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活動中各種的“結合”如何運用

釣魚過程中的結合比比皆是,但如何結合是既有一定之規,又不能死守着規矩不變。大凡釣得好的人都是在結合部上有所領悟才獲得成功的。

釣魚活動中各種的“結合”如何運用

關注結合都是因為這樣一些原因:鍋狀水底,淺則少魚,深又不達,竿長莫及,只能釣不深不淺;就一支浮標,魚情複雜,信號不規範,調靈了不行,釣鈍了也 不行,只能釣不靈不鈍;窩子裏有魚是肯定的,但不咬鈎,遠處有魚不知道何時進窩,釣這種魚就是窩裏窩外,釣餌區邊緣;霧化誘魚,可是上有白鰷下有小魚,釣 鰱鱅就是半水,釣不上不下;魚情難測,有吃腥的,有貪香的,哪一種餌都有偏頗,所以有腥香型魚餌,合二為一也是結合。

一、長短結合,參悟鬧中取靜。

比賽對竿長的限制非常嚴格,規定5.4米以下,很少有人用4.5米和3.6米,用足竿長的原因很簡單:邊上鬧,魚趨靜,都在中間。可是釣羅非魚、釣混 合魚就有了變數。秋末,早晚涼、午間熱,陽光充足,日温差9~12℃,淺水區升温快,羅非魚的趨温特點決定了它入淺,所以在5.4米竿咬鈎趨少的時候,換 3.6米竿釣近、釣邊、釣淺,會釣得不亦樂乎。

“線長不得超過竿長30釐米”是通用規則,一般來説釣手都會用足30釐米,但首場結束,魚倒回去了,情況就變了。此時,聰明的釣手會從魚情的變化上得到兩種啟示:

1、是魚在原釣點前方, 拋鈎到不了的位置,誰手臂長、身探得出,誰就佔先,儘管只拋遠了20釐米,卻多了1/4的咬鈎機會。所以精明的釣手得到第二輪的抽籤結果後,會打聽前一輪在這個釣位上的釣手是高還是矮,以及用沒用足釣線。你短我長,你近我遠。

2、是放回去的魚狂躁亂竄,對其它魚產生影響,而不受影響的就是池塘兩頭,即所謂大邊,此時無須釣遠,前一位釣手如何釣的就如何釣,遠屈從於靜。釣混 合魚的比賽另有一種情況,就是竿長不設下限。如果釣手機靈一點,在全場用足竿長和線長而鯉魚極少咬鈎的時候,不妨換短竿,釣近,鬧中取靜。還有,鰱魚怕 鬧。

當無數的釣鈎和釣餌都砸在同一位置,用5.4米竿已釣不了幾個鯉魚和鯽魚的時候,只要水的深度合適,用3.6米就近釣鰱是一着穩招,甚至鯉魚也可以這樣釣。人鬧、鈎鬧、魚鬧,不鬧的地方藏着勝機。

二、誘釣結合,看準了就簡單。

競技擊底用25~30釐米的長子線,是為了探測魚的泳層變化;打浮用10~15釐米的子線,是要排除不實魚訊干擾。野釣魚情不同,密度低,底層魚浮不高,上層又是小魚,所以子線不長不短,20釐米左右。

競技用霧化餌,重視味型,還強調味感刺激,是因為釣時有限,不這樣就不能把魚引來。野釣魚情複雜,對象魚模糊,而且時間長,不爭朝夕,把握的是機會。顯然,前者的誘釣兼顧與後者是不同的,前者強調連續性,後者是階段性。

誘和釣哪個重要?

打個比方,吃米飯和吃饅頭是不同的習慣。但3天沒吃東西了,你還會堅持吃什麼嗎?魚也一樣,食物充足的時候,它會選擇;食物少了就不挑剔了。誘釣合一的商品餌同樣有誘和釣的區別。什麼情況下主誘,什麼情況下主釣,雖然釣餌還是那個釣餌,判斷準了,魚就釣順了。

三、搓拉結合,高手也有臭招

有人説釣魚是三分釣技七分釣餌。如果只看釣餌的味、色、覺而忽視它的形狀,那就錯了如何養花,因為魚最終接受的是能引起它攝食反應的東西。所以有搓拉結合,因為魚接受一種狀態而警覺另一種狀態。

過去有個説法,調4釣2,搓餌釣底是基本功,現在多了一項,拉餌也是基本功。雖然有人説,搓和拉是兩種不同的流派,因為搓餌和拉餌都可以釣底打浮。事實是拉絲粉的長短影響魚餌狀態,也影響魚的吃口,另外如信號誇張卻釣不上魚也不全是浮標原因。

對於模稜兩可、搞不清真假的動作,處理方法是:

1、用一竿搓一竿拉比較餌重引起的釣組變化在浮標有哪些不同的反應;

2、比較連續拉餌和連續搓餌在浮標有哪些是相同的反應,以此斷定魚的吃口;

3、搓拉大餌和搓拉小餌在浮標動作上有哪些區別如何養花,從個人習慣和視力上尋找吻合之處。

釣技,説白了就是通過適當的漁具、釣組讓釣餌被魚接受,並順順當當地吸到嘴裏去。從這個意義上説,高手臭招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即利用了釣餌的可塑性而忽視了支持釣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