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據魚情魚口試試改變餌料霧化狀態

在使用商品餌時,有一個評價的標準之一,就是餌料入睡後,霧化的速度,和霧化的區域大小,因為這種標準的模糊性,在使用時,過多的強調了霧化,殊不知,霧化這個特性,是完全跟着實際需求來走的,魚口快慢、魚情具體情況,都需要做不同的調整。

不同品牌的餌料,組合在一起時,搭配後的味型變化,相對於醒餌後,入水後的狀態,是更為複雜的,當不同的魚情、魚口,霧化狀態是否和當時的魚情匹配,也尤為重要,舉個例子,在底釣時,餌料從沉底後,才開始霧化,這樣符合底層魚的習性,霧化區域太大,霧化速度太快,一則易招惹小魚,二則容易把固定魚層弄亂,是不利於的底釣的。

同理,在誘釣中上層魚羣時,霧化太慢,沉底才開始霧化,連魚層都對應不上,魚羣也不可能找的到餌料,那所謂的誘釣就是笑話了;還有,當魚口快而猛的時候,霧化應當快一些,更方便魚來覓食、吸食,如果魚口慢而輕切滑,那就要霧化慢不説,霧化區域要小,這樣才能主抓實口,避免輕滑的雜口和假口。

如何根據魚情魚口試試改變餌料霧化狀態

那麼在正釣時,大多遵循的規律,是前期霧化快。區域大,發窩了要根據魚口再調整,魚口和魚層得到明確了,再依照上面的規律,繼續調整,那麼在實戰時,分別有哪些手段來控制呢?

一、發窩後魚口快、多,但是提竿空竿較多時,需要加大比重減緩霧化

當窩子發窩之後,出現了連續的魚口,但多次空竿後,連續魚口還是如此,從餌料角度來分析,餌料霧化好,沒有沉底,在離底之前就霧化完了,在落底的行程中,餌料就被搶食一空,呈現的漂相多為雜口多且輕,不管是頓口還是黑漂,都不乾脆,這個時候,調整餌料比重,同時減緩霧化。

如何根據魚情魚口試試改變餌料霧化狀態 第2張

這個時候有三個思路來操作,第1個,減少狀態粉的比例,至少減少一半的體積比,這樣來加速沉底的速度,同時輕麩或者雪花粉的減少,減緩霧化的速度,能讓夠鈎餌不至於沉底前被搶食一空。

第2個思路就是在原有配方比例的基礎上,增加體積比5%的拉絲粉,這樣來增加餌料的粘性,當然,5%是一個測試臨界值,正常情況下,按這個比例來添加拉絲粉,都會讓餌團變的更黏軟一些,所以沉底速度不變,但是霧化會慢許多。

第3個思路,增加餌水比,增加揉搓次數,比如原來的餌水比是1:0.5,那就改為1:0.6,原來揉搓了20次,那麼增加餌水比之後,增加為揉搓30次,這樣開出的餌料黏性大,減緩了霧化速度,增強了餌料的粘性。

這3個思路都能達到控制餌料減緩霧化,加速沉底的效果,不存在哪個思路更好一些,可以根據實戰時實際情況,來做具體調整。

如何根據魚情魚口試試改變餌料霧化狀態 第3張

二、連桿不停後,補窩的情況下,魚口突然變慢、減緩了

這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發窩之後,找準魚口和魚層,做了微調之後,開始連桿,在注意補窩續窩之後,魚口仍然變緩,嚴重的會突然閉停;這種情況,從餌料的角度來判斷,是霧化的速度和狀態,不匹配適時的魚口和魚層了。

要知道,釣魚時一個動態的過程,説是時時變化,都是不過分的,在誘魚時、聚魚時,連桿時、連桿後的魚情,都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做一個小的測試,就立馬能判斷一下,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魚口減緩甚至是閉停,當然,這個前提是補窩了,而且動靜沒有太大,把魚給驚散了。

如何根據魚情魚口試試改變餌料霧化狀態 第4張

1、調整鈎餌離底,離底8~15釐米,如果又開始出現連續的中魚,説明之前的釣餌和窩料都霧化的太快,導致魚羣離底了,要麼不做調整,改為釣離底,因為餌料霧化,導致的魚羣離底,補窩不及時,或者動靜大點,就很容易散窩。如果釣離底,5~8分鐘沒有魚口,那説明不是魚層錯層的問題;

2、確定不是魚層錯層了,餌料狀態不變,連續抽上3~5竿,在距離原釣點2~3米左右的位置,繼續觀望一下魚口,如果沒口,説明窩子附近的魚,要麼快被釣完了,要麼快散窩了,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調整餌料,增加霧化區域,看看能不能來個二次發窩;如果有魚口,多試幾次,還有連桿的跡象,那就説明起魚的時候,動靜大了點,可能驚魚了,距離原窩點大約2~3米的距離,重新開始打窩吧,很快就聚魚了。

如何根據魚情魚口試試改變餌料霧化狀態 第5張

總體來説,商品餌比較麻煩的一點,就在於此,味型配比好控制,霧化,很不好量化,但是實戰時,其實味型差不多,並沒有要求一定要精準,到1%的誤差都能有明顯區別,更多的,是餌料在水底的狀態,影響到進窩魚的覓食,加上起魚提魚時,有可能的驚魚跑魚,所以多練手,勤實戰,多總結,方法也就這麼多,哪個更適合自己,就多用用這種思路,時間久了,狀態的調控,也就能調整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