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磯釣的釣點分類、釣場特徵及標點選擇

浮游磯釣的舞台

浮游磯釣變化多端、饒富趣味,但這種釣法該到哪裏去玩呢?

前文提過,可以玩磯釣的環境包括珊瑚礁岸、巖石海岸、水泥堤岸等等。不過就釣場所在位置與釣魚人的描述習慣來説,浮游磯釣場所有以下三類:

(1)地磯。地磯指陸地周邊的巖石(包括珊瑚礁)海岸,例如台灣本島的東北角。這類釣場通常可以通過陸地直接抵達,所以前往下竿的人比較多,容易造成互相干擾或必須跟很多人爭釣少量魚的情況,以致收貨可能較差。

(2)堤岸。堤岸人工建築的海岸構造物,包括防波堤和碼頭。此種釣場理論上比地磯更容易到達,很多時候甚至是車輛可以直接開到下竿地點的。

(3)外礁。外礁是凸立在海中,與陸地不連接的小型礁嶼。這些地方絕大多數無人居住,當然也就沒有港堤設施和交通船來往,釣者必須找渡礁船載運才能上去垂釣。

上述場所都是浮游磯釣客下竿的主要去處,但每一類環境都有其獨特的地形、水流與危險性,氣息的魚類也不同,所需裝備、技法更是頗有差異,使得磯釣成為挑戰性極高、需要動腦筋的運動,因此玩家必須學習大量知識、積累豐富經驗,還得有健康的體格和正確觀念,才能將這活動玩的精彩,玩的安全。

各種釣場的特徵

不同類型的環境會對垂釣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想玩磯釣就必須搞清楚其間差異。

前面説過,浮游磯釣的場所有地磯、堤岸、外礁三個類型,但若討論到環境特徵,就得用另一套劃分法來加以説明了。

(1)淺坪型釣場。陸地以很平緩的坡度延伸入海,離開岸際相當遠,深度都還不大的,我們習慣稱之為淺坪仔。

這類釣場水流多半平緩,但受風浪影響相當明顯,又特容易掛底,故相對而言比較受人青睞。不過因為常有各種生物附着生長,所以會在特定時候吸引大量魚。

海磯釣的釣點分類、釣場特徵及標點選擇

(2)陡急岸壁型釣場。跟前項相反,這是陸地以非常陡峭、幾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入海的環境。例如人工構築的港區碼頭或沉箱式防波堤,以及自然形成的巖石海岸,都具有此類特徵。

陡直海岸的深度通常很大,水流狀態多半為方向單純、速度穩定,地形則單調而缺乏變化,使魚羣有貼近海底活動的趨勢,且容易讓人產生標點不明確的感覺。

海磯釣的釣點分類、釣場特徵及標點選擇 第2張

(3)亂石堆疊型釣場。陸地沒入水下的角度大致介於兩者之間,其成因可能是人工堆放“肉粽角”、堆基礎石,或者臨海的山脈崩塌,當然也可能是海岸原本就生成這幅模樣。

這類釣場水下環境比較複雜,底域起伏可能性相當劇烈,遍佈暗礁與溝隙,因此水流狀態也顯得多變,會讓缺乏經驗的人感覺難以掌握。但正因為地形和水流複雜,能給魚類提供良好的生息、覓食環境,所以也常是好釣場。

海磯釣的釣點分類、釣場特徵及標點選擇 第3張

(4)內灣型釣場。此種釣場在大環境上應屬海灣形態,只要天氣不是太惡劣,場內風浪狀況應該會比面對外洋的釣場平靜,故有安全性高,容易下竿的優點。

但內灣型釣場往往深度較淺,海底地形缺乏變化(很多地方甚至會形成沙底),又由於海岸線呈凹入內陸裝,水流必然受阻(有可能出現迴流帶),再加上風平浪靜的條件,往往造成魚的數量較少、活性低,警覺性高等現象。

(5)凸岬型釣場。凸岬是陸地向海洋凸伸出去的部分,容易接觸到深邃、洋流發達的水域,所以通常水流洶湧,遇到大型沿岸性魚種或洄游青物的機會都比較大,但是容易受風浪侵襲,危險性較高 。 釣魚啦

一般的外礁釣場都具備這種特性,沿岸地磯釣場也多存在此形態的釣點,甚至一些堤岸環境在流水恰當(例如大潮日)的時候,堤端也會出現凸岬型釣場般的水流。

標點在哪裏

魚在哪裏?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在海里!只不過海洋是在太大啦,我們還得把範圍再縮小一些。談到魚在哪裏的時候,首要考慮的重點是它們去哪裏找食物。多數磯釣魚種找東西吃時都有幾個共同特徵:

①除非要長距離移棲,否則它們都寧願逆着水流覓食而非順流找食物。

②它們都懂得利用海底礁巖為屏障,躲在裏面(特別是背向或側向水流的位置)伺機覓食。

③它們常會守在波浪打上巖石反衝下海時激起的白沫帶下方或外圍,或甚至直接衝進白泡沫堆裏找食物。

④它們也會跑到水流交錯、匯聚的潮目區,撿食隨水漂來並在此區停滯、打轉的食物。

為什麼魚兒要逆流覓食呢?這是因為:

①假如順流找食,除非他遊的速度跟水流很不同,否則會一直跟着同一塊水團運動,要是這團水裏食物有限或根本沒有的話,它豈不就要捱餓了?

②如果它的遊速跟水流大不相同,那麼即使是順流運動,也還是要花費大力氣的,那可就不一定比逆流等食物送上門來得划算!

③假如順流覓食,魚兒會很快離開它匿居的場所,因此除非它想搬家,否則還得再費力游回來。

不過讀者如果就此認定魚類總是會逆着水流覓食,那可就大錯特錯了!請仔細想想:當魚類發現多量食物存在某個區域(例如有你持續撒下誘餌)的時候,它們是否仍舊逆着水流覓食呢?還是會大夥兒四下闖來覓食?答案顯然是後者!

讓我們回到本節的主題。在前述有暗礁的環境,因為流水會在礁石後形成打轉的渦流,故食物容易聚積於該處;在浪腳激盪的白沫區,因為波濤會把陸地上的有機物或巖石上附生的藻類沖刷下來,所以魚族大有飽餐一頓的機會;在不同水流交錯、匯聚的潮目區,各種隨流漂移的大小生物都會在此逗留,當然也就會吸引魚羣聚集。

看出來魚在哪裏了吧!

選標點的一般原則

①除非你要釣拉侖、青旗、煙仔之類外道魚,否則就不必讓釣組在水勢洶湧的本流裏廝混了,拿它來當「釣組運輸工具」即可,真正的標點在本流邊緣迴流帶或潮目處。

②當你發現釣場上有較小型、較弱的水流時(意即非水勢湍急的本流),請特別注意它運動方向跟海岸地形的相關性;假如是平行海岸的流水,標點多半在岸際地形突出或凹入之處,不然就是水下有大型暗礁的地方。(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會產生迴流帶!)

③前述水流如果是向岸邊立足點衝進來者,因為會把釣組一直往裏推,使你既難以向外探尋魚羣又容易掛底,故需找水流碰到岸邊後轉折出去的(在外礁地形則是找繞過島礁之後的)迴流帶。

④至於遠離海岸的流水就好辦了,只要其途徑上有暗礁、深溝,或者流出去不遠就會跟另一股水勢交錯、合併、撞擊的話更棒,這些位置就是一級標點!

⑤若是釣場上有明確反撥潮,它的邊緣、整個路徑上、甚至波浪撞擊巖石造成之大量白泡沫的正下方,都有可能成為魚羣聚集的標點。

⑥如果在峭壁型急深海岸(例如東引)下竿,請特別注意巖壁呈階梯狀變化的轉角處,或者是有垂直裂隙、轉折之處,各種魚只都會找此類地形藏匿;同時下竿時也不可讓釣組離開岸壁太遠,否則必然扛只大龜回家!

至於具體的尋找標點技巧,基本上可有下列幾個步驟:

①用眼睛觀察,看看海岸巖石構造如何?潮水動向如何?岸邊有無白沫帶?哪裏有暗礁(接近水面的暗礁一看即知,看不見的也會因流水變化而暗示出其所在位置)?從而找出最有機會的下竿區域。

②假如海底地形不易觀察出來,那就要善用潮流,讓流水帶着釣組去探詢水下狀況。

③不要怕掛底;其實只要釣組配置不太誇張,也就是説應儘量輕敏、靈巧,不要太笨重,釣棚設定也不可太離譜,並善用“張線”的手法,而非把釣組往水裏一丟就不再管它,一般而言是不大容易掛的。

④就算掛底也不壞,至少,你因此而確知了一處水下障礙的所在和深度--別忘了,魚羣是喜歡有暗礁庇廕的。

⑤搞清楚潮流與水下環境狀況之後,再把前述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慣套進來,試試看牠們是否聚集在你所預期的位置。(注意:這種位置釣場上不會只有一處,所以要各點都試,直到有目標魚咬餌為止。)

⑥萬一實在無流無浪,且缺乏明確下竿標的,那就靠自己撒誘餌的功夫製造標點。

總而言之,選標點的要領就是看魚羣再哪裏,而魚羣動向取決於食物在水流中的動態,所以請你特別注意潮目、暗礁、白沫帶這三個微妙的處所,就八、九不離十了!

四大基本標點之白沫帶

白沫帶是波浪撞擊岸壁後,海水中夾帶的空氣變成無數小氣泡,而形成的一大片白色泡沫狀的水團。它對磯釣的意義是:

①海浪衝刷岸壁,會把巖面生長的各種生物(例如藻類、貝類)和陸地上的有機物帶到海中,這對生活在巖礁的魚類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

②波浪從石上灌回海里時,還會將空氣捲入水中製造大量溶氧,使魚類樂於聚集在此。

③大片的白泡沫還有相當好的遮蔽效果,可阻擋來自天空的敵害(例如鳥類)的偵查與襲擊,所以很多魚種都會放心大膽跑到此區來覓食

從水下看,白沫帶的形狀略呈半碗形,越靠近岸壁之處,白泡沫存在的深度越深,而離岸壁越遠白泡沫存在的深度就越淺。

需要注意的是,白泡沫雖然僅出現在近岸海水錶層,但其影響範圍卻比水色泛白區域要大很多,換句話説,在整個白泡沫區內,周圍及其下方,海水的擾動都很劇烈。

擾動的強度與影響深度、影響範圍,要看波浪大小與巖壁形態,通常浪越大、海岸越陡峭,所形成的白沫帶就越寬廣,影響區域也越大。

基於這樣的特徵,釣者下竿時應思考誘餌和釣餌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位置入水後,各自會呈現何種運動狀態。另在思考的同時,你還必須記住這件事:誘餌一旦離開餌勺,就無法再控制它了,它要如何漂流、如何下沉,要看當初調配的比重、黏度和周圍水流狀態而定。但釣組可不一樣,在你和它之間,有一條長長的母線聯繫着,你可以操控釣組去達到釣取目標魚的目的。

四大基本標點之暗礁篇

暗礁坐落在海底,形態多變且常伴隨着複雜的溝坎結構,故其所照成的水流變化也難以捉摸,有時使海水轉彎,有時造成迴旋,有時使流速減緩,有時又會加快流速(例如大股水流受到暗礁阻擋必須從小溝隙中穿過時就會如此),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多變的海底形態與複雜水流能夠洗衣魚羣狙擊,因此也是釣者不能忽略的重要下竿標點。

為什麼魚類喜歡躲在水底礁石附近呢?原因有:

①礁石會阻擋水流,使其基部側面及後方的流速較緩,對魚類來説可以節省體力。

②洄游性掠食者多半在本流裏面討生活,不善於在環境狹小多變的暗礁區進出,故對於許多魚類來説,這裏是躲避大物獵捕的庇護之所。

③在暗礁區裏的魚旺旺可以採取伏襲的策略,當發現流水帶着合適的食物(例如小型洄游性魚),伺機衝出來加以攫食。

④流水會在礁石的後方形成倒卷的渦流,把各種浮游生物、藻類、有機物或游泳能力欠佳的小魚小蝦都捲進來,因此是魚類覓食的理想場所。針對此特性,想在這種地方下竿的釣者就應利用水流搬運力量,設法將誘餌和釣組送入暗礁區內,激起魚的咬食慾望

那如何將誘餌和釣組送入暗礁區去呢?很簡單,因為出現在礁石後方的渦流不僅會把各類食物捲進去,它對釣組也有同樣的作用,所以你只需要運用恰當的空閒技巧,可大膽讓釣組跟着水流進去就行了。

不過多數釣客認為吸引水流通常會把釣組連同浮標一起拉下去,形成假漁汛,這會干擾他們賬務正確的揚竿時機,甚至造成掛底,所以當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應該儘快拉回釣組,避免麻煩,其實這是個誤解。

四大基本標點之潮目篇

潮目區是由兩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 它多發生在海 洋的中表層, 但通常離岸有一段距離。至於所謂的中表層是多深?離岸距離到底 多遠?那就要看海流的強弱、規模、影響深度和離岸的距離了。

有些釣場因地形比較突出,附近有明顯的水流交會,因此潮目就貼在岸邊;有些內灣環境中,最近的水流也離陸地比較遙遠當然,潮目也就會遠到根本就不可能利用它了。有些地方潮目相當的明顯,物品漂到那裏就會原地自動停滯下來原地打轉,釣者也很容易從海水錶面紋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十分微弱,既看不出來也不易掌握。

而麻煩的是潮目並非規定不變,他會隨者潮水轉變而改變位置、範圍、甚至有無。

那麼潮目該怎麼着呢?這裏有個簡單的原則:

①看水面漂流物或泡沫集中在哪裏。隨着水流移動的各種東西在遇到潮目時、大多會滯留下來打轉,於是海面上就會出現一長條或一塊聚積着泡沫或雜物的區域(不過必須注意,這裏所謂的泡沫與白沫帶中的小氣泡不是同一樣東西)。

②看海面水紋與不怕狼形狀有無特別不一樣之處,潮目帶因為有兩股以上的水流相互作用故形態一定與原來各自的樣貌不同,細心觀察即可分辨出來(許多潮目區的表面,看起來都特別平滑無波)

③看釣組漂到什麼地方最容易停滯下來。隨着水流移動的各種東西在遇到潮目時,都有可能滯留下來打轉,所以藉助釣組的動態來判斷潮目的位置,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可別把釣組丟進大本流的流心而不管它)。

在潮目區,魚類覓食的策略通常結餘守株待兔和主動出擊之間,也就是説,他們會先待在藏匿之處,等待其由視覺、嗅覺、味覺、聽覺或側線感知發現水流把食物帶進潮目區時就會離開隱蔽處遊入這水團中。而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夠持續進入潮目區,他們會長時間待在那裏盡情搶食,而不回到隱蔽處!

所以在這類標點下竿時釣者的任務就是設法利用潮流,將誘餌持續配送到潮目區去,吸引魚羣向該處集中、駐留,再把釣組以恰當的方式適時送達該處,以利就鉺上鈎。

四大基本標點之無標點篇

這種找不到標點的情況,常發生在地形陡峭、海域深邃或坡度甚緩海岸平直的地方,並且多半出現於小潮或長潮及風平浪靜、豔陽高照的好天氣。

找不到標點怎麼辦?當然要自己創造,不過在開始之前,請你先確認找不到的原因,是真的因為環境條件不佳嗎?還是因為自己不會看?假如是前者,沒關係,下文就是解決辦法。

(1)先貼着岸邊試試看。這方法在早晨天剛亮的時候特別值得采用。

很多磯釣魚種夜間都會躲在巖縫、凹隙中休息,天亮後才開始活動,而大清早他們最常乾的活兒,就是跑到岸邊來巡遊。因為經過一夜的浪來浪去、潮起潮落,岸邊水域很可能已經積累了不少食物。這就是一些老經驗的釣者常鎖定腳邊下竿的原因。

(2)搞清楚面對的是什麼環境。假如腳邊沒有什麼收穫,或者因地勢的影響(比如説太淺),讓你無法利用釣組試探腳邊水域,那就只好往外發展了。

日本磯釣名人在這方面創造了不少方法名詞,像山元八郎就有所謂的機關槍式尋點法,即將目標水域以扇形面分割成若干小區,有計劃的在每一區內詳細搜索;江頭弘則、立石宗之等人則常以類似九宮格的劃分法,把下竿範圍規劃成九個小塊,逐一操控釣組去檢查其深度、流況及消餌狀態。

需注意的是,這些搜尋方法可不是叫你亂槍打鳥,更不是隻在平面上做劃分,而是進行三度空間的系統化探查,對每一區的淺、中、深層都逐一試釣,如此才能明確水下環境以及消餌現象發生在哪裏(這也是初到一個陌生的釣場時,用來快速掌握水流狀態、地形變化、魚羣動向的重要手法)。

(3)發現消餌跡象之後。為什麼要注意消餌跡象?因為這表示水下有魚。就算來咬的不是主要目標而是一些小魚(入兩指寬小臭肚、小雀鯛或者刺規之類),也不要氣餒,這總比完全沒有動靜、海里毫無生命跡象好得多吧!而且小魚搶餌的騷動常是吸引大物注意、引起大物食慾的重要因素。

找到消餌位置後,根據先前探測所得的水流、深度諮詢,擬定撒誘餌和操控杆線的方式,如此即可順利取得漁獲

(4)最後一招。假如玩遍了貼腳邊下竿機關槍打九宮格都沒有出現任何咬餌跡象,或者雖有消餌,但怎麼釣都只有小雀鯛、小臭肚或者大刺規上鈎,那就別再硬撐下去了,趕快使出三十六計裏面最強的那一計吧!

標點遠近的差異

垂釣範圍的遠近,對選點和操竿控線、撒誘餌等方式都會有影響,現略述如下:

(1)磯際。主要是指岸邊浪腳直接影響得到的區域,包括立足點正下方的巖石邊緣、波浪打上巖面後倒灌入海所形成的白沫帶、反撥潮與沿岸流交織成的潮目帶、沿岸流受地形的影響造成的迴流等等。如果用具體數字來形容,即大約相當於距立足點10米左右的半徑(接近兩枝竿子遠)範圍。

這類海域深度通常較淺又很靠近岸邊,故操竿控線很方便,撒誘餌也沒什麼問題,但魚羣有聚集在海底附近的傾向,而且特別會找暗礁基底或溝穴狀地形躲藏,只有當水流來食物,或者它想要乘浪衝到潮間帶石頭上啃食藻類時,才有可能出來活動,於是尋找磯際標點就應先注意海底探查,然後探查清楚何處有暗礁、何處有溝坎、以及這些地形變化與流水、白沫帶、潮目的相互關係,再決定選擇何處作為主要攻略標點。

(2)近場。近場是指比磯際遠一些,但以簡單拋投動作就可把釣組送達的海域,換言之,即大致相當於離岸兩支竿長到五六枝竿長之間的距離。這個區域涵蓋了一般反撥潮的末端、離岸不太遠的潮目區、較靠近岸際的本流邊緣、離岸不太遠的顯礁、較為強盛的水流造成的迴流帶等。

此區域的深度可能比磯際稍微大些,水流也可能比較快故魚羣戒心會稍低、活性會高一些。但先點時必須特別注意各種水流的相互關係,並且要注意風勢吹刮對釣線、誘餌以及表層海水所造成的影響,否則釣組和誘餌在水下的狀態與走向,會離你的預期相當的遙遠

(3)本流或遠投。這類釣點要藉助於強力拋投的動作,或者找潮水流速很高的地點下竿,好讓水流把釣組送到遠方這類環境的標點通常離岸較遠,起碼有三四十米以上的距離且下竿目標多半為潮目或大型迴流帶,但偶爾也有以遠處顯礁或暗礁未標點。

流速過快的水域,並不能帶給你對好的收穫,因為在這種水流裏食物移動的速度非常快,魚羣活動也相當費力,故唯有流水出現變化之處才是下竿標的,這就是説,釣者必須找到潮目暗礁、迴流帶等區域,然後運用高超的撒誘餌技術與駕馭釣組能力,才能在遙遠的標點順利取得漁獲。

距離遠近除了對選點、操竿會有影響,還會造成一個有趣但很出人意表的現象:標點越遠釣棚越淺。

大多數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距離岸邊越遠的地方深度就越大,因此也應釣的越深才對,可事實上離岸較遠的魚羣警戒心通常較低,故只要釣者打誘餌的方式恰當,將他們引導上層水域來,搶餌是件很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