去,很多釣友都認為釣魚餌料是狀態第一,味型其次,其實不然,狀態只決定魚吃食時入口的好壞,狀態好中鈎的機率就高,反之亦然。而餌料的味型卻決定了魚吃不吃,喜不喜歡吃。

餌料的味型大致分為:腥、香、腥香。腥有鮮腥、臭腥、植物腥等。香有植物香、香精香。腥香則是某種腥物質和某種香物質以一定的比例混合。鮮腥和植物腥適宜於體型較大的魚,臭腥適宜於幼魚。植物香適宜於體型較大的魚,香精香適宜於幼魚。而臭腥和香精香發窩較快,鮮腥、植物腥和植物香發窩較慢。

找準餌料的味型即是找對魚習慣吃的食物的味型,具體的是屬於哪一類腥,哪一類香,或者哪類腥與哪類香混合。只要找準了味型,可以説在混養上已經成功了大半。這也就是為什麼釣混養的時候原塘飼料非常關鍵的原因了。

一般做法是用正確的原塘飼料為主,適當的添加一些同類味型的魚餌或者添加劑作適當的提味即可。沒有原塘飼料的塘一般用當地的主要農作物的味型(例如:該地產小麥,我們可用萬能誘等麩類餌)。

餌料的狀態大致分為:鬆、黏、軟、硬、比重(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顏色、(顆粒的)粗細(粗細只是相對的)。

我認為餌料的狀態是在找準餌料的味型的前提下進行的,如若餌料的味型不對,花大精力去調整餌料的狀態只可能是事倍功半。當然也不是説餌料的狀態不用去琢磨,調出一個好的餌料的狀態也是釣好魚必不可少的因素。

釣友大多知道“霧化”,實際上霧化分兩種,一種是餌料爆裂掉顆粒、掉渣子(以浮為例);一種是餌料層層剝落後稀釋如霧狀。前者是餌料的粗顆粒成分引起的,後者是餌料的細顆粒成分造成的。每一款餌料(調好以後)都有這兩種霧化的成分,只不過兩種霧化的比例可能不同而已。

知道了“霧化”,就可以知道“鬆”的餌料霧化快,“黏”的餌料霧化慢;“比重”大的餌料霧化後散落成分下落快,“比重”小的餌料霧化後散落成分下落慢;和得“硬”的餌料霧化較快,和得“軟”的餌料霧化較慢(這裏的“硬”和“軟”是相對的,不是極端的過“硬”[俗稱‘鐵’]或者過“軟”俗稱‘稀’)。

調餌料的狀態主要是為了更好的適宜於魚吃食,吃得舒服。一般來説,體形偏大的魚喜歡粗顆粒,幼魚喜歡細顆粒。粗顆粒的口感沒有細顆粒好;“硬”的口感沒有“軟”的好;“比重”大的口感沒有“比重”小的好;細顆粒留魚性沒有粗顆粒好。

於是我們有了一條思路:生口大魚粗顆粒餌,小魚細顆粒餌;魚少偏黏軟,魚多偏鬆硬;滑口魚餌料顆粒要偏細、偏黏軟、比重偏小。魚對顏色有偏好時可加入相應的食用色素。

2、其次,釣組的搭配要合理:

所謂釣組,顧名思義就是釣魚硬件系統的組合,在此,我們可從釣竿、釣線、浮漂及釣針幾大部件入手來了解它。

釣竿:長短決定釣遠近;硬軟決定釣快慢、控魚的難易。釣手疲勞程度受限於釣竿自重、長短、硬軟。

釣線:線徑粗細決定承受拉力值的大小、釣線的硬軟、浮漂信號的弱強;釣線的比重大小決定切水的快慢。

浮漂:形狀決定線組下落的軌跡,大小決定線組下落的快慢、信號的弱強;示標的可視程度決定釣手觀漂的難易。(釣混養建議用長腳長尾短身漂。)

釣針:釣針的材質及製造工藝決定承受拉力值的大小;釣針的大小及自重決定魚入口的難易;釣針的形狀(釣混養建議用關東、袖型鈎)決定刺中魚的機率(同時也受釣針的大小制約)。

一般來講,魚相對較小,魚多,生口則用短硬杆,稍大一點的釣線、浮漂和釣針;魚相對較大,魚少,魚難釣則用長軟杆,偏小一點的釣線、浮漂和釣針。

例:2002年成都光威釣王杯預選賽規定5.4米內用杆,我用4.5米3H杆1.0#主線0.8#子線袖6#鈎4#漂拉餌釣2兩左右鯽魚16KG得一分(大多數人用5.4米釣)。2006年昆明釣魚人杯釣賽,規定4.5米內用杆,我用4.5米插節杆0.6#主線0.3#子線袖3#鈎1#漂搓拉結合釣得2兩左右鯽魚4尾,6-8兩鯉魚2尾得一分(大多數人用3.6米釣)。

3、最後,釣法運用要正確:

“釣法”這個話題很大,它是在平時學習積累的基礎上提煉得到的一些釣魚思路、小技巧以及應變。在很大層次上它決定於準備工作。當然,主要釣魚思路是在於對魚情的認識上。魚情認識對了,釣組自然就用得對了,思路基本也就定了。

比如説魚情(以對象鯽魚為例)為100-300克每小時100-200尾左右,那麼釣組應是:釣竿就應該是3H左右,主線0.8#,1.0#,1.2#左右(稍比杆短些利於飛魚);子線0.4#,0.6#,0.8#左右,鈎在袖4#,5#,6#左右,浮漂應用偏大的硬尾,拉餌為主,刮魚器要偏硬一點。

思路應是:硬杆大鈎粗線釣浮為主(水淺可能釣底)。如果是生口魚,那麼可能快不了很久,主線就應該選0.8#,剛開始時子線選0.8#,鈎選5#,6#飛魚;當發現魚慢了時,不要比賽中更換主線,直接換子線選0.4#,0.6#,鈎選4#下抄網。

如果是經常釣的“老運動員”,速度不會有太大變化,則主線就應該選1.0#,1.2#,子線選0.6#、0.8#,鈎選5#,6#飛魚。當然,也不是千篇一律,任何做法只要有利於在固定的時間內釣上更多的魚就是好方法。

同理,在釣混中要認識清楚各種魚類的大致比例以及大小,選擇較容易釣取且有一定分量的魚類為主攻方向,在有可能兼顧的情況下釣取別的魚類比較有利。例如鯽魚很多而鯉魚不多的情況下,小鈎細線配上軟杆釣鯽魚為主,鯉魚上鈎仍可搏一搏,拿上來就錦上添花,拿不上來還有鯽魚保底。

反之,鯉魚很多而鯽魚不多的情況下,釣線和魚鈎應該稍大(最少要能承受遛鯉魚的拉力),而浮漂的大小和杆的軟硬則應根據上魚的快慢確定。在釣的過程中,打頻率、死守、上大餌、上小餌、拉餌、引逗、釣近、釣遠等等都是可以試一試的。

二、釣混養釣組的配置和應對

1、選擇適合魚情的釣組

我的處理辦法是取適中線徑的釣組,改以前0.6的主線為現在的1.0或0.8,支線換成O.6,這樣既不失其釣組的靈敏度,又不至於老切線跑魚。還有一個前提是,這裏的鯉、草魚最大也就是1.5千克左右,只要操作正確,是不全有多大問題的。

2、釣竿的選擇

採用一支中硬調釣竿,這種釣竿中段較硬,竿稍較軟,上大魚後很快就能將魚控制住,溜不了幾圈,就能將魚溜翻入護。還要強調的是最好選用一支3.6米的短竿,原因一是秋季水涼,魚會靠邊,二是短竿反應速度快

3、選擇餌料的適口性

我的做法是以該池塘中最多的魚為中心,就以鯉魚的喜好為主開餌。還有一種折中的辦法,向魚老闆索要些顆粒飼料用開水泡開,再有針對性地加上綜合性的商品餌,也就是根據季節和氣候變化.天熱加香甜昧.天冷加腥吞味。水温太低時,該用昆蟲類時就用昆蟲掛鈎垂釣。這樣才會有好的魚獲。

4、規範的操作

1、把握揚竿佳機 2、把握好餌料的軟硬程度 3、認真讀漂

三、釣混養魚餌多大合適

與釣瓜子鯽相比,釣混養的餌要大的多,除非是猾而又猾的魚,搓餌要大,拉餌也要拉的大。我認為,這是魚吞食餌料量有關。曾經在一個視頻資料裏看見過草魚覓食過程。如同煙盒般大小的一堆餌,大草魚幾口就吞食完了。搓大餌符合引、釣、留垂釣三大原則:按照引釣留三原則,“釣”要與“留”相結合,搓大是為了考慮“留”。留不住魚,就沒有了後邊的魚。

相信釣友們常説的,釣着釣着突然斷口了,這種情況餌料量不足,“留”不住魚是主要原因。由此,也產生了一個問題,搓大餌魚口變多了。搓大餌當然沒有搓小餌使魚更容易入口,這就需要釣手懂得放棄抓前邊的吃口信號,專門抓住後邊的真實進口信號。

也就是當浮標出現的第一、第二次下頓信號,無論這信號多少漂亮都要敢於捨棄不抓,專門抓第三、第四口,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抓住真口,完成釣獲。一尾魚被釣,此時窩底仍然有許多散落的餌,足夠留住別的魚。如果我們搓小餌,結果必定是另一種,釣獲一尾,別的魚無餌可食,離窩而去也。

這裏説的抓第三、第四口,與選用浮標、浮標調釣目確定存在必然聯繫。釣混養要用大號浮標,浮標調目一般在四目以上,有的甚至調五目七目。一顆餌重少則壓一目、多則壓兩目,沒有四目的剩餘空間,如何承擔餌的重量,又如何能讓浮標反映出準確的信號呢?因此,只要不是猾魚,釣混養餌要搓的大、拉餌也要拉大餌團就是這個道理。

詳細解讀競技釣混養比賽的技巧

四、競技釣混養的準備工作

競技比賽中的混養賽可以説是懸念最大的比賽了,也是對釣手釣技和應變很大程度上的檢驗。爽的時候一場下來整個百八十斤的不成問題,糗的時候經常是幾十分鐘的比賽下來一折就是一大片,集體空軍!要想打好混養賽,賽前的準備和賽中的應變都絕不能輕率。在充分的準備前提下,面對眼前的魚情及時應變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勝。

賽場中的魚情是必須要了解的,根據主辦方的提供資料,最好可以親自試試塘。塘中哪種魚多,各種魚的食性是什麼樣的,都要做到心裏有數。什麼魚多就定為主攻目標魚,然後賽中魚情確實變化時再考慮變換釣取對象。釣竿起碼要備三隻,一隻對付快魚的硬竿,可以選用南方釣羅非時候的戰鬥竿子。

還要一隻對付正常魚情的竿子以及一隻對付糗魚的軟竿。釣組準備要較釣鯽賽輕鬆得多。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賽前多備幾套大線絕對是有備無患的,子線要考慮到釣況正常時可以承受魚的拉力的號數,但相對這個級別上下浮動的號數也都要準備,一般混養賽的子線沒有釣鯽賽那麼容易纏繞,所以如果根據對魚情的判斷,線選的得當,很可能一場比賽下來幾乎不用換線。

不過選線的時候一定要把賽中儘可能出現的情況分析到位。鈎子的選擇也是如此,不同規格的都要用到,一定要做到有備而戰。混養賽的浮標只要是動作表現靈敏的就可以了,而且要體型健壯的,入水後迅速到底的是首選。當然釣大鯽的底釣和打浮的浮標也一定不能忘帶,混養賽很多時候是靠鯽魚拿分的。

準備階段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餌料的準備,混養賽的餌料真的太重要了,餌不對路,那麼很多時候都沒口,有口的動作也不會太好,經常會出現浮標抓不到真口,或是即使中魚後也會因為餌料不適口吃鈎不深而脱逃。體形越大的魚對餌料的記憶性越強,就越喜歡它生長期間所吃的原塘料,所以混養賽中原塘顆粒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不過現在賽事主辦方或是賽場附近的店發原塘料黑心財的也真不少。好多時候比賽前在賽場附近花幾十元甚至上百塊買到的那麼一小袋據説是原塘料的顆粒,真正比賽的時候還照樣是沒口,人家搞到真的原塘顆粒的頻頻上魚,看着心裏這個彆扭就甭提了。可以説真正的信息靈通買到真的原塘料那你就有一隻手抓住獎盃了。

從這點看來可以説混養賽實際上拼的是財力和路子。誰的路子廣,信息快,誰的money充足,誰就能搞到真的原塘顆粒,那贏的希望也就越大。而且這種情況在現今的混養大賽事中愈演愈烈。真的期望人們的素質逐漸的上去了,這種情況會盡快的消失。如果搞不到原塘顆粒,那麼餌料的準備就更為麻煩了,要考慮到所釣的魚種的大小,香、腥、清淡都要帶上。當然也別忘了帶上添加劑。

五、競技釣混養的賽場經驗

我剛接觸競技釣不久,但由於時間還算比較充裕,也參加過不少比賽,從中積累了一點經驗,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幫忙指出,促使上進!競技釣比賽中混養,感覺是懸念比較大的比賽,因魚種多,對釣手的釣技和應變能力具有很大的考驗。要打好混養賽,賽前準備後賽中的應變是必不可少的。

瞭解魚情,做出應變才能取得好的成績!賽前,首先要了解的是賽場的魚情。有些什麼魚,魚的比例如何,以及各種魚的食性如何等等!建議,什麼魚多就以什麼魚為主攻魚,如比賽中釣該魚實在不理想,再考慮其他做出應對!不能死等。釣竿,釣組,子線等等在賽前肯定是要充分準備的,魚類的記憶性很強。

他們喜歡吃長期吃的原糖餌料,因此,餌料的準備這一環是最重要的!餌料不對路,很多時候都沒口,即便有口,動作也不會太好,經常會出現抓不到口的情況。如果搞不到原塘顆粒,那麼餌料的準備就很麻煩了,要考慮到所釣的魚種的大小,香、腥,淡都要帶上,還有小藥等添加劑!

接下來,談談賽場中的應對:

到了賽場,就要為這次塘魚開餌了,第一場要搶魚原糖餌可以減少一些。30%-50%即可,魚的體型越大,則原塘餌的比例越要用到50%左右。因為大體型的魚對原塘餌的記憶性更強。然後就是魚情來添加相應的商品餌!一般我打比賽的時候會選擇誘釣分離,第一場餌料入水立即鬆散形成霧化,形成立體做窩。

釣餌則需要再誘餌的基礎上加些維持狀態的餌或是其他添加劑來增強適口性!或者可以用更多比例的原塘料配合一些誘魚性能好的商品餌做成母料,然後根據不同的場次魚口的變化來選用不同比例的母料,這是魚口一直不錯的時候選用的快速簡捷的辦法,(借鑑小風的一句話)第一場的搶魚也要考慮到小藥的使用,這種快速引誘添加劑在一定的時候還是有效果的。

開始比賽後,肯定是要先上大餌做窩的,然而做窩不僅僅是拋準就行的!僅僅是拋準的話,對於窩子來説是成功的,但是對於誘魚和引魚來説就是失敗的了!拋餌做窩,應該儘量落成一個扇型!扇形的中間要多打餌留住魚,兩邊和前邊分別也要打幾陀來誘魚,如果用打10陀做窩為準的話,釣點前面打2陀,在線入水漂還沒站立就抽杆,把餌料逗落。

然後釣點左右再打2陀。兩邊散佈的餌是為了引來自旁邊的魚,而且前幾竿完全可以在鈎餌未入水的時候抖掉鈎上的餌,在窩點前邊行成一條線,來引誘窩子前邊的魚。扇形做成後,中心一定要多打餌,形成中心窩。這樣高頻率拋竿才可以在別人搶走你釣位上的魚之前把魚留住。

在做窩的時候不要因為看到旁邊起魚就心慌,老老實實把窩做好扇形窩,絕對要比單一做窩能多釣魚!比賽就是這樣,有時候一條魚就相差好幾個名次,所以做好窩子引好魚是第一場成敗的關鍵。這種扇形的窩子可以很好的把魚留在自己的窩子裏,進來的魚一般就不會出去。

隨着做窩後的窩子中心處拋釣餌守侯,窩子中心點釣位的餌料越來越多,魚吃餌的動作衝散釣餌又散落在扇形的邊緣,魚進窩子來就是為了吃的,它往哪邊走都有餌,那它還會走麼?如果發現下面魚多卻不開口,那應該是餌料的問題了,換上一款輕淡的餌料試試!

第一場,看到有口就抓,這是為了熟悉這塘魚的吃口習慣,看看哪些動作能中魚,哪些動作跑魚,哪些動作吃的深等!釣上幾條魚後就會基本上掌握這個釣場中魚的吃餌習慣,也為後幾場的魚口變弱時看口和擇口做些比較和鋪墊!

第二場,原塘餌的比例就要增加了!如果第一場的口很好的話,第二場就按照第一場的配方就行了,只是相對增加原塘餌的比例就行!如果第一場吃口不好的話就只有再適當的加入些調整狀態的輔餌來保證餌的適口性或者加些有點有特殊刺激味道的東西!不過後者有點冒險!

後兩場,就不需要再大量做窩了。由於前兩場,池塘底部已經有厚厚一層餌料了,過重的餌料味道會讓魚兒們厭煩,不願開口去吃底部的餌料。這時候增加原塘餌的量就要逐漸增加了!可增加到80%以上!最後一場可增加到90%左右然後增加10%的調整狀態的餌料即可!

後幾場的魚有口也不會太大,所以線組,鈎子和浮標的號數都要降下來一些。

最後在比賽的時候,要沉住氣別看這相鄰釣友起魚就心慌,或者旁邊坐着某某大師,心態也是取勝的基礎!

六、混養池魚的分佈和吃口情況

喜歡釣混養池的釣友都知道,混養池與大物周旋和幾乎沒什麼手感的飛小鯽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享受。釣混養很刺激,更有一定的難度。餌料的搭配對路是獲勝的基本要素,但釣位選擇和主攻目標魚的確定,以及深入瞭解我們水中對手的習性和進食招數,這些因素也同樣關係着出釣的收穫和比賽的成敗。

現在大多數的混養塘都是鯽魚和鯉魚混合的池塘,也有部分池塘中夾雜着些草魚和鰱鱅。這些魚類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以及種羣之間的利益關係需要,使它們在水中的分佈區域會有一定的規律可尋。

正常無風的天氣,混養塘中的魚的分佈與它們的體型大小和食性有很大關係。鯽魚一般都在岸線曲折的近岸水域活動,這裏的食源相對較為豐富,而且地勢比較複雜,很利於它們生長和躲避天敵的進攻。

鯉魚則由於天性謹慎,會在距岸邊較為遠些的水域;又由於它們的體型較大,在水中運動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所以常會出沒在遠岸的淺水處。不過近岸的陡坡,也會讓它們感覺很安全,而且很容易捕食到岸邊落入水中的小蟲或是可以撿食掉入水中的草籽,這樣天然的有保護的“食堂”它們也會時常光顧的。

在這種陡坡近岸垂釣,有時2.7的短竿都用的上,更能領會近距離操控大物魚的樂趣。草魚雖然屬於中層魚,但是在大多數的時候還是位於所生活水域的中下層。並會因為食物和天氣等因素而出現在底部。鰱鱅的集羣性很強,而且羣體排斥外種魚也表現的很明顯,大多集結在水的上層。

生活在這種水層更主要的是因為它們的耐缺氧能力很弱,接近水錶的水層能為它們提供更多的氧氣。事實上鰱鱅這類魚的泳層是很亂的,在釣底時也能見到它們吃餌,表達在浮標上的動作和底層魚的頓口很相象。鰱鱅潛底的時候的一般都是深秋或冬季,要麼就是水中含氧較為豐富的涼爽天氣。夏秋夜釣,也會常在釣底的時候碰上鰱鱅進食。

由於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季風氣候顯著。我們出釣的天氣一般都是有風的居多。有風天水中的魚的分佈狀況和無風天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在魚的密度較高的水域,如果是連續的幾天都在刮同一風向的風,水中的雜物和浮游生物被吹到下風處,會在那裏形成自然餌區。水中的魚因趨食性會導致它們大部分集結在下風處。而且這種水域中魚的耗氧量是很高的,風吹動水面會給水帶來更多與外界的氧氣交換,下風處的高含氧量也是魚羣喜歡聚集的原因。

但也不是所有的魚都在下風口,大鯽魚在風天的偏位現象會比較嚴重。雖然下風的深水處會較多些,但是上風口處的淺水也常會出現集羣的現象。在這種高密度水域垂釣時候還要根據情況靈活對待,要注意到會有部分“游擊隊員”出沒在羣魚排列的圈外。上風處可選近岸水域,岸邊一米左右都可見大物。下風處的水被風吹動,撞岸折回,岸邊一定範圍內的水波動很厲害,這裏的魚則會比較靠近水的中央區域。

風天垂釣高密度水域的時候還有一個選點和選擇目標魚的依據。那就是風天水中的魚由於不同魚種的需氧不同,會大致上出現一個有趣的梯田排列狀態。這是一次在朋友家的魚類養殖碟片裏發現的。我的一個朋友家裏搞了二十多個高密度養殖塘,我很喜歡去他那玩,都是純生口魚,很練基本功的。

那次我在他的池子釣魚回來後看見他在看一部碟子,是有關水產養殖方面的。釣魚人對水下的世界都很好奇,所以我也坐了下來和他一起觀看。結果發現在沒投喂的時候各種魚的魚羣在水中的頂水流處(即下風水域)呈現一個比較規整的梯田狀。鯉魚處於隊列的最前方,然後在草魚和鯽魚的混合區。

而在它們的頭頂水域有不少的鰱鱅,並在鰱鱅羣的外圍有部分的草魚。這個魚羣帶很是整齊,我開始還以為是偶爾的羣魚集結排列成這種狀態的,後來又看了另幾部不同時期的養殖碟片,也在風天水中有暗流的情況下發現了相同的很整齊的魚羣帶,而且不論每種魚羣中具體有多少這種魚的個體,排列都會很明顯。

風不停的吹,水就不停的動,這樣水中的魚羣也是不停的變化的。風吹的久了,水中暗流不斷加強,隊列中的鯉魚有一部分比較“懶惰”的就處於掉隊的位置上了,也就是跑到了草魚和鯽魚隊列的後邊。釣這部分鯉魚應該説是有點困難了,但是颳風的天氣鯉魚處於水體中魚羣的最前端位置已經被我和很多釣手證實過了。

雖然下風處這樣,也並不能説上風就沒魚了,那裏也有魚,不過是體型較小的鯉魚和小鯽魚。魚和人一樣都是通過呼吸來攝取滿足新陳代謝需要的氧氣。小鯉魚和小鯽魚在上風口區域很少的溶氧量就能滿足它生存的需要了。

而且下風處大魚較多,上風口雖然食物相對少些,但這裏會使它們覺得比較安全。大魚就不同了,有風天它們會羣游到下風的富氧區和富食區。如果風很小的天氣,它們會時常躍出水面透氣!如果無風的天氣看到魚常跳出水面,那麼垂釣的收穫都不會太好。而有風天要想釣大物就一定要選好釣位,如果在上風的位置,那麼一定不要再等候大魚了,趕緊着手釣小鯉魚和鯽魚吧。

在魚密度不高的混養塘中,有風天一定要釣下風口,那裏是羣魚集結的地方。

為什麼在下風口一直是魚兒們聚集的地方呢?這裏除了上邊説到的下風處食物和氧氣豐富的原因之外,還因為魚類逆流而上的本能也會使它們在下風處集羣。風天水錶的水會和風同向流動,在撞擊下風口處的岸邊後會在水下行成與風反向的暗流。魚在水中長期的生活使它們養成了喜歡頂水的習慣。

不論是靜水中的暗流或是有水流的水域中,上流流下來的水中總是帶來大量的氧氣和食物,而且魚大多是喜歡清潔的,長期在水中生活形成的潛意識或説是一種長久流傳下來的生活本能使它們感覺上游的水源都是清潔的。

江河等自然水域漲水的時候,外界的大雨帶着泥沙流進來,會使得魚原本生活的水域變的渾濁不堪,突然看不清東西哪種生物都不會適應,魚也一樣,它們會馬上尋找清潔舒適的新生活環境。而魚兒如果選擇隨水流而下,會比較不好掌握身體在水中的位置,途中遇到危險的情況也很多,所以它們只有頂水到上游尋找潔淨的水域了。

也有一部分魚遊向上遊是為了繁殖後代的。無論是哪種原因形成的,逆流而上都是魚類在有水流的水域裏的一個很重要的生活特性。所以即使下風處食物不是很豐富,它們也會本能的聚集到那裏。

選位還要根據魚的洄游特性。任何水域中的魚都有洄游的習性,一般會比較喜歡岸邊曲折的水域。這種地方它們會覺得很安全,同樣浮游生物為了躲避天敵侵擾和風浪的撞擊也會羣集於此,這又為魚兒們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食物。水中洄游這一特性還會較多使魚遊蕩在水底深淺交界處,這裏對於它們來説是個可進可退的好位置。

氧氣不足的時候可以馬上到浮到淺水富氧處,躲避敵害和取暖時又可以潛入深水,而且外界因素引起水壓變化時它們也能隨意的改變水層來適應水壓不同對體內的鰾產生的影響。魚體內的魚鰾是可以通過充氣和放氣來調節其自身的比重,而使它們隨意的停在水中的任何水層位置的。

不過鰾的體積是受外界壓力的影響的,水壓變化後它們感覺不適,會馬上調整鰾的體積來適應。不過水壓的變化範圍在魚可以調節鰾的體積適應範圍內它們還可以應付,當魚下沉到過深的水域,到達了它們的“臨界調節深度”後,外界的強壓會使它們再也無法調節鰾的體積,即使拼命的擺動尾和鰭奮力向上遊動也無濟於事。

此時,魚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會小於自身的重力,於是乎,它就不由自主的一任沉落下去,再也浮不起來了,最終會因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所以太深的水域中很少有魚出沒的,只有可以通過調節魚鰾來適應那裏強大的水壓的體形很大的魚才會生活在那裏。

熟悉了魚類在水中的一些特性和在水中的大致狀況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它們是怎麼進食的。

常釣的混養塘中的魚的吃口當中,可以説比較經典的就是下頓,上浮下頓,上送三種(釣浮除外)。出現的最多的動作就是浮標的下頓動作了,在釣目少於調目的時候鈎餌在水下是雙離底或是一貼一離的釣靈狀態,這時出現的下頓動作會比較大,而且大多是魚吃餌的第一口,也就是魚感覺到水中的那團餌可吃以後的一個標準的吸餌入口的動作。

這一口釣起來很準也很爽,只要手疾眼快,抓的準,提竿及時,那這條剛吸餌還沒有吃到餌的魚十有九會中鈎的。釣目高於調目的雙鈎到底的釣鈍狀態也會出現下頓口,這種下頓也是有效口,只是由於鈎餌在水底受魚的吸力運動時產生摩擦力而使這個下頓顯得短促有力,並且因信號在水底彎曲子線上的消耗使得浮標反應出這個下頓比較小,如果抓得着這個動作那中魚率也會很高的。

如果沒有看清這個小動作,那馬上就出現下面要説的上浮下頓的浮標動作了。上浮下頓的動作一般都是在釣不靈不鈍和釣鈍的時候才會出現。這時雙鈎餌都觸底,由鉛墜和鈎在水下的狀態可以看做是近似三角形的穩定狀態。

當魚吃餌時,第一個小下頓口我們沒有抓住,這一吸餌,拉動了三角形貼進水底部分的一角,這時由於三角形的強穩定性,釣組下方的三角整體會立即出現暫時向上抬高的現象,這時浮標就出現了上浮動作,但是因為釣線都很柔軟,當吸餌的這個瞬間拉力在釣線上消耗盡的時候這個上升就不會再繼續。

而且這個浮標的上升只是魚吸餌拉動鈎子產生的,幅度的大小是由魚的體形大小和魚的體力大小來決定的。絕不是有些文章講到的,魚吃不進鈎餌只咬住邊緣產生的,如果是隻咬住了鈎餌的邊緣,那麼也不會中魚。

吸餌力使釣組整體向上抬高,魚會馬上感覺到口中有異物感,並立即轉身遊走;或是它們很喜歡釣餌時在吸餌後接着出現吞嚥,轉頭和調節身體平衡等一系列後續動作,這時拉扯釣組,線組由於整體平衡再次被破壞會出現馬上下頓或是繼續上浮這兩種動作。

上浮後出現下頓這種口抓起來中魚率很高,而且很耐人尋味。如果出現繼續上浮,那也就是第三種浮標動作了。上送的動作也是很常見的浮標動作,不過抓起來這種口並不容易,一般是要在上送停止的瞬間或是上送的幅度很大的狀況下才可以上魚。

也就是水下的魚真正在抬頭調節身體平衡的時候才會中鈎。這三種浮標動作在釣底部的鯽魚時出現的較為多些。鯉魚除了以上的這些動作外,還多出現黑標的現象,在釣靈敏的時候鯉魚出現黑標是因為第一個吸餌下頓動作和轉身動作的連貫性很好,幾乎看不出有什麼間歇性的停頓,吸餌就走,一氣呵成。

這是在鯉魚很喜歡我們的釣餌的時候才會出現的標象。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釣鈍的時候子線在水下彎曲的部分比較長,這樣吸餌動作被塘底產生的摩擦力消耗,在浮標上幾乎看不出太大的反應,而鯉魚在吸餌的時候也由於子線的彎曲沒有感覺到線組的拉扯力而比較安心的吃餌,吸餌後轉身或遊走而產生了黑標。

釣比較猾的鯉魚還會出現顫標的標象,浮標上下有節奏的顫動,這是鯉魚在嚼餌品味的表現,此時鈎餌已入口,提竿必中。草魚在底部吃餌的動作大多和鯽鯉很相似,但由於天氣和生活習性等諸多因素,草魚很多時候會出現在半水的位置,而且接口比較多,所以在釣草魚的時候要注意儘量不要打滿竿,避免釣者被草魚的接口打的措手不及,而產生人魚拔河。

鰱鱅濾食餌料這點已經被廣大釣手所認可。它們在吸水的同時通過鰓耙的過濾把食物留在口中。只有在吸進鈎子的時候浮標才會出現幅度稍大的下滑動作。但是在天氣較涼的時候它們潛入水底時的攝食就和鯽鯉很象了,反應在浮標上也是一頓或者黑標。

而且在餵養塘中還也會養成吞食顆粒的吃餌習慣。我們一次在一個高密度池塘垂釣,那裏的鰱鱅不是濾食,而是和鯽鯉一樣的張嘴吞顆粒,接口頗多。一開始我們還以為僅是巧合釣到的鰱鱅,結果後來隨着鰱鱅的聚集成羣,都是即將到底的接口,而且動作很大,完全和鯽鯉沒有什麼區別。事後分析,很可能是由於塘中魚的密度較高,濾食的鰱鱅很少能吃到餌料,而為了生存就養成了和鯽鯉一樣的接餌習慣,直接吃進顆粒也不足為奇了。

混養塘中由於餵食的時間比較固定,所以在餵養時間前後水中的魚會有個吃餌的高峯期。這個時間段裏,幾乎就是浮標翻身就有口,而且幾乎不用怎麼做窩,水中的魚對餌料撞擊水面所發出的聲音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條件反射,聽到那種悦耳的聲音就會以為開始餵食了。所以在混養塘中垂釣掌握這個時間段很重要,而且在這進食高峯期間要勤拋竿,儘量打快魚。

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是這樣,身體感覺不舒服,進食都會受到影響。氣壓不正常的時候混養塘中的魚的吃口也不會太好,本來是很有力的下頓變成了一目半目的慢慢下蹭。這時水中的它們不是不吃餌,只是由於身體不適,有些厭食罷了。

吃的很少,而且吸餌變得很無力,吃餌後的抬頭轉身等動作也都很緩慢,這種天氣我們只要適當的把手中的武器變“精”--細線小標小鈎小餌等一系列的改變還是會讓我們看見舒服些的魚口的。

混養塘中的魚情很是複雜,而且極為多變,各種魚的羣體之間會劃分一定的界線但又有一定的依賴互補性。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垂釣時只有洞察它們在水下的分佈以及進食的狀況,才能根據當時的釣況做出明確的判斷。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首先根據釣位決定今天要釣什麼魚,如果你的釣位裏沒有所要釣的大物,那只有轉攻小體形的魚了。

這點在競技比賽中表現的尤為突出。雖然你釣鯽魚趕不上人家釣鯉魚,但是如果抽到上風位那只有認命了,轉攻小鯉魚或鯽魚,看看能不能用快魚來彌補重量上的損失,塘中有鰱鱅的話還可以考慮轉攻鰱鱅。確定了主攻目標魚後再根據魚的生活習性來選擇要釣遠還是釣近,並着手在餌料以及釣具上做相應的變化去應對,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釣好混養塘。

七、競技釣混養常見魚情和應對方法

入水即化是説,手上餌、拉餌在丟鈎餌入水後即開始融散,入水不化是説,鈎餌入水後逐步融散,在一段時間內融散。概括起來,就是餌入水後化的很快與較慢,也就是入水即化和餌團融散需要一定時間。按照鈎餌入水後融散時間的長短細細分之,就有快、尚快、慢。餌在入水後融散的快與慢都有用,融散快的應對快魚,融散需要一定時間的應對慢魚。

實踐增多了,人們就發明了,對付水錶層魚,也就是拉餌打浮餌要融散的快,鈎上有稍許殘留即可,打底的餌搓餌入水後,餌粒融散所需要的時間怎麼也需要三十秒,或者更長的時間,對付雜魚鬧窩、猾魚用粘不拉幾的粘餌。引魚時間段的餌最好是入水離底三分之二開始融散,然後形成上尖下大寶塔狀的霧化區,或者鈎餌到底後逐步融散成一個隨水流運動方向的霧化區。為了引魚,餌需要一定的融散程度,為了更好的留魚,餌料中不能沒有粗顆粒。

無論是入水即化,還是入水不化的依據當然是具體魚情,究竟靠什麼來實現呢,主要是開餌時的手法,其次是餌的成分搭配。餌水比例恰當的前提下,攪拌次數對餌的融散時間影響最大。攪拌不夠餌團鬆散,無法成型,餌料成分相互分離,鈎餌到達水底鈎歸鈎是餌歸餌,相當於只撒餌餵魚。

攪拌過頭,餌團成塊死麪一團,攪拌恰當,粘散適度,垂釣才能得心應手。我認為,學習開餌先從攪拌過頭開始比較好。攪拌不夠是大多數容易出的錯,攪拌不夠,各種成分相互分離,餌隨鈎下水,到底不知道還有沒有餌。在野外,在魚索餌不夠積極的競技池融散過快的餌可怎麼釣魚。學會對餌團物理狀態的檢驗。

小小餌盆大家都有,無論是搓餌、拉餌在開釣之前在小餌盆裏做個小實驗,便於把握餌融散的大致時間。

不要被高手從來不檢驗的假象所迷惑,他們所以不檢驗是因為在家裏已經檢驗過,或者他們開的是一把非常熟悉的餌而已。釣混養經常遇見的情況有:

1、生口魚,吃口兇猛。但隨着比賽進入第二輪,魚的攝食受回放魚的驚嚇、魚爭食過後的影響,呈現逐場減弱的一般性規律。當天比賽第一輪的魚情往往是相對比較好,吃口都還正常。

2、挑食的魚情。這類魚對餌料的味、狀態有固定的攝食選擇。因此,餌料對路與不對路相差極大。這是餵養魚池特有的魚情,若想在這樣的魚池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只有通過試餌找到對路的餌料。

3、厭食和謹慎攝食的魚情。這類魚池的魚由於釣的人多,大多食量充裕,吃食倦怠,因為反覆被釣,魚在覓食過程中常處於小心謹慎的狀態,在魚池內的活動也是慢條斯理,被釣中以後體力遠不及野生狀態下的魚更有衝撞力。

應對:對付生口魚,也需要選擇有針對性的餌料,在餌料味的控制問題解決以後,通常的應對策略是,搓大餌布窩,拉大餌釣之。對付挑食的魚情,仍然要在賽前餌的準備上下工夫,該找餌的還得找,該試餌的還要試,具體是在尋找主料、主料的利用和如何保證不影響主料味道上下工夫。

挑食的魚基本不吃你引逗的套路,但利用拉餌霧化引魚,搓粘餌釣之不失是一種好辦法。對付厭食和謹慎攝食的魚,用原塘料布窩,清淡餌釣之是通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