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華垂釣大師談競技釣鯽魚

韓建華,北京人,1961年出生,高中文化。自由職業,先後經營過餐廳、美容院、汽車裝飾等,後來創建了華洋兄弟釣具行和華洋兄弟俱樂部。靠着俱樂部這塊陣地,多年來,他邀高手競釣,同大師過招,在不斷積累中增進技藝,一招一式不失大師風範。

韓建華垂釣大師談競技釣鯽魚

自1993年起,他靠勤學苦練,博聞強記,在技術自成一體的同時練就了一套識魚辨口的本領。進入新世紀後,他先後獲得過2004年宜春“水峯杯”全國釣魚大獎賽第2名、2004年“海獅杯”全國釣魚邀請賽冠軍和秦皇島“綠島莊園杯”釣魚大獎賽冠軍:並在第一和第五屆“光威釣王杯”北京賽區的比賽中獲得第1名以及第4屆“寶飛龍杯”全國PK大獎賽冠軍、中國釣魚網排名賽第1名;今年又奪得了北京“中勝杯”釣魚大賽冠軍。

問:一般來説,競技釣魚都是先搓後拉,因為不管釣快魚還是釣慢魚,引魚是第一位的。可是您很少用搓,不管釣底、釣過程、打浮,自始至終都是拉餌,難道就不考慮引魚嗎?

答:競技釣魚的魚情是特殊的,專為比賽而設計,對象魚具有密度高、泳層厚、規格統一的特點,因此線組、鈎、標都可以預選設定,不確定的是餌。混養魚以養了一年或兩年的魚為主,由於餵養時間長,魚對飼料構成,包括顆粒的大小、軟硬、味、色已經習慣了,所以以原塘顆粒對應魚的食性,以釣組的靈與鈍迎合魚的口型和攝食特點,這樣就形成了專攻某一魚種的基本策略。

釣快魚用拉餌是為了搶魚,但快和慢又是相對的,一小時釣100尾是快,200尾也是快。同池競釣,別人釣200尾,你釣100尾,但技術上看不出高低,都是一樣的拋鈎提竿,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主要有這樣幾個:

1、引魚滯後,光顧釣不顧引,經常出現一段時間瘋咬,一段時間又沒有口;

2、線組的運動偏離魚的行為路線,造成有一口沒一口,信號出得太早鈎不住魚,空竿多了就放慢了速度;

3、釣餌不對魚口,包括味型、大小、輕重、鬆黏只能被一部分魚接受,不能被所有魚接受;

4、魚情變了而釣手還沒有感覺到,仍沿用上一場的經驗指導比賽。

對此,我的做法是:

釣慢魚搓餌為主。但慢不是等魚咬鈎,而是慢中求快,積極尋找和發現釣快魚的機會。例如像秦皇島這樣的專業競技塘,混養以大鯽、鯉魚為主,由於90%的魚都有了咬鈎經驗和被魚鈎刺傷的經歷,在食的誘惑下雖然聚窩很快,但咬鈎極輕,用搓餌必須放過第一信號抓第二口。

然而拉餌就不同了,如果仍以搓餌信號抓口,放棄標尖下蹭半目或一個黑格的小動作就等不來第二口了。其實,除了節省裝餌時間這個看得見的作用外,拉餌更主要的是迎合魚口,在傷嘴魚吸不進重餌、大餌的時候,輕餌就容易吸入了。另外,拉餌還可以調動和改變魚的泳層,把本來底攝的魚逐步引離水底。

搓餌釣底時經常會遇到魚吃抬頭餌,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隨着釣餌的散落、積聚,其中比重輕的部分因魚的攪動形成底浮狀態。於是一些爭不到沉底餌的魚就放棄底攝,在離底5~10釐米的位置上攝食底浮餌,如果此時連續地有餌自上而下,魚會循着釣餌的下沉軌跡節節上升。

這樣,魚從1.5米水底上浮50N100釐米,水線相應縮短,對於爭分奪秒,一竿節省1秒鐘,10竿就能多上一尾魚的比賽來説,就成了羣相仿效的技術。再有,拉餌輕,同體積相比,拉餌只有搓餌的1/4—1/3的重量,並因其具有鬆散、剝落,幾竿後就形成懸浮狀霧化餌區的物理特徵,這樣十幾二十竿之後就形成一個垂直的管狀霧區。

對於鯽魚,特別是小鯽魚來説,就形成了聚窩快、見餌就搶的行為特點。拉餌釣快魚就是利用了鯽魚的這一特性,變底層攝食為離底爭搶。

問:同樣是拉餌釣快魚,為什麼北方釣手到南方或南方釣手去北方成績就差了許多?

答:拉餌看似簡單,但作為戰略的拉餌和作戰術是不同的。前者重味型,後者重狀態。如賽前允許試塘的釣場,試釣以尋找魚的嗜口性為主,以此確定釣餌的味型。不過,不管是偏腥還是偏香,還有味重和味淡的比較,這樣經過2—3次試釣確定了,比賽就不變了。然而,有時候試塘得到的魚貪腥(香)印象到比賽就變了。

例如第一場用濃腥餌釣得很好,可是第二場魚對濃腥有了戒備,特別是嘴上受了傷的回鍋魚,雖然聞腥就來,卻觸餌即放。此時釣手的應對之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魚口變化還不明顯的時候繼續用腥(香)餌,但不用濃腥(香)而用淡腥(香),即在招魚的同時改善釣餌的昧感。

二是改善釣餌狀態,增強釣餌的適口性。傷嘴魚的特點是吃口輕,如第一場魚訊是抬標1目和下挫1目半,第二場的動作幅度就只有半目或一個黑格,第三場更是輕得只有一條黑線了。河南釣手總結的釣3目一線,就是指釣猾魚。

然而拋鈎就有口説明魚對釣餌的趨性不減,之所以魚訊變弱是因為傷了嘴的魚張口小了,其涉及的可能是釣餌太大、太重,也可能是魚離底或者釣餌霧化過快。釣魚人把這種魚稱為半猾口。然而具體魚情不同,如果是一觸即放,待一會兒再來第二口,則要增強釣餌的持鈎性,比如拉小球或拉餌後再將餌輕輕捻一下;

魚頻繁觸餌而信號不規則,説明釣餌的適口性欠佳,如前面所説的濃腥(香)改淡腥(香),腥香結合,甚至無味都是由嗅覺刺激逐漸調整到味覺刺激為主。如果調整味型也不起作用,那説明魚的咬鈎是一種本能行為,此時就只有搓沒有味道的小白餌了,目前流行的淡味果凍拉餌也可以歸為這一類。

對於適口性,不能只從味型上去理解,還應該包括釣餌的物理狀態、線組以及浮標在內。例如,拋足線還是拋八成線、九成線,不僅決定了浮標的翻身快慢,還左右着釣餌的運動狀態,並由此主導或迎合着魚的攝食方式:三是調整釣棚。搓餌適合底釣是由釣餌的黏、大、重以及釣組的鈍決定的。拉餌鬆、小、輕,從入水到浮標定位至少失去了一半重量,釣組顯得靈敏。

釣魚人都知道,搓餌釣底魚咬鈎穩,動作規範。這是由釣餌貼底溶散,魚只能自上而下和貼着水底咬鈎決定的。拉餌從入水開始就在不斷溶散,一旦形成霧化魚就離底了。這樣魚就有了自下而上,俯衝釣餌和昂首咬鈎的機會,魚訊的不確定即由此而來。然而霧化不是一個層面而是立體的,從水皮到水底到處都有,呈不均衡分佈,至於魚聚在哪個層面釣魚人看不見,只能在不斷地拋鈎中尋找魚層。

拉餌出現之初釣魚人比較盲目,不管魚離底與否,以引魚為目的都是前半程無魚,後半程瘋咬。現在則是先拉後搓,講究均衡上魚,不管魚的大小釣快魚都是搶,就是底層有魚也不會堅持搓餌,特別是魚來回放的職業池塘,魚口輕,搓餌吸不進嘴,只有拉小絨球才能奏效。

以上只是拉餌的一般規律,具體於不同的魚情、水情拉餌要有變化。例如上海小崑山的魚喂菜籽餅,北方喂豆麥類飼料。同樣拉餌,上海要用大香,魚上鈎慢的時候要加“藥”,而北方只要找準原塘顆粒就不會輸。在上海,我雖然試釣了一個星期,但不同釣位的情況沒有明顯差別,可是比賽就不同了,邊位釣得好不等於中間位也能釣好,其原因是忽略了環境對魚口的影響,説到底是沒有真正瞭解魚的嗜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