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喜腥,大魚喜香”的理論,你就沒有懷疑過嗎?

經常聽到這樣的理論:“小鯽魚喜腥,大鯽魚喜香”、“小魚喜腥,大魚喜本味”、“冬春用腥,夏秋用素”

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食物中所含的三種基本物質:糖、脂肪、蛋白質。葡萄糖直接參與新陳代謝過程,提供生存所需熱量,糖類以澱粉形式存在於食物中,是最容易消化吸收、提供熱能的,多餘的能量才會轉化成脂肪積存下來,動物基本上都喜甜,釣魚加點糖有不錯的誘惑力就是這個原因;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也是動物必需攝食的物質。

有文獻記載,經長期實踐證明,葷餌的釣魚效果大大優於素餌,因為葷餌中含動物蛋白更高,營養物質更多。動物對葷食的偏好總體明顯多於素食,這是千萬年生物進化形成的。即便是草食性的草魚,在秋天螞蚱、油葫蘆等蟲類多起來的季節,吃慣了葷餌,再用素餌去釣,效果也不如葷蟲。

“小魚喜腥,大魚喜香”的理論,你就沒有懷疑過嗎?

腥味餌料投入水中,未必是大魚不喜歡,而是沒機會。小魚總是遠遠多於大魚,機動能力又遠遠高於大魚,好東西還不瘋搶嗎?留給大魚的機會就不多了,即使大魚誘過來了,我們頻繁地揚竿,令謹慎的大魚疑慮不敢就餌。如果魚大了就不喜腥,那為什麼蚯蚓、紅蟲釣大鯽魚效果槓槓的?為什麼用大青蟲、蠶蛹、蝦肉塊釣大魚效果也很好?而且不僅冬春好使,夏秋也好使?

“小魚喜腥,大魚喜香”的理論,你就沒有懷疑過嗎? 第2張

但大魚喜本味可能也有道理,因為好吃的葷餌常被小魚搶光,水中的葷食存在總是少的,大魚不得不長期靠吃粗茶淡飯過日子,久而久之形成偏好。酒味、酸味,這樣食物發酵產生的氣味,引領魚兒找尋水中開始分解的食物,我們投之所好,用加酒、輕度發酵餌料,往往比添加其它香精有更好的效果。

“小魚喜腥,大魚喜香”的理論,你就沒有懷疑過嗎? 第3張

素的麩類粕類餌料中加入腥味餌,是不是就會引起大魚的警覺?釣鯽魚的商品餌中加了腥,是不是就會引起大鯽魚的警覺?還真是説不清楚。那麼把幾種餌料摻在一起,即使沒加腥,就不引起大魚的警覺?在它日常的生物鏈中也沒遇上過這樣亂摻合的東西哦,按此推斷,是不是隻有純玉米、純地瓜等原汁原味的東西才能釣到大魚?所以大師所教給我們的配餌理論是不是也有問題?8斤、10斤的魚大嗎?相比幾十斤、上百斤的魚,它還是孩子。雜魚少的水域,用腥是不是對魚更有吸引力呢?夏天用腥是不是也很好呢?

“小魚喜腥,大魚喜香”的理論,你就沒有懷疑過嗎? 第4張

魚餌中有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所以説配製餌料沒有固定的模式,不要固化自己的思維,完全可以大膽的嘗試,只有試用得來的、實踐證明好用的才是好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