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失傳釣法很兇殘,釣上鯮魚鱤魚輕描淡寫

這種失傳釣法很兇殘,釣上鯮魚鱤魚輕描淡寫

擬餌作釣,在我國有着非常久遠的歷史,最早的文獻及出土文物記載,可追溯到宋朝,更精準一點,應該是金兵南下之前,有文獻記載,皇室與民同樂,在京師的護城河不定期舉辦釣魚大賽,期間王公貴族、上至宰相翰林,下至升斗小民,均可參與,如果非要比喻,非常像是皇家舉辦的黑坑大賽;

宋人釣魚,據文獻、詩詞、文物等考證,主要用的是兩種器具,一種,是非常接近於現代垂釣的手竿,在北宋大家邵雍所做《漁樵問對》中,就有文字記載,子以何道而得魚?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鈎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

這段話的意思,是旁人問漁者,你用什麼辦法才能得到魚啊?漁者回答,釣魚必須要用六種器物,魚竿、魚線、浮漂、鉛墜、魚鈎、釣餌,缺一個,就沒有辦法釣上魚;但是,這種解釋,其實是基於我們現代垂釣的認知,因為在宋朝,竿,並不是泛指手竿;

這種失傳釣法很兇殘,釣上鯮魚鱤魚輕描淡寫 第2張

梁楷《八高僧故事圖卷》

在唐朝詩人皮日休的《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釣車》中,有這麼幾句詩詞,得樂湖海志,不厭華輈小,月中拋一聲,驚起灘上鳥;説的是皮日休海邊觀漁人作釣的情景,這裏的拋竿,指的可不是手竿作釣,而是用釣車作釣;

什麼是釣車呢?其實就是車盤釣的雛形,我們現在將其稱之為漁輪,但是在唐宋年間,民間講這種可以將魚線繞起來的器具,叫做釣車;如果有對唐詩造詣很高的朋友,會發現,在全唐詩中,不下十幾篇古詩,都有描述釣車的詩歌,在宋朝、明朝留下的詩詞中,則能找到幾十處記錄;

如黃庭堅有詩云:花光寺下對雲沙,欲把青州小釣車,楊萬里也曾有詩云:兩雙釣船相對行,釣車自轉不須縈;而這種釣車的製作,則在沈拓的《洞天遊錄》中有記載:江上一蓑,釣為樂事。釣用輪竿,竿用紫竹,輪不欲大,竿不宜長,但絲長則可釣耳。豫章有叢竹,其節長又直,為竿最佳。竿長七八尺,敲針作鈎,所謂‘一勾掣動滄浪月,釣出千秋萬古心“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釣車是漁輪和魚竿兩部分組成,漁輪不能太大,魚竿不能太長,魚線則可以纏繞在漁輪上,在南昌地區,有叢生的紫竹,取七八尺左右的長度作為魚竿剛剛好,這種紫竹筆直而竹節少,再將針敲彎做成魚鈎,用來拋竿釣魚,效果非常不錯;

這種失傳釣法很兇殘,釣上鯮魚鱤魚輕描淡寫 第3張

南宋馬遠寒江獨釣圖

除了文獻記載之外,現存於日本東京的南宋馬原所做的《寒江獨釣圖》,圖中有一漁人正坐在船頭作釣,手持的,正是釣車,該圖經過放大之後,該釣車和現代的紡車輪釣組,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和南方的車盤輪近乎一樣,那麼,問題來了,這種釣車,在古代主要是釣什麼魚的呢?

這就要提到擬餌釣魚了,現在很多釣友都認為,擬餌釣魚,是2007年由美國人發明的,其實這個觀點,嚴格來説美國人自己可能都不太相信,因為擬餌釣魚這種釣法,早在宋朝就非常流行,其後經由絲綢之路,從中東傳向了歐洲國家,這其中重點要談的,就是柳葉釣法;

何為柳葉釣法呢?在傳統釣法中,非常注重魚汛的時間段,每當魚汛來臨之前,釣魚人會委託工匠打造專門的釣具,用較為輕質的紫竹片,削成10~15釐米左右的魚形木片,要麼塗抹上無味的白漆,要麼塗抹成豔紅色,分別在這些木魚的頭、腹、尾鑿上三個小孔,然後綁繫上三枚大型魚鈎,然後用長達20~30米的魚線,綁系在釣車上;

這種失傳釣法很兇殘,釣上鯮魚鱤魚輕描淡寫 第4張

車盤釣釣組

當夏末、秋初,秋汛漲水,鯮魚、鱤魚則會成羣捕殺水中的小魚、小蝦覓食,將形似柳葉的木魚隨着小魚羣放到水中,只要釣車有明顯下沉感,馬上快速提竿,馬上就能中魚,而且個頭都非常大;因為這種的釣法非常兇殘,鯮魚近乎滅絕,至少近些年,已經很難看到野生鯮魚的個體了;而明清兩代,這種柳葉釣法也被廣泛的應用於近海海釣,效果相較於現在路亞擬餌而言,有勝之而無不及;

這種失傳釣法很兇殘,釣上鯮魚鱤魚輕描淡寫 第5張

北宋童子垂釣枕

寫在最後

曾有人説,所謂的時尚,就是歷史的不斷循環,柳葉釣法或者説釣車,在我國興起於唐宋,在明清沒落,民國則近乎絕跡,號稱舶來品的路亞釣法,換了個馬甲,就能在我國的釣魚圈子裏躋身為貴族運動之一;

説是歷史開的玩笑也罷,説是歷史的諷刺也行,至少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就是別管外國釣友、中國釣友將路亞吹捧的多厲害,多神奇,我們都可以自豪的説一句,10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們,就將這種釣法玩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