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象——垂釣肉食性魚類的特效餌料

竹象很亮麗,背部兩扇鞘翅鮮明的橙紅色,腹部黢黑。它的黑頭和黑色的長喙恰似象頭與長鼻子,雖然很小,卻是得名的依據。不同的是,它的長喙不如象鼻子般的可以轉動與全方位甩來甩去,而是隻能向前伸出到與身軀成直角就達到死點。但這粗僅0.1釐米多、長不過1.5釐米的黑喙挺有錐力,同時會轉動,而且周圍密佈短而硬的小刺,中間還是空心,並具吸力。它用這錐子兼鑽花兒及嫩竹筍,吸吮筍子的汁液為食,是竹類最大的害蟲。四川各地都稱其為筍子蟲。

竹象——垂釣肉食性魚類的特效餌料

40多年前夏秋之交的一天上午,我在鴨子河一段慈竹林夾岸的上游一條稻田排水渠口用米飯粒釣鯉魚秧子。右下方約1米處“啪嗒”一聲,兩隻糾纏在一起的筍子蟲從天而降掉到水面,不知是交尾還是打架,不幸落水並浮在水面順流而下。不到1米遠,水下突起一張大嘴,便把筍子蟲裝了進去,接着浮起小臉盆大的一個黑頭,猛向下遊一甩,攪起一個漩渦兒,瞬間水即了無痕了。

我看得清楚明白,小悟小徹。從此便把這很容易捕捉到手的筍子蟲用來專釣午時鮎,獲鮎多多。

大約是釣魚人的條件反射作用使然,我在那秧溝口看到一尾大鮎吞食筍子蟲的精彩表演,便每到11時一過必定到那老地兒換上無漂無墜只有兩隻大鈎的專用筍子蟲鈎組,用縫紉線把鈎捆紮在筍子蟲的腹、背兩面,換成3.6米中調輪竿,筆直伸向對岸,鬆開泄力放線,把筍子蟲放到水面,它就浮在水上順着緩緩的流水向下遊漂去了。我至今都不明白它為什麼不沉入水去,而同時充當了很醒目的浮漂這個重要的信號顯示器角色。遇上的常是各種吃葷的2、3千克級的“傢伙”,而且漂相各不相同。因為都一律在水面咬餌吞“浮漂”,那真個是姿態各異,速度不同。這精彩的、與眾不同的過程許多釣友都沒有領略過。鮎魚的表演已經説過,不再重複。

鴨子河是涪江中游最大支流。每年七月流火時,正是各種魚“七上八下九歸沱”的上溯時段。各種魚都是逆流攝餌,入口之後掉頭回下游吞入的,那吃相就各不同。

翹嘴鮊“咬餌吞漂”正是翹起嘴巴一口就把筍子蟲含入它的翹嘴,大約是用力過猛,從嘴到背都斜竄出水面——這時,你握竿的手感到的是猛烈一扽,浮漂已然沒了——翹嘴鮊不在水面掉頭,是沉入水去倒拐遊向下遊靠邊吞食。這時,你便感到輕巧的拉扯,行話叫“走線”,也就是最佳刺魚時機,一抬竿即中。小或大的搏鬥的第一個回合開始,同時該預備抄網了。

鱤魚四川人叫“紅眼棒”,還隔老遠,它就真像一根長棒浮在水皮面上,對準筍子蟲張開血盆大口平衝過來,你的漂餌剛剛不見,它已陡然在水面掉頭要溜之乎也了。此時不刺更待何時?因它全浮水面“咬餌吞漂”,故能從它的長度估摸輕重。1米以內不咋的,超過2米則重達10千克級,刺中之後就需謹慎、細心與之相搏而不可大意輕敵,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大白鯧“咬餌吞漂”的姿態可真稱得上優雅,它是驟然從下游方隔筍子蟲約1米處高高抬起頭,同時向筍子蟲撲去的,自上而下把餌漂啄入口,然後一低頭,拱背,整個背鰭都拱出水面,接着是尾柄、大尾鰭,彷彿是在翻一道看不見的稜坎似的。你感到的是從漂餌失蹤起就是一個緩緩的走線過程,當它全身沒入水去後,走線立刻變成兇巴巴的猛地一扽!很顯然是一甩頭帶猛一搖一擺尾,倏然向下遊狂奔。不待你搧它一竿,刺它,它已經自動中鈎,開始要線了。它身板兒寬,岔尾巴大,勁道狠,你得稍緊點兒泄力,讓它吃力地奔命,悠着跟它周旋,2千克級的大鯧之勁道都相當於4千克級的鯉魚或草魚。你當然要作持久戰的打算,拿出渾身功夫應搏,才能穩操勝劵。尤其抄魚,更應小心在意,雖是最後一招,但大白鯧挺有後勁,寧肯多遛3分鐘,把它拖死,也別早早下抄網,給它留個最後一搏,博得全身而退的機會。

本釣法在靜水中唯一的對象是烏魚,那玩法比“打黑”的過程是別有一番滋味。因為什麼軟、硬擬餌都用不着,只用餌漂合一的筍子蟲了,鎖定線的長度,只需用3.6米輪竿在水草較多的水域,把筍子蟲懸在距水面15—10釐米的高度,不斷左右搖擺,輔之以不停稍微變換高度,以動態引誘烏魚。只要烏魚發現筍子蟲,好戲就要開台了。烏魚是筆直抬頭躍出水面含筍子蟲的,咬到即閉嘴,退入水後立刻下沉,此時你應配合,隨它的下沉速度鬆線,直到水面從它下沉之處自下而上冒起一串水泡,就是烏魚吞食筍子蟲入喉了。你也隨即自下而上抬竿,就把它鈎牢靠了。

為什麼不在它含筍子蟲入口的時候抬竿刺它呢?烏魚是硬脣魚,上、下顎都是骨頭,硬梆梆的不容易刺入,即使勉強刺入,也很容易在它拼命掙扎、奔突時折鈎、脱鈎。咽喉部就是相對柔韌的肌腱,比較容易刺中且不易脱鈎了。水面冒起泡兒就是它吞餌入喉時排出的氣泡,也就是最佳抬竿刺魚的信號。這和“打黑”的“路”術純屬風馬牛。

筍子蟲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餌”,是因為它能釣到天下所有的在水面掠食活餌的肉食類魚。幾十年來,我還用它釣到過鮰魚、加州淡水鱸、一尾1.73千克的羅非魚。最奇怪的是在雲南勐臘的南臘河浮釣到3、4千克級的鯉魚,每隻筍子蟲都能釣到一尾魚,從來都沒有落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