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釣中走釣的使用技巧及優點

在我們常見的古代繪畫中的釣魚以舟釣居多,無論手竿、車竿,不是屈膝船頭,就是盤膝地上或“垂釣坐磐石”,只有蓬頭稚子學垂綸,才會“側坐莓台草映身”和像宋代瓷枕畫中的孩童那樣,站着釣魚。

選定釣位後取坐姿還是站着垂線而釣,是由環境決定的。舟釣範圍侷促,迴旋餘地有限,船搖晃,坐着釣安全;岸上垂釣選平坦的突出部位,平心靜氣,扼魚道釣半天 或一天,站着太累,故多取坐姿。不過有兩種情況坐不住了。

一是受氣象、水情影響,魚潛深入淺失去規律,靜不如動,一個釣點無魚換一個釣位,深改淺,淺換 深,灘不行釣潭,直岸無口換曲岸。

二是進窩的魚不咬鈎或只食誘餌不吃釣餌,可是窩外50-80釐米有規律的魚星顯示,遠處有魚,而且可以斷定是哪種魚,多 大。另外季節使然,黃梅天漲水淹沒了淺灘,農田排水,岸上泄水導致水質渾濁改變了魚的行為;冬天魚進窩慢,吃嘴邊食,多打幾個窩,釣陽、釣深無口,換一個 窩下鈎就中魚了。

傳統釣中走釣的使用技巧及優點

走釣是走走停停,無魚則走,有魚則停,然而走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停有長停與短停之別。春夏秋三季,直岸湖泊、河道守一個窩釣45-60分鐘無口,向 左或往右走20米打一個備窩,半小時後估計後一個窩有魚了,挪動這個窩釣半小時,若還是無口,放棄,回原釣位。

之後在兩個釣位之間有口則守,無魚則走。精 明一點,結合環境、深淺、遠近錯時布窩,第1個窩釣半小時就佈置第2個窩了,到準備挪窩的時候又布第3個窩……如此在100-120米範圍內打4或5個 窩,一個窩不行了換個窩,輪流着釣,是主動走。河道這一段深那一段淺,水面寬一段窄一段;湖岸曲一程直一程,駁岸連着灘岸,走釣要結合底況、水情綜合考 慮。行船的河道、湖泊,船過浪湧一個窩釣不成了換個窩,水勢平穩了再回來是被動走。

經常在一個地方釣魚,底況熟悉了,有備在先多設幾個窩,淺水窩無口,走 過20米釣深水窩,近窩無魚釣遠窩,軟底無口換硬底,直岸無口釣曲岸,凸岸無魚放凹岸,浜口不行釣浜底,是被動中有主動。

特殊環境,如走 水湖泊的半島狀突出部位、河道橋堍,一側走水快,一側走水慢並形成洄水,快釣近慢釣遠。但不要死守,左右走釣,一側無魚換另一側就可能有魚了。同時要知魚 情,上午7時前魚索餌積極,先釣淺後釣深。中午釣遠一點,釣走水快的一側。午後1時不管走水快還是走水慢的一側,魚都停口了,停止走釣,改用細線小鈎守釣 為上。

下午15時半至17時魚又活躍了,此時若湖泊的半島狀凸出部位夠長(不少於30米),則比較兩側魚口後選定一側,然後和直岸走釣一樣布2-3個 窩,20分鐘無口移位5-8米釣另一個窩。“丁”字或“十”字河口的交叉拐彎處是魚的必經之地,一般選定釣位後就守着不走了。

但主河道深支河淺,設釣位於 拐角處,潮東南方向拋鈎主河道,水深3米,拐過角移位5米朝正南拋鈎就只有2.5米了。以拐角為主,左右5米各打一個窩,主窩無魚釣副窩,一個窩釣 10-15分鐘,深淺兼顧,無口則走有口就守。也可放棄拐角,以副代正,跳躍式走釣。

冬釣以守為主,但作為輔助手段,走釣猶如走穴。受風 的影響,有時魚在凹岸背風處,然而凹岸水淺凸岸水深,走釣深淺之間以深為主,守中有走。風向變化,上午選位半島狀凸出部位的基部與湖岸結合處,無口,走為 上。下午風向變了,頂風邊位順風,趕快回來,釣位、釣點依舊就可能上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