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狀態對於釣魚的影響

餌料選擇對魚口,並不代表一定好用,用同樣的餌料,有的人會爆護,有的人會空軍,其問題就在於餌料狀態調整的不同。餌料狀態包括餌料的黏散、軟硬、霧化等等,想要成為釣魚高手,正確開出需要的餌料狀態是必備的技能。

拉餌,在我看來從拉出的第一團餌料入水開始,它的狀態變化就是一個固定的流程:快速膨脹、霧化、散落、一直到鈎上的絮狀纖維殘留。餌料的狀態在我們開餌完成之後基本就無法改變了,在拋鈎入水之後只能任其發展,無論是它的狀態、溶散度還是鈎上的殘留物。

餌料狀態對於釣魚的影響

所以在競技比賽中,可以準備多個方案,多開幾種狀態不同的餌料備用,這個不行就用那個。不過這種做法的缺點就是太過浪費,開過的餌料無法回收,剩下的只能扔掉,投入成本太大,休閒野釣就不推薦這樣操作了。當釣手需要靈活地掌握餌料的物理狀態變化時,拉餌的侷限性就暴露無疑了。對於那些靠拉餌打天下的人就難了,他們對於搓餌比較陌生,遇到複雜魚情時,所面對的絕對不會是小麻煩。

休閒野釣和競技或者黑坑不同,不過也有相同的地方。餌料的好壞直接影響上魚率,無論是味道、形狀、顏色、狀態都要做好。魚類的警惕性很高,野生魚兒更是如此,餌料稍有問題,它們就會遠遠逃離、

無論是池釣、野釣,拉餌的狀態變化是固定的,入水之後馬上吸水膨脹。一邊下沉一邊霧化,形成一個餌料霧化柱,對於誘魚效果很好。不過拉餌在水底的這種狀態比較短,如果是釣慢魚就不適合了。

餌料狀態對於釣魚的影響 第2張

很多次觀察證明魚兒對於鈎上的小麥蛋白殘留物的攝食興趣有限,反而是對散落到釣餌附近霧化的餌料渣子張嘴就吸。拉餌本身所攜帶入水的霧化物質數量較少,小麥蛋白纖維含量偏多。因為拉餌的持鈎性就是依託小麥蛋白纖維的網絡結構來實現的。上鈎後的拉餌的狀態,通常難以大量負載顆粒型散落霧化的餌料。這就造成拉餌的續窩能力不足,必須依靠搓大團鬆散餌料來彌補。

釣混養魚塘,很多釣手選用的搓拉結合的上鈎方式。同步用兩種不同狀態的餌料藉此打探哪一種釣餌的狀態更容易被魚接受。也有一些新入行的釣手將其誤解成了開出一團搓拉兩宜的餌料來釣混養。但是即便是同樣一種餌料,搓餌和拉餌開制的手法、用水比例,都是有細節上差異的。選擇一團餌料搓拉兩宜釣到底的,新手佔了絕大多數。對於有經驗的釣手,即使是同一種餌料,也不會混開,從來都是單開單用的,這是因為拉餌和搓餌的用水量、手法都是不同的。

絕大多數的餌料包裝袋上都註明了開拉餌和搓餌方法上的不同,但還是有釣手把搓餌狀態的釣餌當成拉餌用。有時抱怨餌料狀態不好,認為餌料質量有問題,其實是自己開制方法有問題。

餌料狀態對於釣魚的影響 第3張

用拉餌時,為了保證窩點內有足夠剩餌留住魚,就需要頻繁的拋竿換餌,以維持釣點中餌料的保有量。而拉餌每次入水時,所攜帶的霧化成分質量,都要比同樣大小、比重的搓餌小。餌團沉到水底的速度也要比同等質量的搓餌遲緩不少,經常導致拉餌到底之前接口信號多。

就餌料狀態而言,拉餌的相當一部分質量會在餌團到底之前損失掉。這些損失的質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立體霧化誘魚區。而且從餌料的入水點起,拉餌在水體的中層形成的霧化帶明顯於底層。這和拉餌的入水即膨脹霧化的特點有關。霧化,意味着餌料本身的質量減少,下沉中的釣餌越是往下,拉餌的霧化性成分的質量損失就越大。沉降的速度也就相對減慢。對於底部活動的魚兒們,也就越無法起到明顯的霧化作用。

餌料狀態對於釣魚的影響 第4張

餌料中上層開始霧化的後果,是窩裏的魚羣上浮索餌。拉餌釣浮的原理就在於此。然而,魚羣上浮引起的魚口變亂,往往讓釣者空竿增多。所以遇到釣點中的魚多,但是上魚率不高的情況時,繼續拉餌快攻不如老老實實地搓餌釣底,下壓魚層要比抓亂口穩當得多。

拉餌到底時,除了部分被小麥蛋白纖維籠絡住的較大顆粒成分外。大部分都會在半途散落殆盡,而水體的表層霧化,往往要受到水流作用影響。完全到底後的釣餌附近只能是有少量散落物。即便是最後完全散落到底部,也是散落成鋪天蓋地的一大片。這種單純依靠連續拉大餌持續誘魚的想法,野釣時在一定程度上不如搓鬆散大餌團更可行。尤其是使用的餌料比重較輕的時候,長時間漂浮於水體中上層的輕比重霧化散落物質,往往會引來鰱鱅。而鰱鱅會把其它魚嚇跑。

餌料狀態對於釣魚的影響 第5張

有的釣友堅持拉餌釣底,認為可以將餌料開得黏一些,減少霧化,這不就解決上層霧化的問題了?那好,你如何用黏乎乎的拉餌來霧化誘魚,是不是還要搓幾竿鬆散餌料補窩?

正是拉餌的續窩能力有缺陷,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會在選擇拉餌鈞魚時,每起竿若干次,就要向窩子內投放幾團狀態鬆散的搓餌、以藉此補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