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為了讓魚能多開口咬鈎,打窩就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但逢時節轉換,尤其是冬春二季,每當臨到節氣前後,必然會出現魚口不穩,打窩遲遲不發窩的跡象;

其實這倒是沒什麼詭異的,主要原因,就是冬春二季,每到一個節氣,必然氣温、氣象出現變化,而且這種變化的幅度很是明顯;魚為了適應這種環境温度變化,必然會減緩活動,減少進食;

但是,春季不同於冬季,整體的温度趨勢是回暖、上升,所以就算魚口不好,找對了路子,想要漁獲,其實也不難,而想要更多、更好的漁獲,就得在打窩、選窩、窩料配製上,多花費點心思;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第2張

目標魚和窩料的顆粒直徑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釣友在打窩時,對窩料的要求很簡單,第一要量足,第二要誘魚要快;至於怎麼做才能誘魚快,那就比較極端了,要麼,就用盡可能素淡、本味的材料,如不做任何加工的種餌;

玉米、麥粒、紅薯,紅蟲、蚯蚓、泥鰍等材料用來打窩,就是基於這一思路,不需要額外加工,量大、窩厚,純屬以數量吸引進窩魚,要麼不發窩,一旦發窩,能持續很久;

第二種,就更極端了,純粹以窩料的味型為主,狀態來擴大誘魚區域,力求最短的時間,將味型擴散到最遠,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散炮抽窩,別説黑坑,就是野釣,幾竿子抽下去,那發窩效果也是槓槓的;

但是,在春季時節更替之際,因為氣象多變,氣温多變,導致水温變化的區間也是不小,所以不管是霧化極好的抽窩,還是本味足、數量大的守窩,其實都不太合適;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第3張

在清明前後,不管是釣鯽還是釣鯉,都需要考慮窩料的顆粒直徑,和目標魚的體型大小之間的關係:因為清明前後,氣象多變,多風、多雨,所以魚口始終不穩定,那麼優先做的,就是儘可能滿足魚能順利吸食;

比如鯽魚、白條等小體型魚,我們就要用酒米、麥粒、米飯之類,顆粒很小的窩料為主,便於小魚吸食,而且又能滿足小魚的飽腹感;而我們誘釣大魚時,顆粒就不能太小,因為頻繁吸食,也很費力;但是,與此同時,卻又不能全憑顆粒來誘魚,畢竟顆粒的味型肯定是不如粉餌的;

建議:在清明前後施釣,且不説釣餌怎麼個思路,僅僅是窩料,必須要把握,小魚用小顆粒,大魚用大顆粒,再輔以味型濃郁的粉餌,做到實料和虛料的結合;如果目標魚是肉食魚,那活餌和粉餌的組合,也是加速發窩的不二法門;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第4張

打窩宜早打遲釣

除了窩料配製,打窩的方式,也是頗為講究;因為清明前後水温的整體趨勢,是早涼、午熱、午後暖,就算一大早太陽不錯,豔陽高照,水温也是很低的;

別的不説,就連餌團握在手裏,也很冷,更別提水中的魚,因為水温低,開口的慾望也不怎麼樣,所以很多釣友認為,應該晚點出釣,趕上魚口恢復的時候再出釣;

這倒也沒錯,但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早打遲釣,簡單的説,就是至少提前1小時打窩,因為魚在沒有進食慾望的時候,並不是説有食物也不吃,而只是因為種種原因,不會主動覓食;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第5張

但是,還是會遊曳到食物附近,等到水温回暖,身體恢復之後,會第一時間進食;而這個提早,理論上來説,越早越好,但是不應超過隔夜;

所謂的隔夜窩,就是指頭天下午打窩,過了一夜之後,第二天再來下杆,在過去的野釣,這種打窩思路是很常見,效果也很不錯的;但是現在,因為現在野釣的人多了,別説離開窩子一晚上,離開幾十分鐘,可能窩子都沒了;

建議:清明前後多氣象多變是客觀因素,發窩遲,也是必然,除了早打遲釣,窩料味型怎麼調,釣組怎麼調整,都是沒什麼意義的,那想要有漁獲,做到腿勤屁股懶,早去釣點早打窩,耐心守着等發窩,漁獲想差也難;

野釣清明前後,打窩遲遲沒動靜,可以試試隔夜窩 第6張

寫在最後:

打窩這個事,咋一看,沒什麼技術含量,而大多數釣友的習慣,是先打窩,再調釣,出釣時機則是認為水温越適宜越好;但是,窩料的顆粒直徑和目標魚對應,粉狀味型餌和顆粒料配合,再做到提前打窩,除了會冷點,無聊點,但是漁獲一定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