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水調漂,能抓住魚口才是不可思議

半水調漂,能抓住魚口才是不可思議

半水調漂,意思是先將魚鈎調整到離底狀態,然後再進行調釣,因為步驟簡單,所以很受釣友青睞;但是,這種調釣,讓很多新手釣友不能接受的,是調釣之後,釣目總是會發生誤差;比如我們計劃調5釣2,在調釣結束之後,釣目是2目時,訊號不一定精準,亦或者釣目2目時,找底不一定精準;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只有一個,鈎餌離底距離太長了;

關於半水,這個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為什麼叫半水,而不叫離底,亦或者是三分之一水深,都已經不可考證了,反正大家都是這樣説,甚至在很多網上的文章,也在調漂時,為什麼叫半水調漂,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步驟,在鉛墜沉底後,需要把浮漂下推水面漂目到鉛墜的間距的一半距離;因此我們稱這種調漂方式為半水調漂;

在自媒體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很多自媒體平台的圖文,都會這樣介紹,也一直沒有人去糾正這個做法,什麼原因,我們就不考究了,但是,這種調釣的方式,確實會產生這樣糟糕的影響;那麼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半水調釣,鈎餌離底距離太遠,會導致調釣不靈敏呢?

半水調漂,能抓住魚口才是不可思議 第2張

分析一、鈎餌離底距離越長,調釣時產生的訊號損失越大

假設水深3米,鈎餌離底是半水的深度,那麼鈎餌離底大約的距離就是1.5米,假設在此時修剪好調目,然後附上餌團,稱餌重,釣目倒是確定了,但是,鈎餌此時並沒有觸底,我們需要繼續上推浮漂,如果掛好鈎餌,釣目是2目,那麼需要一直上推到釣目到3目為止,才能證明至少底鈎鈎餌觸底;

但是,除非我們掛的是玉米粒、麥粒這一類不易霧化,而且比重很大的餌料,否則,從半水到水底的這個過程,餌料的霧化、溶散,無疑就會造成較大的信號損失,甚至有可能鈎餌到底,魚鈎上僅剩殘留餌料,浮漂是因為餌料溶散才上浮到了3目,但是因為浮漂已經被我們推的太靠上,子線已經彎曲了,自然就談不上精準;

半水調漂,能抓住魚口才是不可思議 第3張

分析二、水線長度變化越多,訊號誤差越大;

還是以水深3米來舉例,在調釣的時候,如果鈎餌位於半水,那麼水線的長度,應該1.5米減去浮漂的長度,再加上水面之上露出的漂尾長度,我們將其命名為長度1,然後在調釣結束後,水線的長度,應該是3米減去浮漂的長度,再加上水面之上露出的漂尾長度,然後再減去鉛墜離底的距離;這個長度,我們命名為長度2;

長度1肯定是比長度2要短,但是,問題恰恰也就出在這裏,如果我們是從長度1開始調釣,調到長度2位的位置,加上水流沖刷,水面起伏,水底高低不平等各種客觀影響,訊號損失是非常大的;

如果我們一開始調釣,就基於長度2的水線長度來調整,就算是因為水線長度較長,精準度會略差,但是就整體訊號誤差來説,肯定也不會太離譜,這就是數學統計上的容錯率的概念了;

分析完原因,那麼我們應對的方法,就很簡單了,在容錯率允許的範圍之內,半水調漂,鈎餌略離底,就能保證這種調漂方式的精準度了,那麼這個略離地,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可以用浮漂加子線的長度作為參照,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在測水深的時候,漂尖剛出水,漂尖到鉛墜,就是水深,在這一步,先不要着急下推浮漂,而是保持釣組不變,以第一次測水深的點為圓心,前後左右測水底起伏狀態,然後選擇一個相對平整的區域的中心位置,作為釣點;

第二步:將浮漂和對摺後的子線長度做一個對比,如果浮漂比子線長,那麼下推浮漂的距離,就設為浮漂的長度加上食指的長度即可;如果子線的長度的比浮漂長,那麼下推浮漂的距離,就設為子線長度加食指的長度即可;這樣在後繼調目做好的時候,必然是底鈎離底一個食指的長度;

半水調漂,能抓住魚口才是不可思議 第4張

最後,調漂其實沒什麼複雜的地方,但是調漂的步驟,如果不注意細節,餌料的溶散,魚線的柔韌,都會導致最終調釣結果,訊號有損失,而這種損失,就會體現在漂訊不精準,魚口抓不住,最後驚散窩子,自然就釣不到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