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釣魚調漂研究的幾點疑問與看法

關於釣魚調漂研究的給大家説説我的疑問與看法

一、為什麼要研究調漂?

對於調漂的文章,我是不太願意看的,因為在我看來,調漂就是兩個作用,一個信號作用,一個是定位作用。那點兒事,弄明白並不難,怎麼就能説出哪麼多的話來,而且一説幾十年!但是雜誌幾乎期期都有,老是在眼前繞來繞去,把別的文章看完之後,也會下意識地掃上幾眼,或者一路看下去。不想真的就讀出了文章的“價值”:居然有那麼多的“發現、發明、創造”,整出哪麼多新概念,新原理來。單看那些新名詞,就覺得我等釣友的釣魚實踐是白忙活了。可是,同時又不免產生一個疑問,這些文章是在為設計機器人釣機器魚做準備嗎?不然,對一個小小的漂尖,為什麼要做那麼多的物理學分析?端碗吃飯的動作,小孩子都會,而最先進的機器人現在還做不到。真要是玩智能機器人釣魚,或是玩釣智能機器魚,我們現在的研究,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

關於釣魚調漂研究的幾點疑問與看法

但是用於自然人釣自然魚,我覺得很多釣友的研究,鑽進了牛角尖。更看到一些舉例,有的是漂動抓不住,有的是連漂也不動,然而都是一經名師指點,只不過把漂子調了一兩目,魚就一條接一條地被釣了上來。讓人感覺好像漂子調得不好,魚就不能把餌吃到嘴裏。我不能理解這些事情的玄機,只是笨想,那釣不上魚的原因,一則有可能是釣者對自己的漂相(特定的組合有特定的漂相這是一個常識)不清楚,錯讀了信號,失去了時機,二則是初學者讀了太多的調漂方法,卻未能理解調漂,或本末倒置,或弄巧成拙,拘泥於目數而釣了空鈎。

對調漂的研究是應該的,我的看法,釣魚當然必須知道漂的作用與如何調漂,但是,這種研究應當着眼於釣魚實戰,而不能偏向到看似精細、實則無用的描述與分析的爭論上去。

二、需要替魚減輕餌的重量嗎?

近十年來出現了愈來愈多的文章,賦予漂子一個功能:如何通過漂子減輕餌的重量,為的是方便魚攝食!正當一些人有點體會時,另有一些人出來説不對:你把魚餌懸浮着,或者內含着一個上浮的力,魚往上拉是減輕,往下拉豈不是加入了“剩餘浮力”,是加重呀。於是甲方、已方、第三方一齊參與進來,比大學生辯論會還熱鬧。

但是,我覺得從魚的角度看,相信魚兒也與我們人類一樣,對餌已經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它們對餌同樣有質量感,應該不會老是用錯了勁,害得自己要麼吸不動食,要麼嗆住了喉道。你想,自然環境中,魚餌存在的狀態是多種多樣的。有漂浮的,有懸浮的,有落地的,有卧泥的,有下落中的,有遊動中的,有生根的。把遇上的這些千姿百態的食物擒獲攝入,是魚的本能。如果它們老是在這個動作上犯錯誤,那它們活得下來嗎?我多次觀察過草魚吃秧的場面,驚歎於它們的攝食本事。它們側着身子,翻卷着白肚,只半天功夫,大塊的秧田就成了白水。我們想弄折一棵秧作餌,也得用點力氣才行呢。

弄清了這個基本的事實後,我們有理由説,魚最方便攝入也最少戒備的餌是原生態餌。

而且,如果非要作物理分析的話,那麼,魚在攝入它們時,一定有個“餘力”,不可能精確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因此,釣魚人把餌裝在魚鈎上時,只要不太離譜,接近原生態中的魚餌或它們的某種特徵,魚就有辦法按照慣例把它吃到嘴裏去的。想讓餌“定”可調遲鈍,想讓餌“動”可調靈敏。事實證明,鈎的那點兒重量加在魚餌裏,並沒有對魚的攝食產生多少困難,粗大的爆炸鈎多次釣中小魚就是明證。當然,鈎的韌性好而重量輕更理想。如果調漂中非要替魚做點兒什麼事,那可以把鈎的重力平衡掉。

關於釣魚調漂研究的幾點疑問與看法 第2張

三、漂子能放大魚攝食的信號嗎?

還有一種説法,好的漂子能放大魚攝食的信號。對此,他們甚至於還通過試驗加以證明。可我卻不明白,鈎子到了魚的嘴裏,漂子的動作怎麼會比魚與鈎的移動幅度更大。再仔細看時,才注意到,他們的試驗中沒有魚參加,要麼在那兒撞擊漂子,要麼在那兒投鈎玩墜兒。

當一條線把鈎與漂連接起來讓魚咬鈎時,漂反映的是鈎的動作,而鈎的動作取決於魚的動作!鈎的動作在時間上只會等同於或滯後於魚的動作,在空間上只會等於或小於魚的動作,同樣,漂的動作在時間上只會等同於和滯後於鈎的動作,在空間上只會等同於或小於鈎的動作。如果深入點兒,魚將鈎垂直下拉時,漂與鈎的動作最有可能接近同步(同時間同幅度),斜着向下拉次之,而平移與上移,必然會滯後且瞬間不能同幅度——它怎麼能夠反過來放大信號?是魚不吞鈎鈎自動?漁鈎移動一釐米時有什麼力讓漂子多移動若干釐米嗎?是慣性嗎?水中會有那麼大的慣性?那它們之間的那根釣線是怎麼回事?

所以,如果不是別的信息技術加入了制漂業(用波之類語言放大信號),那麼,再好的釣組作用於再好的漁漂,作為信號系統,它只能同步於或接近同步於鈎子的動作,而不可能放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