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域下的釣法選擇與運用

手竿有多樣不同的釣法,各具優缺點,適應於不同的水情魚情,沒有任何一種釣法是萬能的,針對不同水域環境選擇適當的釣法,是作釣成功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在野釣環境下,各水域情況千差萬別,採用恰當釣法更顯重要。

所謂野釣環境,其實應該包括那些有人承包、也投放些魚苗、但養殖密度不高、不投喂飼料的魚塘、水庫、湖泊,允許釣魚,收費也比較低廉,有的讓釣養殖魚種,有的則只讓拿走非養殖魚種,它與純野生水域有很多相似之處的,可以一併考慮。

本文僅想針對靜水水域而言,流動水體當流速較緩時則可以視同為靜水水域走流看待和處理,當流速比較快時採用手竿加浮漂作釣並不是很合適的,能夠用來應變的方法也少,多采用繃尖釣或磯竿、海竿釣等無漂釣法,就暫不討論了。野生水域手竿針對最多還是鯽魚和鯉魚,主釣草、青、鯿、鰱鱅的機會少見,拉白條、翹嘴就是另説了,而作釣黑魚、鮎魚之類的肉食性魚類,各地都有很多特色釣法,並非一定要用到手竿,也非手竿中的主流玩法,也不討論了。

野生水域與黑坑、競技塘相比有其不同特點,往往或小雜魚多,或水草多,或魚種多,或幾種情況兼備,水深、地貌也千差萬別,各具特點,作釣時有針對性地選擇釣法和進行一些靈活性的改造是成功的關鍵。

一、長竿短線七星漂朝天鈎釣法

這種釣法原流行於江淅一帶水網地區,現在全國各地都很常見了。適合於1.5米以內水深,在水草、障礙物多的釣點是最佳的釣法。

“七星漂”泛指散子浮漂,未必一定是七粒,根據需要可多可少,因為貼在水面,觀察起來不如立漂方便,但因為整套線組自重小,朝天鈎墜子又直接焊於鈎上,等於子線長度為零,靈敏度其實是最高的。魚餌在鈎上方,目標明顯,又不容易沒入淤泥和碎草中,有其明顯優勢。作為一種變通,也有采用普通魚鈎、在鈎上方3、4釐米夾一小鉛、調到浮力與重力平衡或重力略大的狀態,相比於朝天鈎有更好的入口性,但抗水草干擾的能力就有所下降。

不同水域下的釣法選擇與運用

台釣的優勢在於餌料的霧化散落、誘釣合一,但粉餌是特別招小魚的,傳統釣法往往不採用粉餌,優勢反而在於抗小雜魚能力強。小魚較多的場合,應該用酒泡小米、玉米糝、大米和豆餅塊、紅薯塊等少含粉狀物的窩料,釣餌採用紅蟲、蚯蚓、小蝦、蛆、飯粒、加糖加香的白麪團等,如用商品餌,則應加點粘粉,打揉得很軟粘,釣大魚還可以掛玉米粒、紅薯丁等。釣餌無散落物,就沒有誘魚的餌料持續補進窩,所以傳統釣最重要的是及時補窩。看過很多人釣着釣着就斷口了,不知是不懂、還是懶於及時補窩,等魚散了、沒口了才想再打點窩料,等於是重新誘魚,耽誤了時機。補窩最好是用打窩器,不驚魚,如果沒準備,把小米摻在商品餌中搓大餌在鈎上抖落窩中也是一法,只是會多引來些小雜魚。如果小魚鬧得輕,則可以採用蘸餌來增加誘魚,也起了到補窩作用,這時採用有所霧化散落的商品餌也是可以考慮的。

這一傳統釣法也是可以視水情魚情加以改造的。比如草窩比較稀鬆的地方、干擾不大時,也可以借鑑台釣雙鈎組合,增加中魚概率和誘魚效果。朝天鈎也並非必須配七星漂的,改用短立漂則浮力更大,相應需要在魚線上加鉛配重,下降就更快,效率更高,在水比較深時更應如此,當然靈敏度會有所犧牲,但是值得,在草洞比較寬或水面無水草干擾的場合採用短立漂也更便於觀察,作釣輕鬆很多。七星漂的選用也有技巧,象青島沿海地區野外常遇風力較大的時候,要用大鉛大漂才便於把鈎餌遞到草洞,這時可以使用在漁具店能買到的大顆粒的成品泡沫散子浮漂,穿上十幾粒作為浮漂,還可以用下大上小的搭配運用來增加靈敏度,都是一種靈活運用。鉛墜也可以分解為上下雙鉛以增加隱蔽性。方法很多,視情況而變化。有些地方還有采用十幾、二十米的超長竿,用包食釣,效果驚人,我的理解其實也是這一釣法的延伸演變。

二、齊竿線甩大鞭釣法

齊竿線甩大鞭也是傳統釣法中的典型代表,最早流行於北方,因為北方多水庫、深塘,現在則同樣不分南北了,空曠無草無障礙的水面適用,因為釣得遠,往往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子線躺底有更好的隱蔽性,在對付狡猾的大魚方面常常更勝一籌,在線組的穩定性、抗走水方面也更強。這時子線的長短、上下分鉛的運用也挺有技巧。早先認為的傳統釣法不靈敏的觀念應該打破,以前是因為制漂技術、理念的落後,傳統立漂漂尾粗大,靈敏度低是事實,現在多采用台釣用的細尾漂或在細尾基礎上加粗前幾目的浮漂,其實也有很好的靈敏度,競技比賽應對滑魚採用小跑鉛,不也是向這一傳統釣法借鑑而來?所以各種釣法其實也在相互借鑑,走向融合。齊竿線甩大鞭就不能釣朝天鈎嗎?未必,只要有這種需要,同樣可以移植。釣餌的運用與前面所述是差不多的,多采用葷餌和粘餌,打窩和及時補窩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小雜魚少則可以採用台釣,用能霧化散落的商品餌作釣,就不必非得堅持傳統釣法了。

不同水域下的釣法選擇與運用 第2張

三、懸墜(台釣)釣法

自台灣釣法興起,並廣泛應用到休閒釣、野釣,帶給垂釣技法革命性的變化。這種革命性,除了調目與釣目相配合方面關於浮漂靈敏度的理論,個人認為其實最具革命性的是給餌料的運用帶來全新思想,改變了傳統用餌相對單一的局面,極大豐富了魚餌所用的品種和方法。最初的台灣釣法是搓餌,能霧化散落,誘釣結合,誘釣合一,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出拉餌、刮餌,而搓餌也不再片面地講霧化、講散落,霧化、散落的快慢得根據水情魚情而來,軟硬、粘散、粗細等都得適應當時環境,也給釣魚人帶來更多可琢磨的問題。

拉餌在作釣速度、釣獲尾數方面明顯強於搓餌,緣於極好的入口性和快捷的上餌方法,主攻鯽魚是最常用的,但因為霧化散落性強,在野生水域往往受困於小雜魚的干擾,所以常常會用到很大浮力的浮漂,子線還不能長,小雜魚特別多的水域甚至要採用滑鉛才行,而該拉小餌還是拉大餌、拉餌後需不需要再輕搓一下這就是運用上的技巧和釣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搓大餌釣大魚,往往反而不需要用到大的浮漂,因為餌團大,下降過程中不容易被小魚打劫,子線長點問題也不大,除非小雜魚多得驚人。釣鯽魚有時也要用搓餌,頻率放慢還容易釣到個頭大的鯽魚,這時餌料是搓大還是搓小、應該軟一點還是硬一點,全憑釣者的判斷。搓餌的形狀其實也是一種技巧,比如我常把餌團捏成三角形來釣鯽魚,這樣既保證餌團用量上排除小雜魚層層搶食,餌團到底後又比較小,便於鯽魚入口。

不同水域下的釣法選擇與運用 第3張

懸墜釣在野生水域常遇的問題是走水,走水既使線組不能穩定,又大大降低靈敏度,處理起來要仔細,要根據走水程度決定應對方法,調靈釣鈍、縮短子線、下鈎上方夾小鉛、短子線鉛墜輕觸底、滑鉛,分別能應對走水的弱與強,以此增強穩定性肯定是要的,但隨之靈敏度會下降,這時儘量保持些靈敏度是考慮問題的關鍵,要不就失去了台灣釣法的意義,切不可粗糙地直接調個鉛墜觸底或打滑鉛就算完事,這時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