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説傳統釣法中的浮釣技術

傳統釣法的適應廣泛,裝備開支少,攜帶方便和操作簡單等優點,受到大部分垂釣者的青睞。但從多年與眾多傳統釣者的接觸中發現,在其技法上多善於釣底,對其中的釣浮(釣離底)技術掌握不好,甚至有的釣友對魚羣離底變層束手無策。如何用傳統釣組玩好釣浮,在此與喜愛傳統釣的釣友交流一下,以期共同提高。

一、魚類活動規律及作釣影響

魚類的活動、覓食泳層主要由其遺傳基因決定,但在特殊情況下它們也會因外界影響而改變泳層。例如:鯽魚、鯉魚屬於底層覓食魚類,在特殊情況下我們也能夠在水體的中上層遇到它們。這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

1)魚的趨温性

冬季裏如果連續幾天天氣晴好無風,或刮東南風、南風、西南風導致氣温較快上升,水體的表層温度上升較快,魚羣會起頭曬太陽取暖。如在有水草的水域時常能聽到有鯽魚“咂嘴”聲或水面能看到魚花。

2)水體缺氧

高温無風或水肥或雷陣雨前,水體缺氧,魚類呼吸困難感覺憋悶,會浮上水體淺層吸氧覓食。

3)水面涼爽舒服

在夏天高温時水體温度高,這時如颳起3級以上的北或西北風,水面氣温快速下降,此時,水面涼爽氧氣充足而水體底部高温缺氧,鯽魚、鯉魚會從底層浮到水體淺層嬉戲或覓食。

4)水下有危險

由於在野外水域中危害魚類的因素較多,如:蛇類、鱔類、蟹類,蝦類等與魚爭奪餌料,逼迫魚類起頭躲避到水體上層覓食。

5)趨食性

人為的連續拋餌餵食、或大風將岸邊的草籽、樹上落下的果實、淘米洗菜的漂浮物常會引誘魚羣上浮搶食,此時我們在水面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當發現底釣長時間無口及身處以上環境時,就要及時考慮到魚羣起頭的可能性,從而改變方法做到以變應變,不要等半天無魚吃鈎也不知原委而死守釣底。去年11月底的一個星期天,筆者在一野外小河中垂釣,上午10點過後氣温升高,聽到有不少的鯽魚在水草邊“咂嘴”,於是及時改用釣浮(包括釣定層和釣穿層)後收穫可觀,而堅持底釣的和由於釣組問題不能釣浮的,大多數都不理想,就是一個例子。

細説傳統釣法中的浮釣技術

現在有一種現象:我們不少玩傳統釣的朋友為了圖省事,在漁具店購買釣組配件時順便讓老闆幫配上了墜子,這種墜子大都是圓型中有一道槽溝,配製時往線上一夾一壓即可,或以太空豆固定的鉛墜,雖然這些墜子裝配方便快捷,但缺點是不便於移動或增減配重,而大部分的釣友習慣以浮漂的重量配鉛墜,遇到這種死墜就困難了,還要帶小刀或小剪子才行,操作不慎還可能傷線。筆者長期使用砸扁的薄保險絲做墜,需要增減或移動時用指甲就可操作。

在野外垂釣時,有幾次筆者發現鯽魚起頭變泳層了就及時提醒釣友改用釣浮(釣離底),但由於不少人的墜子是死墜無法調整,最終錯失良機,有時只好借釣組給他們使用。由於我們在玩傳統釣時多使用蚯蚓或紅蟲,釣餌較輕,在釣浮時的浮漂調漂上,筆者習慣用帶餌半水調一粒或一目半釣1-2粒(具體看餌料對浮漂的作用程度即釣組的大小或餌料的比重),保持鈎餌離底情況下有視目漂可觀察即可)。

調漂的方法是:裝餌後略多卷一點墜子拋入水中,如浮漂全部沒入水中説明墜子重了,逐步減少墜子的重量,直至浮漂露出1-2粒即可,也可根據個人觀漂習慣決定釣目,但如果水面浮漂粒數留的多浮力增加,魚拉黑漂時用力就要加大,筆者一般根據當天魚的吃口輕重來決定留的粒數,吃口重多留吃口輕少留,為了便於交流,下面我將“釣浮”與“浮釣”的技法分開介紹

二、釣浮”與“浮釣”的技法介紹

1)釣浮術(釣定層)

當你發現底層長時間無口或確認魚羣已經離底變層時,要及時從釣組上進行改變。在釣“離底定層”時只要對釣底釣組的平衡關係略微調整即可,即適當減輕鉛墜配重,鈎餌即可離底垂釣,至於調幾目釣幾目,這要根據魚情和餌料比重決定。

雖然對釣組進行了對應的調整,但這時我們並不能馬上知道魚羣上浮的高度,這時候就要通過逐步在不同水深試釣來尋找魚羣,當發現魚羣的高度並較穩定後,才可以採用釣定層的方法。釣定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常講的釣“戳茬”釣法。

釣定層與釣底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不同的是兩者垂釣的深度不同,鈎餌在水底的狀態及靈敏度不同。相同的都是釣鈎餌運動後的靜止,即:鈎餌在運動的過程中一般沒有魚訊語言僅有浮漂的自身語言,即浮漂在水面向前行走、下降直至到最後一粒浮漂定位,一般不會有魚吃鈎動靜,只有鈎餌到位後如果有魚覓食才會有魚訊語言。

釣定層與釣底都可以有調目和釣目,可以根據魚吃口的輕重或餌料的輕重設定目數。由於釣定層屬於釣離底的範疇,其靈敏度很高,魚進窩後通過浮漂都可以觀察到動靜,所以,在提竿時機的把握上寧遲勿早,如釣的是兩粒,要等有明顯的頓口或拉下兩目了再提竿,浮漂在晃動或輕微的下陰時最好不要提竿。

釣定層可以使用蚯蚓也可以使用商品餌料,在使用商品餌料時,餌料的狀態要與魚的密度相適應,最好用搓餌,以保證餌料到定層後再霧化,有利於穩定魚羣高度。魚的密度大餌料的消耗量就大,餌料要略散增加霧化以保證窩子效果,密度小的略粘延長霧化時間等魚進窩,控制好霧化程度才能保證出好效果。如果用拉餌而霧化程度又很高時,會把魚羣引亂假訊號頻出增加上魚難度。釣定層時,在用竿的長度方面與釣底沒有什麼區別,根據需要選擇。

細説傳統釣法中的浮釣技術 第2張

2)浮釣術(釣穿層)

當你通過試釣發現,魚羣同樣是離底覓食,但魚羣的高度不穩定魚層較厚,也就是説,從水體的淺層到中下層都有魚在活動覓食且食慾很強時,這時候就應該放棄釣定層而應使用釣穿層的方法。

我們在釣底或釣定層的時候一般使用三、五、七星浮漂就可以了,但想釣穿層時再使用上面的釣組效果就不理想了,要重新制作一副專釣穿層的釣組。製作一副多粒(10—15粒)、細小(用雞毛或鴨毛梗剪半公分左右穿制)釣組,由於浮漂的粒數多而細配重輕,釣組細小靈敏鈎餌在下降的時候速度會很慢,從第一粒浮漂入水到最後一粒浮漂到位,其行程長能捕捉到的魚訊機會更多。

其實,此時也就相當於台釣用長尾立漂釣行程的效果了。由於10—15粒浮漂鈎餌的下降速度慢行程長,中上層魚類(含離底變層的底層魚類)很容易追上鈎餌,在浮漂下降的過程中,魚吃鈎都能及時發現。如果將各粒浮漂之間的距離再拉大(2公分左右),其下降的速度會更慢行程更長搜索的範圍會更廣。

以前筆者在家鄉時,夏季喜歡在大河的養魚網箱邊垂釣,由於多次發現野生鯿魚較多就專門製作了一副用於釣穿層的釣組,幾乎每次都能釣到鯿魚,有時候鯽魚、鯉魚起頭覓食也能擒獲,而只能釣底的釣友從沒看到釣獲過,後經我介紹改變配置,上魚的概率也大大提高。需要提醒釣友注意的是,由於此釣組下降緩慢,當淺層或中上層有大量的小雜魚鬧窩時,不能使用此釣法,否則,你將面臨很大的煩惱。

雖然釣定層與釣穿層都屬於釣離底的範疇,但在很多方面是有區別的。首先,在浮漂的調釣方面就有着不同。釣穿層時,在浮漂的調整上只有調目無法確定釣目,因為魚羣起頭的高度是不固定的,鈎餌在下降的過程中,在鈎餌的運動軌跡上,浮漂表現為:從第一粒浮漂開始入水到最後一粒浮漂定位,其間都可能有魚訊,可能是在浮漂入水的第一粒或第二粒,也可能在第5粒或第6粒上反映,所以,隨時或在任何的一點上魚都可能吃鈎,所以不能人為確定釣目多少,否則就不是“釣穿層”而是“釣定層”了。

其次,從鈎餌的運動狀態方面講,釣定層一般是釣靜止後的動態,或叫運動後的運動。就是鈎餌到達設定的釣目後如果有魚吃鈎才有動態。浮漂反映的多是自身語言少有魚訊語言,只有鈎餌到位然後才有浮漂動作或稱浮漂的魚訊語言。

而在釣穿層時釣的是運動中的動態,即:整個過程中浮漂的自身運動語言隨時可能被魚訊語言打破,就是説從鈎餌入水、浮漂逐粒下降到達調目的全過程,魚都可能隨時咬鈎,其漂相通常比底釣或釣定層更加豐富多彩。

有時漂一到達水面就平躺不向前走或不下沉,這是由於有魚在中途接鈎,還有浮漂在運動中停頓、加速下沉,不沉反升、突然的下沉或斜拉等等,當發現以上漂相時就要及時提竿,以免錯失良機。

釣穿層最好使用商品餌料,同時要講究餌料的狀態與魚情的適應性。由於這時魚羣泳層較厚,自上至中上層都有魚,為了留住魚,使用的餌料要有很好的霧化效果,使用的餌料比重要輕但不能太散(投竿容易掉),努力使自上而中成一個立體的窩子誘魚,但由於受長竿短線的侷限,投竿收竿的時間不能和台釣相比,很難通過打頻率增加效果,除非環境允許或使用齊竿釣組可以有限提高速度,這一點希望釣友面對實際,畢竟比釣速不是傳統釣的強項。

在每一次的鈎餌下降到調目的過程後,如果仍沒有魚吃鈎要及時提竿上餌,為了保證相對快的頻率維持窩子的效果,應使用拉餌,當然,由於傳統釣多是站着進行垂釣,不方便像台釣那樣坐着用拉餌盤,但可以左手拿餌團,右手持竿及指頭夾住鈎線,採用“刮牆皮”的方法上餌,即:鈎尖對着左手後將左手的餌團往鈎上掛拉,同樣能拉出台釣的拉餌效果。當然,這一點要多練習,熟才能生巧才能快。

另外,由於釣浮和浮釣都是釣離底,其穩定性很差,風力、水流都會造成釣餌移位影響垂釣效果,故建議不宜在活動的水體中垂釣。

細説傳統釣法中的浮釣技術 第3張

三、注意事項

1)在明水中垂釣,當魚的泳層較淺時要注意隱蔽,竿影人影不要映入水中。儘量少走動或走動要輕,以免影響魚羣穩定。

2)草窩中只適應釣浮(釣定層)不適應釣穿層,因為釣穿層行程較長需要的垂釣面積相對要大。

3)由於在草窩中水草對魚的視線有影響,應用細活的蚯蚓和有倒刺的鈎,因無倒刺的鈎裝蚯蚓容易掉,鈎尖前要留一段蚯蚓在水中蠕動引魚,蚯蚓蠕動在水裏會產生震動波,有利於魚快速發現目標。

4)底釣、釣離底應靈活掌握:我們每次出釣前對魚的泳層高低不能預知的,只有到達釣場通過觀察甚至試釣才能確定,即使在釣的過程中也要隨時觀察魚情變化,特別是在夏天高温季節,一天中魚層都可能發生幾次變化,我們的釣法也要及時的以變應變,底釣、離底釣結合使用,不可主觀行事。

釣魚的過程就是一個應變的過程,我們學習好釣離底技巧也是為了應變,從而來完善提高我們的立體垂釣水平,這樣,無論魚羣的泳層發生多大的變化都能從容應對,從而提高收穫增加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