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核漂的特點特性分析,與使用情況介紹

一般來説,棗核漂有兩個優點:一是浮力好;二是能產生慢長的三擺行程(漂墜餌全順直後餌團緩慢下落的過程,我管它較黃金降落)。浮力好那是以嚴重損失靈敏度為代價的;倒是那慢長的行程,釣近底截口確實不錯。

棗核漂的特點特性分析,與使用情況介紹

一、棗核漂和白扳鯽

再來説説一款漂:白扳鯽,90年代前期曾在北京風行一時,當時賣到270塊錢一支。這是一款什麼漂呢?帶殼孔雀羽長身竹腳配細長硬尾,漂形巨大且浮力極差。奇怪了,為什麼這樣的漂能盛行呢?

那還是台釣剛剛興起的年代,在北京。北京展覽館的後面有一片水域,可能是荒廢已久的老運河河牀。當時北京的競技釣高手們都聚集在那裏,想當年,那兒真是釣魚人們的天堂,高釣的,練竿的,掐魚的.....一天到晚的車水馬龍,人們樂不可支的往返於其中。

話説這魚塘,由於是多年不幹的老坑,降層很厚,魚鉺一但落了底便會沒入厚厚的懸浮物中,所以魚都等在離底5公分左右的水層吃食。再説那款大白板鯽,又大又不吃鉛,行程的速度自然是很慢,恰好又是細長的硬尾,使得行程很長,就和現在的棗核效果一模一樣!偏巧就碰上這種專吃底截口的魚塘,所以每當那大傻漂三擺行程開始後,一到離底三、五公分的地方就是一個加速,一抬竿兒,幾乎是百分百中魚。可當年的釣魚人們那懂得這些呀,還以為是這漂好呢,於是就如獲至寶似地瘋狂搶購。那年月,幾乎是人手N支。

二、棗核漂變成長棗核

棗核漂的特點特性分析,與使用情況介紹 第2張

現在再説説這棗核漂。既然那白板鯽都能和它出同樣的效果,那咱用好漂來滅它們還不是小菜一碟嗎?要不咱一貫推崇的浮力呀、吃鉛比呀、靈敏度什麼的還有啥用。比如那白板鯽,原漂形不變,換成巴氏沙木碳腳,浮力至少比原來大一倍,而且三擺速度比原來還慢!如果你覺得它靈敏度不夠,就把漂身一點點地縮小,直到你滿意為止,反正我浮力巨大,有得是空間。棗核漂的行程為什麼慢?因其錐度頓、下降時阻力大使然。任何一支棗核漂,將其錐部拉長,亦即變成一支長棗核,效果如何呢?應該有以下變化:

1、漂身體積比原來大了,因而浮力會增加;

2、漂身表面積增加了,因而阻力增加,但漂身與水的平行摩擦阻力很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3、漂身錐度由頓變鋭,運行時垂直阻力大幅度降低,意味着靈敏度大幅度增加。

現在再來看看這支漂,浮力與靈敏度同時增加,這是多麼驚人的收穫呀!而且它的行程速度應該是快於等於原來。如果需要讓它慢下來,及其簡單。想當科學家有難度;想當文盲還不容易嗎。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得出結論:起碼長棗核是各方面都優於短棗核的。根據這種思路,若把長棗核再拉長一些又如何呢?到底拉到多長最好呢?這就觸及到漂身形狀的核心問題:什麼樣的比例(或錐度)才是體積(大)與阻力(小)的最佳配合?這是純科學的問題,二十多年一直困擾着我們。筆者曾想到過華羅庚的黃金分割原理,可惜咱知識不夠,真希望有一天有人能解決。

其實棗核本來就是從長棗核演變過來的;而長棗核又是從標準漂形演變過來的。這根本就是一種過分求變的產物,其結果是越來越偏離科學的軌道。釣界中類似的事情還遠不止這些。不知你注意到沒有,這一變化過程使得浮漂的製作難度越來越小:漂身再也不會被抽折了;尾與腳的插接更容易做得堅固了;吃鉛比也更大了。但靈敏度卻是大大的降低了。

棗核漂的特點特性分析,與使用情況介紹 第3張

三、使用情況

話説回來,棗核漂也不是不能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用,只不過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不是最好的而已。在速度上它不如7目軟尾;在靈敏度上它不如細長身的硬尾......真正屬於棗核的地盤只有3個:水皮、淺水扎邊和冰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