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分析如何尋找有魚道的釣點釣位

環太湖的浙北、蘇南地區,河道養魚歷史悠久。改革開放後水面承包了,除行船的航道外,村前屋後不規則的河汊、湖蕩用竹箔攔起,那些魚苗就成了放養浜。數年前筆者去一放養浜釣魚,尋找釣位時發現:與外河相同處有一寬約2米的缺口未設攔魚裝置。正在詫異的時候養魚人來了。我問怎麼這裏不攔起來,不怕魚跑了麼?養魚人説:不怕,魚往東不往西!外河是南北走向的灌溉渠,有些走水。放養浜狀如蝌蚪,東面為頭,自東至西長600餘米,中間略有曲折,留個缺口大概是行船需要吧。既然養魚的都不怕跑魚,那麼選釣位於缺口內側肯定沒戲。事實確實如此,自秋至冬我在東頭、中段、靠缺口處釣了20多次魚,缺口附近最差。魚不去缺口是什麼原因,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魚有魚道。

實戰分析如何尋找有魚道的釣點釣位

圓為池,方為塘。東西走向的長方形魚塘,吹東風,不管南岸北岸,處於下風的釣位上魚多;東南風,西北風釣位上魚多;北風、西北風,南、東南的釣位效果好。魚聚下風口是因為溶氧足,同時風把浮漂或懸浮的餌料推向下風口,所以聚魚多,魚訊強,吃口猛。風小了,風向變了,水中溶氧下降,初時魚訊趨弱,後來連小口輕口都沒有了。怎麼辦?換釣位!可是東西南北一小時換一個方向都沒有口,此時唯一的辦法是換輕餌、小餌釣離底。天時不如地利,釣位決定漁獲。競技釣魚2條邊劃4個釣區,1、2換3、4,如果頂風換順風,沒有釣法的調整、技術的配合就只能看着對面上魚了。休閒釣魚自由,但風力4級、陣風5級,迎風拋鈎失準,或拋鈎後風浪把浮標推近了。然而水體溶氧充足,釣遠1米和釣近1米差別不大,是溶氧拓寬了魚道。水面寬廣的湖泊、水庫到不了頂風的對岸,就只能在深淺和污潔之間選擇了。左右500米內都是淺水,5.4米和7.2米竿拋鈎,釣遠釣近深淺不超過8釐米,應儘量釣遠。局部範圍,相隔5米的兩個釣位,線組、魚餌相同,一人用6.3米竿拋鈎,2小時釣鯽魚14尾,一人用5.4米竿獲魚5尾,有此差距是遠了180釐米水深增加5釐米。另一種情況:兩人相隔50米,用5.4米釣竿者釣個不歇,操6.3米釣竿者卻寥寥無獲。同一水域,緊靠着的兩個釣位,釣遠者得地利,佔了魚道收穫豐,釣近180釐米,偏離了魚道收穫就少了許多。看似環境相同,相隔50米是另一番天地。首先看不見的水底存在着平底、緩坡、軟泥、硬泥的差別;其次兩個釣區的魚道不同,左邊釣位,魚在距岸11米位置活動,右邊釣位魚在距岸9米處覓食。所以長竿釣遠不是絕對的,而是對應着地貌、魚道該長則長,該短則短。

然而不諳魚道,水底情況不明,有無長竿可換時該怎麼選擇釣位呢?有兩個辦法:

一是從一而終,守。從經驗出發選準釣位後手拋打窩或按竿長定釣點,搓大餌拋九成線做窩,不拋足線、不拋八成線是為了給以後拋足線釣遠以及引鈎逗魚留些餘地。拋足線和拋九成線前後相差20-30釐米,正好與由前向後引鈎逗魚的距離相合。直岸緩坡湖泊,底層魚沿等深線活動,魚道寬度20-30釐米,深度差2釐米的水壓變化不會影響魚的活動,咬鈎穩定,魚訊一致。如果用3種規格的魚竿前後分佈3個窩,5.4米竿拋鈎水深1.4米,6.3米竿拋鈎遠了180釐米,水深增加5釐米,7.2米竿拋鈎水深了8-10釐米。換3種規格的魚竿,點與點相差180釐米,我們會發現一個窩有魚了,其他兩個我不用釣了,除了偶然有魚離底接鈎外釣底基本無望。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淺水魚道窄,前後180釐米對淺水覓食的魚來説,深度差2釐米的水壓變化不大,超過5釐米水壓增強了,魚不會也不願意從一個從容就食的環境移向另一個環境,所以有魚道,有等深線覓食。另外背風水面平靜,溶氧低,魚的活動量降低,雖攝食慾不強但不影響咬鈎。守的另一層寓意是穩定,不要因魚不咬鈎就頻繁改變線組、釣餌、釣法。

二是區別地貌,避開淤泥和沉積物多的水底,釣硬底、釣乾淨水底。過去,河道縱橫、河湖相通的水網地區河泥作肥料。淤泥清了水底乾淨,拋鈎,鈎不會陷入軟泥,魚容易發現食物。競技釣魚最怕過底,醬層厚的水底調整浮標釣上鈎離底、下鈎輕觸底或微離底,釣靈不釣鈍。另外,有淤泥的水域用餌要注意色差,底泥黑褐色用黃色、白色釣餌魚看得見;黃土水底雖無淤泥卻有醬層,凸顯餌色要避開黃色,用黑色或白色餌。雖然人眼看不見水底,但可以由近岸淺底和坡岸泥色推斷水底。岸坡黃土,有樹少草,土壤貧瘠,水底少淤泥,反之水底淤泥厚。使用化肥後不罱河泥了,除湖泊、水庫可以憑坡岸泥色知道是硬底、軟泥底外,村前屋後的放養浜都是淤泥厚積。不過放養浜選釣位也不是一點沒有參考,築有石駁岸的河道,坡陡淤泥少,坡緩淤泥厚;岸為農田遠離泄水口,釣深不釣淺……隨着鄉鎮工業、個體小微企業、工商業的發展,隨意拋灑各種邊角料、廢料沉底了;鄉鎮合併,城鎮開發產生的建築垃圾無序傾倒;生活資料過度包裝,包括沉底的、漂浮的廢棄物越積越多,水底乾淨與否已不是自然參考能提示得了的了。還有隱在水下的排污涵管,被風吹聚在一起的漂浮物下沉了等等,都會對選位帶來影響。原來乾淨的水底掛底了,前一竿拋鈎浮標顯示釣2目,後一竿成了釣4目;浮標慢下挫3-4目,提竿中魚卻提不上來,是上鈎掛魚下鈎鈎住了沉積物。看似釣位合適,卡住了魚道,其實水底變了,暗藏着看不見的障礙物。

守是辯證的,除區別地貌選擇相對乾淨的水底外,還要仔細觀察,善於發現那些潛在的、突然而來並有可能對魚道、魚的咬鈎行為產生影響的意外之變。如果出現掛底,挪過或釣近釣遠30釐米仍然掛底那就走為上,換釣位、不過有些情況,如風向改變、風力加大和走水加快造成的間歇性掛底不在其列。今天這個釣位不利,不意味着明天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