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漁獲多,釣魚跟氧走

釣魚是一項綜合運動,涉及氣象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及哲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釣魚人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懂得垂釣與水溶氧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樣釣起魚來才能得心應手。

釣魚跟氧走,指的是在垂釣時要選擇溶氧量充足的水域下竿。筆者的釣齡長達十幾年,在這些年的垂釣經歷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釣魚人不僅要至有一定的釣技,還要有應對自然環境的常識。下面,筆者將自己領會到的釣魚跟氧走的經驗介紹給大家,供廣大釣友參考借鑑。

要想漁獲多,釣魚跟氧走

一、水溶氧的來源

魚兒在自然水域中生活,最離不開的就是水溶氧。這種氧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水生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分解出的氧氣,另一種是空氣中的氧分子與水面接觸之後溶入水中。

空氣中氣態氧的比重比水輕,不能直接沉入水體內部,只能在與水面接觸的時候,在風吹、浪打、日曬、雨淋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通過混合、對流等方式輸送到各個水層,形成魚兒喜愛的水溶氧。

筆者認為,庫塘水體中水生植物的密度及空氣中氣態氧的密度會直接影響水溶氧的含量,進而對魚情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掌握庫塘水體中水溶氧的來源和含量對垂釣有很大的指導乍用。

要想漁獲多,釣魚跟氧走 第2張

二、氣象與水溶氧的關係

“魚以水為天,尤以氧當先。”這條漁諺一語道出了魚兒對水溶氧的絕對依賴性。魚兒雖然是變温動物,但是大多數魚兒都具有側線,它們都能通過側線感知氣象的變化。氣温及氣壓的高低變化會直接影響水體的溶氧量,也會影響魚兒遊動、覓食的習慣。因此,要想做到釣魚跟氧走,就必須掌握氣象的變化。

一般來説,空氣中的氧分子越多,與庫塘水體的接觸面越廣,水體溶氧量就越多。從氣象學來看,一口池塘的溶氧量多少取決於空氣密度的大小。空氣密度越大,氧分子的含量就越大;空氣密度越小,氧分子的含量就越小。影響空氣密度及含氧量的主要因素是氣温和氣壓。

氣温升高,氣壓降低,空氣密度隨之降低,水體中的溶氧量也會隨之減少;氣温降低,氣壓升高,空氣密度增大,水體的溶氧量就會增加。

筆者認為,由於魚兒對氣象變化和水體溶氧量的變化異常敏感,所以它們的遊動及覓食全憑氣温和氣壓的調遣。因此,溶氧量高的水域都是魚兒羣居的場所。如果釣者能夠掌握上述氣象知識,找到溶氧量最高的水域,因氧施釣,就能釣獲更多的魚。

2013年7月12日上午,筆者所在的贛南師範學院老年釣協組織50多名會員在贛州市郊的一口魚塘釣草魚。那天氣温是36℃,烈日高照,沒有一絲風,天氣十分悶熱。我們能看到草魚浮在水面上,但就是不開口。下午F點多的時候,大家都把竿子收了起來,絕大多數會員都沒釣到魚。究其原因,大家都説是因為缺氧。

過了兩天,我們大家再次來到這口池塘釣草魚。由於前一天夜間下了一場大雨,雨轉晴後氣温降低了,氣壓隨之升高了,而且當天刮的是二三級的東北風,大地看起來一片生機盎然,塘中溶氧量也十分充足。當時草魚的活性很高,競相攝食上鈎,我們50多位會員釣得非常歡暢。到了中午11點收竿時,我們每個人都釣到了魚,最多的釣了5條,可謂皆大歡喜,這充分印證了“釣魚跟氧走”的道理。

要想漁獲多,釣魚跟氧走 第3張

三、水温對釣魚的影響

庫塘水體的温度與氣温有密切關係,而水温的變化會影響水體的溶氧量。只有氣温相對穩定時,水温才會穩定,水體的溶氧量也會隨之增加,才更有利於垂釣。為此,釣魚時還要根據水温和水體溶氧量的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

據生物學家測定,魚類的體温十分接近所處水體的温度,只有1℃左右的偏差。適合魚類生存的水温為15℃-30℃,如果水温低於4℃或高於35℃時,大多數魚兒會感到不適應,甚至難以生存。但是,不同魚種對水温的適應程度也有差別。水温在8℃以上時,鯽魚會開口攝食;水温在15℃以上,草魚會開口攝食;當水温高達30℃-32℃時,鰱鱅的攝食較為活躍;當水温高達35℃時,羅非魚仍然會就餌上鈎。掌握上述水温對魚情的影響,對日常出釣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晝夜温差很大的時候,比如晝夜温差超過10℃時,水温和水體溶氧量就不穩定,不利於垂釣。一般來説,春秋兩季晝夜温差在4℃-6℃,夏季晝夜温差在6℃-8℃,冬季晝夜温差在2℃-3℃時都比較適宜出釣。盛夏及i初秋時節,氣温較高,地温略低,庫塘水體會呈現上暖下涼的趨勢;寒冬和初春時節氣温低於地温,庫塘水體下暖上涼。由於在這些時節各水層的溶氧量不均勻,因此不宜出釣。

筆者認為,只有在連日陽光燦爛、東北風2-3級、水温保持在15℃-25℃的前提下,庫塘水體才能實現上下對流,此時供氧條件較好,魚情相當活躍,十分適宜垂釣。

要想漁獲多,釣魚跟氧走 第4張

四、釣魚跟氧走的實戰對策

1)選擇有利天氣出釣

出釣要順應各個季節的氣温變化,“春釣邊,夏釣潭,秋釣背陰處,冬釣向陽灘”這句漁諺充分説明了這個道理,這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實戰對策。

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隨着季節的變化,氣象也在不斷交替,水體的溶氧量也一直在變化,魚兒棲息的水域會隨時更換。為此,我們必須要選擇有利的天氣出釣。筆者的體會是:春末、夏初、夏末和初秋是釣魚的黃金時節,這些時節的氣温適宜,水體的溶氧量也高,魚兒活動、覓食極為活躍。像“三九”嚴冬這樣的時節,冰霜雪雨,寒風凜冽,水體中的溶氧量不高,魚兒都藏在深潭之中越冬,此時就不宜出釣。

每年的春分至霜降時節,凡是風和日麗且氣温在1 5℃-25℃之間、東北風1-2級的天氣都比較適宜出釣。在這種天氣條件下,庫塘水體溶氧量極高,魚兒攝食極為活躍。如果是氣温太高、氣壓太低且水温不適宜的天氣,就不適合出釣。在這種天氣裏,庫塘水體持續缺氧,魚兒都不願開口攝食。

2)看準適宜的風向再下竿

風與水體的溶氧量有着密切關係,對魚情也有着直接影響。一般來説,除了寒冬和早春之外,其他季節只要風力不超過4級,就對釣魚有利,尤其是刮東北風或微風的天氣。

這是因為空氣中氣態氧的比重比水輕,氧分子大多停留在水體的上層,水體的中下層則呈現缺氧的狀態,而東北風受東北冷濕氣流的影響,會使氣温降低,氣壓升高,水面的溶氧量就會增加。同時,水體的表面經過風吹浪打,加速了上、中、下層水體的對流,使靜水變成了活水,也加快了氧氣的溶解,魚兒在這樣的水體中會變得極為活躍。

刮西南風或無風的天氣不宜出釣,這是因為西南風受西南暖氣流的影響,會使氣温升高,氣壓降低。此時天氣悶熱,水體缺氧,魚兒不願攝食上鈎。

風不單是助氧劑,也是搬運工。風能將水面上的浮游生物、藻類植物、落水昆蟲、雜草及花粉等魚類喜歡的食物吹送到迎風口的岸邊,吸引羣魚覓食,此時逆風施釣會有很好的效果。

風能助氧,主要指在養殖魚塘和中小型水庫等靜水環境中。那些大江、大河的水體川流不息,大型水庫及湖泊的水體也具備獨立的循環系統,這些水體中不存在缺氧的問題,因此有風無風都可以施釣,但要切記風力過大時不宜釣魚。如果風力超過了5級,水面會變得波濤洶湧,魚兒會躲到相對較為平靜的深水區,此時它們不會輕易咬鈎。

看風向下竿時,還必須考慮到四季的差別。

筆者常有這種感覺:我國春季多刮東北風,並且常伴細雨,此時氣壓正常,水體溶氧量開始增多,十分有利於垂釣;夏季多刮西風或西南風,白天燥熱難耐,不宜垂釣,只有晚上天氣涼爽時才能下竿施釣;金秋時節多刮西風或西北風,天高氣爽,涼風習習,水波盪漾,水體溶氧量也十分充足,此時魚兒膘肥體壯,下竿施釣往往會收穫頗豐;冬季寒風凜冽,天寒地凍,不僅北方不宜釣魚,南方也有很多地方不宜垂釣。

但是,筆者所在的南地區山清水秀,四季如春,一年四季均可釣魚。特別是在冬季,只要連日豔陽高照,而且刮西南風,水温升高,就可以選擇避風向陽的水域來釣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