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位在垂釣中的重要性

我非常推崇“三分釣技,七分釣位”這條釣諺。要用七分的精力選到一個好釣位,再花三分的精力把魚釣上來。對此,又有一條釣諺一針見血地提出了忠告: “釣點臭,眉頭皺;釣點香,魚滿缸”,並告誡道“仔細選好位,魚獲是關鍵”……而如上面所説的用餌問題,只有服從於“七分釣位”這個大前提,才能實現好餌的價值。是啊,在一個沒有魚活動的釣點上,任你用怎樣的優餌都是無濟於事的,這樣如果再奢談“釣魚餌最重要”,就是置客觀事實於不顧的“唯心思想”在作怪了。因此只有抓住了“釣位有魚”這個根本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體現出釣魚技藝的綜合特徵,也才能更好地運用正確的釣諺指導我們的釣魚活動,使常釣常獲變成現實。那麼,我們如何來實現釣位有魚可釣呢?筆者收集整理了 些關於休閒野釣中選擇釣位的釣諺,並通過對這些釣諺的分析,從技術這個角度結合個人的實踐經驗來談談各種條件下的釣位選擇和釣法,為您提供參考與借鑑,若有失準之言,敬請原諒

釣位在垂釣中的重要性

1.“陡坡釣坡下”——這條釣諺具有特殊性,這兒的“坡下”亦指坡腳,即大斜坡延伸出去的地方,也可指延伸中的坡間或陡壁間。在自然水域中水底地形是十分複雜多樣的,特別是一些人工湖(水庫),往往是在兩山相峽中築壩而成,故水面的兩側多呈現為大陡坡態勢,如我地的黑所水庫,通常在中下游一帶釣手竿的水深就達四五米,如用手海兩用竿略投出二十米遠,便達七八米深,不過,由於地形自然生成,魚兒早已適應了這類水環境,一般情況下,只要你能極盡你的竿線長度,通過投下較重的誘餌,在仲春及夏和秋釣中只需半小時至一小時就能開釣,上魚的情況是不錯的,只要此處長期沒人來釣過,獲豐收的可能性是極大的,我十數年間在此類釣點作釣,最多時一天可在一個釣位上釣到五六十條鯽鯉,差點的也會釣到一二十條。因此如果用“春釣淺”來對照的話,是相左的,這就是一切以實際為準,靈活施釣的辯正法。

陡坡下釣魚的技術操作對新手是個考驗,最大的問題是水底不平,通常坡度在30—70度之間(有的完全是峭壁狀),如我地鄰縣百公里外的江東水庫,是石礫型庫底,人蹲在半坡上垂釣,距岸六七米遠就有五六米深,坡斜度達五六十度,以調好後漂子的狀態為露水面四五格:若遠十釐米便沒頂水下,若近十釐米則睡平水面,都影響觀漂和魚訊傳遞。筆者的辦法是,投竿時讓鈎餌落點在竿線盡頭,此時漂必定沒於水下,而後緩緩輕拉至漂站立露出數格就行了,魚吃鈎時,漂子反應多為徐徐下沉,至沒項時揚竿十拿九穩中魚。為何漂訊單一呢?原因是半坡上的魚咬住鈎後幾乎都是往坡下走,故漂子上浮現象很少。在江東水庫大斜坡上我曾天釣一個窩子獲鯽鯉五十餘條,當窩發時你甚至把漂子平睡水面也會被魚拉起入水而中魚。當然注重多投誘餌做重窩是很必要的,若能頭天下午做窩投千餘克粗細皆有大米酒糟餌,第二天去釣效果最為顯著。對於很陡的坡下,也是可以做釣點的。如地處深山的五珠水庫,有一處釣點呈八九十度的直壁狀,但因處於寬窄的接合部,明顯是大魚通道,我曾和馬釣友多次垂釣於此,經過反覆試漂,發現在峭壁間七八米的深度上有可停鈎的小斜坡,便通過大量投餌誘魚,使水底或半腰周邊上下都形成餌區,最終用手竿放長線手投鈎餌法誘釣了許多大鯉……這就提示我們,不管水底地勢如何,只要敢於探索,大膽創新,能依水情地勢和魚情靈活調釣,再惡劣的陡坡也能成為釣魚的好釣位。

在陡坡間釣魚,釣法上既可以用傳統卧底釣也可用懸墜雙鈎底浮釣。從魚情上看,大陡坡多處於深水區,是大魚敢於靠近的場所,又因坡壁上易停留食物和生成食物,也是小魚小蝦和深水昆蟲附着生活的起居地,引來大魚索餌是必然的。故一旦選中做釣點,要認真做好窩子,能作中長期打算守釣最佳……從大魚多和魚口生、吞鈎穩的角度出發,不管採用何種釣法,均要從釣具的結實牢靠考慮,用線最好在3號及以上,鈎在伊勢尼六七號以上,漂子用大號的三四十釐米的長漂。

2.“宜釣坎腳和坑窪”——這條釣諺説出了魚類因為缺乏主動攻擊能力,會本能地尋找複雜的水底作為活動點和居所,以防備受侵害時有躲避之處。而那些有石礁、雜物,洞穴、坑坎低窪和草茬處就成了魚類依戀的佳境。手竿釣魚除了它的靈活多樣,快捷輕便外,重要的是它還能適應水底不同的環境,即便是很複雜的地形,只要細心探測到一小片不掛底的水底,就是一個很好的釣位,往往一天的上魚就指望它了。因此善於野釣的朋友通常到了水邊,都不緊於拴竿投餌,而是東張西瞧,望望陸地瞅瞅水面,再問問當地老鄉,目的只有一個——要了解此地水情地勢,找到魚喜藏身之所。而在眾多複雜地勢中,許多釣友都更喜歡選擇坎腳和坑窪之處做釣點,這是因為這種地形既能逗留住魚又不易掛鈎。

**先説説坎腳釣點的特點和釣法。形成坎腳有多種情況:一是人為性的,在水庫修築時因取土使近岸處成平地淺水,稍延伸幾米後便有大坎,有的延伸數十米都是一樣深度,有的又會是坎前再有坎,呈深形台坎狀,是一種很安全的水底環境,特別適合大魚由深潛淺活動。但由於土質缺乏有機物,不易生成魚類食餌,在此逗留的微生物也少,所以需要投餌做大窩,方能吸引大魚而至。大致辦法是,先確定好釣點,最好在出釣前一兩天多次投誘餌,總餌量把握在二三千克,到垂釣的當天適當再補投少許即可。要區分這種釣位是以守釣大魚為主的,所以不要期望咬鈎率有多高,但只要有信心,在客觀環境條件正常的情況下,肯定會有大魚來咬的:二是原生性的,在未成為水庫前就有許多農田旱地,自然形成逐級台狀,特徵是這種台級的高度不大,一般高的一米多,低的僅一二十釐米,待水淹沒後,由於長年耕耘栽種施肥的關係,地力很肥,易滋生微生物和水生昆蟲,自然成為魚類喜聚和覓食的地方。有這種條件的水庫各地都很多,只要善於研習水情魚情的朋友都會把它視為上乘釣位,其垂釣結果也常常是喜人的。從筆者的體驗看,以坎腳做釣點的釣技方法並不複雜,①首先只需找到這樣的水區,水位在一米至三四米之間都行,最好的水深二米左右,從陸岸釣手佇立點至鈎餌落點,如能越過水中二台以上田(地)坎,使釣點設在第三級(第四級)的坎腳,聚魚的效果將更優,引來大魚的概率更高。②宜當天投餌當天釣,誘餌量適中,視水深淺差異,偏深時每窩投入二三百克,偏淺投一二百克。在春夏秋時期發窩時間在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只要沒受到人為的干擾,下鈎上魚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如這種釣點是新的,一天中可多次補窩多次垂釣。③中魚後的第一時間內要快速把魚拖離坎腳和窩區,以避免讓魚竄於坎腳的雜物間而纏住,不僅跑魚更會散窩,因小失大。即使是中了大魚也是如此操作,其後如何遛翻另當別論。④用餌上需擇要而選,我主張以素餌為主,也可用湖蝦,這是從兼顧大魚咬鈎出發,當然也要考慮鯽魚咬鈎的特性,在餌形上儘量做小些,這樣便能大小兼收了。

**次説坑窪的特點和釣法。湖庫中大小深淺的坑窪數不勝數,也涵蓋了暗伏水底的舊河(溪、溝)道。由於靜水的緣故,雖經數十年上百年的淹沒,也不易被淤泥填平,更因為這些坑窪中沉澱的一層淤泥,變得暖暖的柔柔的,成了魚兒的避險禦寒的佳所。魚類的天性決定了這些坑窪聚魚的必然性,聰明的釣魚人熟讀了“天寒水冷,魚兒扎堆”的釣諺,也深諳“七上八下九歸潭”的道理,而“扎堆”:“歸潭”的歸宿點就是那些坑窪了。並契合了釣諺所稱之為的“淺中找深”的玄機。