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 魚類洄游 洄游路線

魚類的洄游,可分為索食洄游、生殖洄游和季節性洄游。前兩者的洄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應生存和繁衍之需,當然也離不開水温的影響。而季節性洄游,是魚兒直接受水温條件影響,結羣由一處出發,沿着一定的水温線來進行有規律的遊動。這種遊動有方向性、路線性,更有一定的時間性。我們熟悉和了解了這些比較穩定的常規,對釣魚愛好者,是極為有益的。

魚類洄游

洄游是魚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些魚類的主動、定期、定向、集羣、具有種的特點的水平移動。洄游也是一種週期性運動,隨着魚類生命週期各個環節的推移,每年重複進行。洄游是長期以來魚類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結果,也是魚類內部生理變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必然反應。

對於人們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大自然的神奇旅程。對於釣魚發燒友來説,魚類的洄游更是無形之中彙報了各地區的各種漁汛。例如春暖花開時,它們會從深水區游到水淺的地方活動覓食,盛夏淺水温度高,寒冬淺水温度低,魚兒會游回深水區避暑和越冬。在天然水域裏,魚是四處覓食的。在河川、湖泊、水庫裏生活的魚,都喜歡棲息在靠近岸邊有水草的環境。早晨日出;以後開始活動,在草邊覓食。到了中午,逐漸向深水處遊動覓餌。傍晚又逐漸往棲息場所洄游。漁諺 “一日三遷,早晚溜邊”,講的就是這個科學道理。除非棲息場所附近已沒有食物可覓會被迫轉移,大體上它不會離窩太遠,只到附近覓餌,吃飽了又會回到老窩來。這就叫“老窩在,不遠遊,遊必有歸”。在產卵期,如果它們的棲息場所附近有水草茂密無流速的淺灘,可作為 “產牀”,它們便會在附近就地產卵。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魚就會雌雄親魚成羣,做遠距離洄游,到上游的淺水灘水草繁茂的靜水區生兒育女。產卵後就在附近覓餌育肥。當然,在產卵期釣魚,就要跟它到江河上游淺灘水草繁茂的地方下鈎了。

洄游 魚類洄游 洄游路線

洄游規律

魚類由於受遺傳基因和生存本能的影響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七上八下九歸堆”的洄游規律。“七上”就是七月份雨季到來後,河流水位上漲, 把旱季時水位低的草地和部分農田淹沒, 雨水還把部分糞便、草籽、昆蟲等魚的食物衝入河中, “八下”就是到了八月下旬,雨季已過, 產完卵的鯉魚此時開始向水庫下游順水洄游 ,並開始瘋狂覓食貯存能量, 為過冬做準備。“九歸堆”就是到了九月份河水的水温開始逐漸下降, 鯉魚等魚類開始越冬由淺水區逐漸向深水區棲息地集中。所以在水庫選擇釣位要遵循魚的這一活動規律。

洄游路線

魚在水中到處遊蕩,看起來似乎毫無規律,實際上不然。魚既有相對穩定的居留處所,又有一定的洄游路線。

一是從居住地向就餐地遊動。

通俗地講就是從"家"到"餐廳"去吃飯,吃完飯到外面遊一遊,然後又回到"家"裏休息。由於魚的"餐廳"不是一個,只要有食物的地方都可成為"餐廳",而旦這些"餐廳"裏的食物常常也是飄浮不定的(如浮游生物〉,所以魚的洄游路線不可能完全固定,不過,可以肯定,沒有食物的地方魚是很難去的。

二是從"家"或"餐廳"向"氧吧"洄游。

魚一旦缺氧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氧吧",當水中含氧量恢復後,又回到原來的地方。這種情況在釣場經常可以碰見:早晨剛去時發現魚浮頭,集中在下風口,這時到哪裏也釣小上魚,唯有下風門還能碰上一兩條。可是,當缺氧現象解除後,就是上風口也能釣到魚了。雖然看不見魚遊動的行蹤,但可以想見,它是如何從下風口遊向其他地方的。這種不可看見只可想見的路線會有許多,如魚的每個居留處所與水草之間、與進出水門之間等等。其中有活水線的水域,也是魚洄游的重要之地。

洄游 魚類洄游 洄游路線 第2張

三是到生育區或在生育處就地洄游

細心的釣友不難發現這種情況,魚在產仔時節離不開水草,總在生育地與居留地之間遊動。

四是魚的洄游必經之道

出於地形的原因,有些地方是魚遊動時必須經過的地方。如半島尖、河道的狹窄處、水流匯合處、水庫野塘的拐角處等等。這些都是魚遊經的路線。當然,魚的遊動還有其他規律。例如,安全通道的洄游,吃飽了,到外面去玩玩、看看等等。人們釣魚就是利用魚的遊動來招引它們的。給它一個新亮點(餌料的光澤)一種新味道(餌的香味)等營造一個新"餐廳",它就會向着這個"餐廳"奔來。而這個"餐廳"的位罝就應該建在它們的舊"餐廳"和"家"的附近,或者在它們洄游的路上。

當然,如何尋找魚羣還將受到氣温、含氧量、食物源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與影響,並非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垂釣者在魚事中還要遵循相應的魚事規律,方有望尋着理想的“垂釣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