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用小藥要根據魚情而覺得是否需要

與傳統植物或動物型香源物質被水溶解慢、浸出香源不斷、持續時間長相比,呈粉狀的化學香料雖然在空氣中香氣四溢,入水後的傳播是不是也像空氣中一樣就難説了。不過化學香料品種多,薯香、芋香、菠蘿香、草莓香、麥香、奶香、玉米香……幾乎無一不能合成。

釣魚用小藥要根據魚情而覺得是否需要

於是由人的嗅覺推及魚類,形成了三種用“藥”套路:

1.招魚慢,魚不咬鈎是沒用對小藥,懷疑應該是草莓香卻錯用了菠蘿香,於是備下各種昧型的香精,至於哪種合適,試着來。

2.魚有一口沒一口,有口也是吻而不吞的輕口,以為是香不夠,於是加大劑量,從0.5克、1克增加到5克、10克。

3.多人比鄰而釣,因其中一人連續上魚而心中不服,可是調整線組、浮標、魚餌,能用的招都用上了卻情況依舊,於是有對方勝在小藥的認識。

之後釣箱中多了些瓶瓶罐罐,形成小藥依賴。小藥神奇是因為它有促進食慾,改善魚口的作用。以香精形式出現的粉狀小藥幾十、幾百毫克就能使整袋魚餌散發出濃郁的香氣,在人的嗅覺感受中,同是香味,化學香精的香是中藥型小藥的10倍、20倍。同時中藥不好找,無醫生處方要買一味兩味藥也不現實。另外,競技釣魚70~90分鐘一場,中藥緩釋,見效慢,時間上不允許。基於以上原因,以粉狀化學香精代替中藥型香料就順理成章了。

除了香精外,化學合成的粉狀小藥中還有一些無味或微酸微鹹的藥物,目前應用最多的是蛋白質類、氨基酸類和維生素類。作為能被魚吸收的營養物質,氨基酸品種繁多,如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組氨酸等等,其中有些在天然餌料和有機飼料中含量很低,必須在餌料中添加這些藥物才能促進魚的食慾。

例如缺乏維生素B2,魚會食慾不振,遊動緩慢;缺少維生素B1,會造成魚運動失調,亂竄甚至痙攣。釣傷嘴魚是競技釣魚繞不過的話題,特別是兩天6或8場比賽的第二天,同池競釣,相鄰兩個釣位的釣手餌味、餌色、餌形、重量、狀態一模一樣,甚至線組、釣法都一樣,卻有天壤之別的魚獲。一人魚訊清晰,連連上魚還竿竿不落空;

一人則困惑於魚訊晦澀,提竿無魚。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不會從釣技和釣術上找原因的,可是釣餌也一樣啊!因此只能從小藥上找原因,那就是用了無味的氨基酸或維生素。為什麼前一天不用或少用,而要第二天才見效呢?答案是經過一夜休整,傷嘴魚在自愈中恢復並形成了對維生素類藥物的依賴。從養魚角度來看,顆粒飼料除了有足夠的蛋白質、纖維素外,還含有少量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否則就稱不上科學養魚了。釣餌中加藥物客觀上起了助魚療傷的作用,但即使不能立竿見影,釣色人也相信了。

粉狀小藥的另一種是蝦粉、魚粉、魚腥素以及由其他水生生物乾製而成的粉末。嚴格説,它們不屬於藥,而是調味劑,只是用量少才稱為藥的。例如南極蝦粉、北極蝦粉、海藻粉、鱈魚粉、祕魯魚粉等等。由於生活環境的差別,同一種魚會呈現嗜香和貪腥的區別。例如水深3米的淤泥水底,魚齡3年的大鯽多沉底攝食,傾向於腥味餌。水深1~1.5米的硬泥底,魚齡不足1年的幼鯽經’常離底攝食碎屑或粉末狀的懸浮餌,宜用香或淡香餌,可是幼鯽沉底了也會吃腥餌。因此有的放矢,根據魚的食性傾向用腥餌或香餌,另外借助粉狀小藥臨時改變釣餌的味型已成為普遍接受的原則。

然而不管什麼“藥”都有一個對症下藥和用量多少的問題。藥用對了藥到病除,劑量把握準了效果立顯、相得益彰;藥用錯了不僅治不了病,還會生出其它病來,若劑量過大則又物極必反。如化學香精類小藥用多了,魚浮躁,本來沉底的不沉底了:魚在香味的刺激下頻繁吻餌,卻又礙於傷嘴而吸食乏力就是小藥惹的禍。粉狀小藥兩個缺點,一是以人度魚,能騙過人的鼻子就行;二是擴散快,空氣中是一種效果,入水後如何難下結論,所以要悠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